诸葛二题
——读诗札记
2015-03-27张承宗
张承宗
(苏州大学历史系,江苏苏州215006)
诸葛二题
——读诗札记
张承宗
(苏州大学历史系,江苏苏州215006)
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一生,并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都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唐代诗人杜甫、李白、岑参、刘禹锡、李中、李商隐、罗隐及南宋诗人陆游的诗篇,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诸葛亮;三国;蜀国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他既有“名垂宇宙”,开创新局的功业;又有“出师未捷”,壮志难酬的遗憾。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一生,并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都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唐代诗人杜甫、李白、岑参、刘禹锡、李中、李商隐、罗隐及南宋诗人陆游的诗篇,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值得品读。
一、“诸葛大名垂宇宙”
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避居于四川成都浣花溪草堂。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他在瞻仰成都南郊的武侯祠时,写下了一首追念诸葛亮的题为《蜀相》[1]卷二二六的诗,题下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诗云: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前四句是写四川成都锦里武候祠的地理环境及景色,后四句是写诸葛亮的一生心事与功业。所谓“三顾频烦天下计”,是指刘备三顾茅庐,在襄阳隆中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大计。“三顾”的典故,出自诸葛亮《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湖北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居有“三顾堂”。“两朝开济老臣心”指诸葛亮侍奉先主、后主,鞠躬尽瘁,能得众心。末两句是说诸葛亮北伐中原,与司马懿对峙于渭南,病卒于五丈原军中而壮志未酬。故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后来,杜甫经过夔州(四川奉节白帝城)时,又写下《咏怀古迹》[1]卷二三〇五首,其中第四、五两首,是凭吊武侯祠及追怀诸葛亮的,诗云: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此前一首诗,是说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忿而帅军伐吴,夷陵之战中败于猇亭后,病殂于永安宫。永安宫故址在今四川奉节县境内。在先主庙西有武候祠屋邻近,岁时伏腊君臣一同享受祭祀。
此后一首诗,是说“诸葛大名垂宇宙”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事功,而完全在于其人格的高尚,非凡人所可及。《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吴大鸿胪张俨作《默记》,其《述佐篇》说:诸葛亮“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故云:“宗臣遗像肃清高。”[2]《诸葛亮传》诸葛亮的地位,就好比商朝的伊尹与周代的吕尚。萧何、曹参虽然也是一代宗臣,他们辅助刘邦,建立汉朝。但他们遇到的问题与诸葛亮不同,诸葛亮在万分艰难的情况下“指挥若定”,这是萧何、曹参所不及的。然而,由于历史的时变势移,诸葛亮至多只能做到“三分割据纡筹策”及“志决身歼军务劳”。他这一生,也就“重于泰山”,万古流芳了。
杜甫在夔州还写了《武侯庙》[1]卷二二九,题下注:“庙在白帝西郊。”诗云:“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可见这座武侯庙在唐代已丹青剥落,周围草木长得很高。作者还彷佛听到诸葛亮辞别后主,出师北伐的声音;此时的武侯身负重任,早已不是高卧南阳的隐士了。
杜甫又写《八阵图》[1]卷二二九,诗前小序:“诸葛亮八阵图有三,一在夔,一在弥牟镇,一在棋盘市。此在夔之永安宫前者。”诗云:“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说明诸葛亮早就看到天下三分的形势,其行军作战阵法高明,联吴抗魏是他的基本方针,遗憾的是先主征吴败绩,还至鱼复,使这一基本方针受到伤害。正如《三国志》记载:“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222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2]《法正传》杜诗云:“遗恨失吞吴。”也是此意。
此外,杜甫在夔州还写了《谒先主庙》[1]卷二二九,起首云:“惨淡风云会,乘时各有人。”结尾云:“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在其《诸葛庙》[1]卷二二九诗中,又云:“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杜甫通过凭吊古迹,寄托了他在安史之乱后,由夔州出三峡时,面对现实的忧国忧民之思。
与杜甫齐名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对诸葛亮也十分崇敬,其《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1]卷一六八诗云: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诗中所云崔州平,为诸葛亮躬耕陇亩时的好友。《三国志》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2]《诸葛亮传》认为确实如此。李白借此典故抒发了他晚年怀才不遇的心境。
唐代诗人岑参写过一首《先主武侯庙》[1]卷一九八,诗云:
先主与武侯,相逢云雷际。
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
遗庙空萧然,英灵贯千载。
刘禹锡《蜀先主庙》[1]卷三五七,题下注:“汉末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诗云: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此诗题下注引汉末民谣,说刘备建蜀、延长汉祚,应乎天命、顺乎民心。在诗人看来,所谓“英雄”,首先就是刘备,《三国志》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2]《先主传》同时,又指天下英雄,如《三国志》载:(建安)二十六年(221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2]《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
刘备之所以能开国,建立千秋功业,是由于得贤相诸葛亮的辅佐。故能“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蜀之失国,在阿斗不贤,不能绍承父业。此诗结尾“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是指蜀亡之后,宫中伎乐尽入魏宫。如《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曰:“司马文王(昭)与(刘)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2]《后主传》
刘禹锡还有一首《观八阵图》[1]卷三五七,诗云:
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
波涛无动势,鳞介避馀威。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
此诗也是赞誉诸葛亮,用兵布阵,运机如神。其《八阵图》,阵法高明,灵活多变。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既能出击,又能坚守。只有精通兵法的人,才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与是非曲折。
唐末诗人李中,字有中,陇西人,仕南唐为淦阳宰。淦阳,在豫章郡新淦县,今江西清江县境内。其《读蜀志》[1]卷七四八诗云:
鼎分天地日,先主力元微。鱼水从相得,山河遂有归。任贤无间忌,报国尽神机。草昧争雄者,君臣似此稀。
此诗为诗人的读史感悟,说明蜀先主刘备原来力微难支,其所以能鼎足三分天地,主要在三顾茅庐,如鱼得水,请出了诸葛亮。从此,刘备山河有归,任贤无间;孔明尽忠报国,神机妙算。草莽英雄能争霸天下者,君臣关系能做到这样,纯属罕见。
二、读《筹笔驿》
三国蜀地的筹笔驿,唐时属利州绵谷县,故址在今四川广元县北。相传诸葛亮出师北伐,尝驻军筹画于此。
唐诗中有两首七律《筹笔驿》,标题相同而作者不同。一首是李商隐的《筹笔驿》[1]卷五三九,诗云: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
此诗起首两句中的“简书”为军中约束,“储胥”为军中藩篱。约束者为军令如山,藩篱者为木栅枪纍构筑之营盘,但这些都不能保暗主之不失国。据《三国志》记载:邓艾破诸葛瞻于绵竹后,很快进军至成都城北,“后主舆榇自缚,诣军垒门”。“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受“策命为安乐县公”[2]《后主传》。故第三、四句云:“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诗的最后四句是对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壮志难酬的惋惜。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年轻时“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2]《诸葛亮传》“关张无命”的典故,出自《三国志》卷四五《蜀书·杨戏传》之《季汉辅臣赞》:“关张赳赳……陨身匡国。”[2]《杨戏传》无论是赳赳武夫关羽、张飞,还是足智多谋,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乐有才”的诸葛亮,都无力挽救蜀汉的败亡。故云:“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
武候祠在成都锦里,李商隐还写过一首《武侯庙古柏》[1]卷五三九,诗云:“蜀相阶前柏,龙蛇捧宓宫。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玉垒经纶远,金刀历数终。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此诗意境,与杜甫的七律《蜀相》颇为相似。
另一首是罗隐的《筹笔驿》[1]卷六五七,诗云: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江山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馀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此诗最精彩的句子是三、四两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诸葛亮抛弃南阳(现襄阳隆中)的隐居生活,追随先主刘备北征东讨,可谓“时来天地皆同力”。刘备去世,他受命托孤,因孺子难教而挫折不断,可谓“运去英雄不自由”。更令人难堪的是时不再来,运不再有,很多机遇都丧失了。
诸葛亮死后,以谯周为代表的益州土著势力,散播流言:“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意思就是:刘备名“备”,就是到了尽头;刘禅名“禅”,就是政权应该交出。景耀五年(262年),即临近蜀亡的头一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益州名士谯周在宫柱上写道:“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2]《杜琼传》含蓄地说明蜀国应该灭亡,魏国应该统一。当邓艾的军队到达成都时,刘禅采纳谯周的意见,很快就投降了,正是:“千里江山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只有岩下流水彷佛是历史的见证,依然沿着筹笔驿流淌。
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七绝《筹笔驿》[3]227,诗云:
运筹陈迹故依然,想见旌旗驻道边。一等人间管城子,不堪谯叟作降笺。
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引韩愈《毛颖传》曰:“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沫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陆游处于宋金长期对峙的时代,筹笔驿仍然是川北军事要地。蒙恬为秦始皇长子,曾负责戍守当时西北边疆河套地区,毛颖若被秦皇帝封为“管城子”,似亦为守边有功之臣。陆游用此典故来斥责“谯叟”,是对当时南宋投降派的抨击,其爱国之热忱可以理解。可惜诗人陆游引用古文学家韩愈的作品未辨真伪,只是信手拈来。钱仲联为文学大家,但史学非其所长,校注《剑南诗稿》时对此典故也未详辨,拿来就用。这种态度,就难免不出差错。
《旧唐书·韩愈传》明确记载:“(韩愈)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然时有恃才肆意,亦有盩孔、孟之旨。若南人妄以柳宗元为罗池神,而愈撰碑以实之;李贺父名晋,不应进士,而愈为贺作《讳辨》,令举进士。又为《毛颖传》,讥戏不近人情:此文章之甚纰缪者。”[4]卷一六〇由此可见:韩愈的《毛颖传》,根本无史料依据;陆游的七绝,与李商隐、罗隐的七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行文至此,笔者不由得想起20世纪60年代柴德赓先生与钱仲联先生之间的一场学术争鸣。钱仲联《关于陆游和陆秀夫新材料》[5],发表于《光明日报》1961年9月1日;柴德赓《陆秀夫是否放翁曾孙》[6],发表于《光明日报》1961年9月15日。当时二位先生都执教于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争鸣的结果是,柴德赓先生经过严密考证,说明钱仲联先生所依据的《会稽陆氏族谱》,把放翁和秀夫牵涉进去,纯属附会。从这场争鸣,可见柴德赓先生深厚的史学功底与严谨的治学态度,至今仍在苏州大学校园内传为佳话。笔者回想此事,曾写过一首打油诗:“创建一流谈何易,大楼虽多缺大师。钱柴争鸣陆秀夫,高手过招成往事。”说明如今学风与20世纪60年代初相比,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1]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
[3]陆游.剑南诗稿校注:卷三[M].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钱仲联.关于陆游和陆秀夫新材料[N].光明日报,1961-09-01.
[6]柴德赓.陆秀夫是否放翁曾孙[N].光明日报,1961-09-15.
Two Topics on Zhuge Liang
ZHANG Chengzong
(Departmentof History,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06,China)
How to understand Zhuge Liang’s life and how to hold own life is worth thinking.Poems of Du Fu,Li Bai,Cen Shen,Liu Yuxi,Li Zhong,Li Shangyin,Luo Yin from the Tang Dynasty and Lu You from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offer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Zhuge Liang;Three Kingdoms;Shu State
I222.7
:A
:2095-4476(2015)09-0005-04
(责任编辑:陈道斌)
2015-01-04
张承宗(1943—),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
猜你喜欢
——徐诗云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