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儒半僧,亦诗亦禅
——贾岛诗歌中的用世之心与隐逸之情
2015-03-27于巧
于巧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半儒半僧,亦诗亦禅
——贾岛诗歌中的用世之心与隐逸之情
于巧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贾岛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由于早年遁入佛门和后期积极入世两种人生经历,诗人有着半僧半文的双重身份。虽然是佛门弟子出身,但他心怀济世救民的理想,一心渴望入世为官、建功立业。但是,贾岛在积极入世、为理想努力奋斗的过程中,骨子里却依然保留着当时为僧时的释子情怀。故贾岛的诗歌既体现了强烈的用世之心,又体现了浓厚的隐逸之情。诗人在双重身份和思想的斗争中苦苦徘徊。
贾岛;半儒半僧;用世之心;隐逸之情
贾岛作为一位外儒内禅的诗人,其创作的诗歌在中晚唐诗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全唐诗》共收录其诗歌403首,其中有与官僚、文人、僧侣的酬唱诗,也有寄寓政治志向的抒情诗。这些诗歌中均包含着诗人的志趣抱负和思想情感,尤其明显的是诗歌中体现出诗人的用世之心与隐逸之情以及诗人在两者之间徘徊的矛盾心理。关于贾岛的用世之心、隐逸之情的矛盾心理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前人多所忽视。本文拟从贾岛的诗歌出发,探究诗人的用世之心和隐逸之情,探究诗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
一、贾岛的生平经历及所处的政治生态
“贾岛,字浪仙,范阳人,初为浮屠,名无本。”[1]4077“按岛者,湖海中陆地。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亦三岛耳。阆苑亦仙人所居。”[2]贾岛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经历了德宗到武宗之间的七个朝代,卒于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诗人早年因生活所迫出家为僧,法号无本。唐代苏绛的《贾司仓墓志铭》有云:“祖宗官爵,顾未研详,中多高蹈不仕。”[3]故贾岛出身彻彻底底的布衣之家。“来东都时,洛阳令禁僧午后不得出,岛为诗自伤。韩愈怜之,因教其为文,遂去浮屠,举进士。”[1]4077-4078元和六年(811年),贾岛与韩愈结识,其本想与青灯孤伴一生,却经韩劝说,决定还俗应举、入世为官。
贾岛生活在中唐后期,正值唐王朝由盛转衰。贾岛的青年时代恰好在德宗在位时期(779—805年),“德宗贞元六年(790年)五月,吐蕃攻陷北庭,安西阻绝……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九月,彰义军(淮西)节度使吴少诚叛。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吴少诚攻陷邻州,朝廷下诏命诸道兵讨伐之。”[4]由此可见,贾岛的青年时期各地藩镇割据不断,战乱频繁、政局动荡。诗人们在饱受战争痛苦后已经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淡漠的情绪,不再抱有政治热情,他们期望的是能够摆脱现实战乱带给人们的灾难,与青山白云为伴,归隐山林。直到宪宗在位时期(805—820年),宪宗励精图治,利用藩镇势力之间的矛盾来平定藩镇叛乱,让藩镇势力归顺朝廷。后人把宪宗在位时期称之为“元和中兴”。诸多诗人又重新燃起了政治热情,开始关心政治、关心民生,希望可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而,“元和中兴”表面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实则导致“军国枢机,尽归之于宰相。由是中外咸理,纪律再张,果能剪削乱阶,诛除群盗。睿谋英断,近古罕俦,唐室中兴,章武而异。”[5]贾岛同当时其他诗人一样渴望入世为官、建功立业,但当时政局混乱、战争频繁,诗人们又倍感中兴无望。后宪宗被杀,穆宗继位,牛李党争爆发。“有唐一代,大的党争有三次,都在中晚唐时期,一是元载、杨炎与刘晏、卢杞之争;二是永贞革新集团与宦官、藩镇、朝中反对派的斗争;三是牛李党争。”[6]当时社会的朋党之争严重阻碍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导致了社会与政局的混乱。即使贾岛进入老年阶段,即文宗时期(826—840年),诗人所处的政治环境仍然延续着激烈的朋党之争、藩镇割据。
由此可见,贾岛生活的中唐时代正是唐代由鼎盛向衰败转变之际,战争频繁、政局混乱,社会以中兴和衰败为主要思潮,这个时期的诗人在积极用世、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同时,内心深处又倍感中兴无望。
二、愿为出海月,不作归山云——诗人的用世之心
1.科举考试求取功名
贾岛是一位用世情怀极为强烈的诗人,早年因生活所迫出家为僧。元和六年(811年)与韩愈相识,且在最为穷困无助的时候,是韩愈尽心帮助了他,后来在韩愈的劝说下他决定还俗入世。科举制度是当时寒门弟子考取功名、走上仕途的最佳途径,科考成功也就意味着可以在官场上挣得一官半职。同样,贾岛还俗之后,信心坚定,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够考取功名。故贾岛诗歌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满腔的热血和抱负。如《剑客》一诗有云:“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7]2979贾岛怀揣着侠客梦想,志气豪迈,决定通过科举考试实现济世救民、打抱不平的愿望。又如,姚合在《送贾岛及钟浑》中有云:“日日攻诗亦自强,年年供应在名场。”[7]2563诗中将诗人致力于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真实情况如实地反应了出来。贾岛为了应对科举考试,坚定苦吟的学习态度,专心钻研五言律诗,故五言律诗也成了他诗歌的一大特色。比如,贾诗的《戏赠友人》有云:“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7]2982由此可见,当时诗人为科考入世每日每夜都专心研究五言律诗,无时无刻不在苦吟。又如《古意》一诗有云:
碌碌复碌碌,百年双转毂。志士终夜心,良马白日足。俱为不等闲,谁是知音目。眼中两行泪,曾吊三献玉。[7]2978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用世之心以及渴望被人赏识的心态。“碌碌复碌碌,百年双转毂”两句,写出了士人为科考成名辛勤苦吟、夜以继日的努力。“志士终夜心,良马白日足”两句,诗中诗人将自己比作良马,表达了勤勉不辍的用世之心。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又编》中对该诗评价道:“贾诗最佳者,终以卷首《古意》为尤。‘志士终夜心,良马白日足’,使人读之,不胜抚髀顾影之悲,可与魏武《龟虽寿》篇并驱。”[8]2贾岛心中怀揣着济世救民的抱负和理想,想要为国家所用,展现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满怀斗志。
2.投诗酬赠毛遂自荐
贾岛的科举用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贾岛日日刻苦攻读,但年年落第年年考,诗人用尽自己一辈子的经历执着于科考入仕。然而,贾岛却“累举不中第”[1]4077-4078。故诗人又通过投诗,与文人、官僚之间的献纳之作来表达自己的入世之心,渴求得以举荐入世。如其《送友人如边》一诗有云:“蒲轮待恐晚,求荐向诸方。”[7]2998又如《上谷旅夜》有云:“此心不向常人说,倚识平津万户侯。”[7]3002由此可见,诗人对于被赏识和推荐的期盼以及对入世的渴望。故从元和六年(811年)开始,贾岛便频繁在幽燕京洛之间穿梭,通过投诗的方式向韩愈、孟郊、李益、张籍等人展示推荐自己。其赠答诗《投张太祝》有云:
风骨高更老,向春初阳葩。泠泠月下韵,一一落海涯。有子不敢和,一听千叹嗟。身卧东北泥,魂挂西南霞。手把一枝栗,往轻觉程赊。水天朔方色,暖日嵩根花。达闲幽栖山,遣寻种药家。欲买双琼瑶,惭无一木瓜。[7]2981
这首是诗人写给张籍的诗。“身卧东北泥,魂挂西南霞”两句,表明了诗人身在方外却身系国家社稷的心理。“欲买双琼瑶,惭无一木瓜”两句,则明确表明诗人渴望被张籍推荐提拔,但又表达了诗人对于张籍顾忌对其恩情无以为报的惭愧。又如《寄柳舍人》有云:“誓为仙者仆,侧执驭风幢。”[7]2999诗题中的“柳舍人”是当时官居高位的名臣柳公权,此人为人正直、才思敏捷,一年间两次中第,是贾岛在仕途中的“偶像”。诗人把自己的用世志向向柳舍人表达得淋漓尽致,希望自己能够在柳舍人的门下尽忠效力,从而在仕途上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再如《寄令狐相公》《送裴校书》《送李骑曹》等诗歌,有的直接表达了诗人渴望入世的理想,有的表达了诗人对官僚生活的向往和羡慕,有的则表达了对为官为宦者人品的赞扬。不管诗人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其最终目的即是试图通过诗歌毛遂自荐,希望可以得到官僚、文人的扶持和提携,从而实现自己入世为官、济世救民的理想和愿望。
3.身卧病榻不坠青云之志
贾岛出身寒门,在入世的道路上遭遇种种挫折,饥饿、困顿,尤其是多次病倒。比如《斋中》有云:“所餐类病马,动影似移岳。”[7]2979又如《玩月》有云:“立久病足折,兀然离胶粘。”[7]2979即便是身体抱恙、卧病不起,仍然没有放弃自己入世的理想。又如《夕思》有云:“会自东浮去,将何欲致君。”[7]2990又如《就可公宿》有云:“由来多抱疾,声不达明君。”[7]2984凡此种种都表现了贾岛在身体抱恙时依然心怀国家社稷的用世之心。他的《石门陂留别从叔谟》中,又表达了以无官不仕为耻的感受:“有耻长为客,无成又入关。”[7]2990再如《卧疾走笔酬韩愈书问》一诗有云:
一卧三四旬,数书惟独君。愿为出海月,不作归山云。身上衣频寄,瓯中物亦分。欲知强健否,病鹤未离群。[7]2996
这首诗明确地表达出了诗人身卧病榻仍不坠青云之志的真实情况。“一卧三四旬,数书惟独君”两句,说明诗人身体抱恙、卧床不起,但是依然写信给韩愈表达自己的入世之志。“愿为出海月,不作归山云”两句,诗人用“出海月”代指仕途生活,用“归山云”代指归隐生涯,明确地表达了其一心入世为官的志向。“欲知强健否,病鹤未离群”两句,则是忧叹自己身体染恙、穷愁潦倒、死生未振的不如意处境。
三、涕辞孔颜庙,笑访禅寂室——诗人的归隐之情
1.僧侣酬唱倾诉归隐之情
贾岛还俗后,一心想入世为官、建功立业,但“文宗时,坐飞谤,贬长江主簿”[1]2077-2078。贾岛在入世的三十年间经常受到权贵的排挤、诬陷,居于荒野,饥饿、困顿、多病、孱弱时常折磨着诗人,本想救济天下,反被别人救济,到了晚年被贬为小小的长江县主簿,诗人用世途中经历种种磨难,身心疲惫。于是,诗人早年的佛门生活时常在脑海中浮现,佛门的清幽宁静让在官场身心俱疲的诗人得到了些许安慰。闻一多先生曾道:“我们该记得贾岛曾经一度是僧无本。我们若承认一个人前半辈子的蒲团生涯,不能因一旦返俗,便与他后半辈子完全无关,则现在的贾岛,外貌上虽然是个儒生,骨子里恐怕还有个释子在。”[9]由于入世经历的坎坷以及早年佛门生活的影响,在贾岛与众多僧友的酬唱诗歌中能清楚地见出诗人的归隐之情。比如,在其酬唱诗《赠僧》一诗中有云:“乱山秋木穴,里有灵蛇藏。铁锡挂临海,石楼闻异香。出尘头未白,入定衲凝霜。莫话五湖事,令人心欲狂。”[7]2995这首诗中的“莫话五湖事,令人心欲狂”两句,明确地表达了诗人在经历入世的种种困苦之后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恼怒。正因如此,诗人早年的佛门生活让其在纷乱的尘世中能够看到回归自然的美好、佛门的清幽,能够让诗人疲惫的身心得到一点点的慰藉。又如《落第东归逢僧伯阳》一诗中有云:“见僧心暂净,从俗事多迍。”[7]2997可见,入世的经历不仅“令人心欲狂”,更让诗人体会出世的宁静和美好,在官场摸爬滚打的诗人向往和渴望的是佛门的清净自在。诗人在《题竹谷上人院》这首题赠诗中,强烈地表达了自己“欲别尘中苦,愿师贻一言”[7]2998的隐逸之情。同时,在诗人与僧侣的诸多酬唱诗中表达了对于尘世的厌倦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比如在《赠智朗禅师》中有云:
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上人光惨貌,古来恨峭发。涕辞孔颜庙,笑访禅寂室。步随青山影,坐
学白塔骨。解听无弄琴,不礼有身佛。欲问师何之,忽与我相别。率赋赠远言,言惭非子曰。[7]2980
这首贾岛写给智朗禅师的赠答诗流露出诗人隐逸的志向。“上人光惨貌,古来恨峭发”,写出诗人对禅理中澄澈境界的仰慕和向往。“涕辞孔颜庙,笑访禅寂室”,写出了诗人在尘世遭受种种痛苦时,回归禅室所能感觉到的开心快乐。“步随青山影,坐学白塔骨。解听无弄琴,不礼有身佛”,则写出了诗人对于佛门超然心态的追求,对于精妙禅意的参悟。
所以,诗人在与僧人的酬唱过程中,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居于禅室怡然自得的生活,能够让他得到心灵的慰藉和宁静的感觉。即使在晚年担任长江主簿时,贾岛仍然发出了“不无濠上思,唯食圃中蔬”[7]2995的美好愿望和“梦幻将泡影,浮生事只如”[7]2995的无奈感慨。诗人终于体会到,世间一切都是泡影,早年在佛门断荤的习惯已经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回归自然才是正道。贾岛身体孱弱,经常病倒,所以他在病中也不忘参禅。《就可公宿》一诗有云:“十里寻幽寺,寒流数派分。僧同雪夜坐,雁向草堂闻。静语终灯焰,馀生许峤云。由来多抱疾,声不达明君。”[7]2984诗人在病中也没有逃过入世的辛苦,而禅佛带给诗人的安慰正是身心疲惫的诗人所需要的。故在贾岛的赠答诗中随处可见诗人的隐逸之情。
2.禅境塑造体现归隐之意
贾岛的隐逸之情除了在诗中表现为对佛门生活的留恋和向往外,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贾岛诗歌中体现的禅境。何焯在《唐三体诗评》中评论道:“句句精绝超绝,神仙中人。”[8]388首先,在贾岛的诗中经常展现出静谧的世界,通过“静”字营造一个悠远的禅境。在贾岛的《寄白阁默公》一诗中有云:“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7]2985又如《题岸上人郡内闲居》中有云:“静向方寸求,不居千山幽。”[7]2982诗歌中塑造的宁静安然的禅境,表现出的恰好就是诗人对于方外隐逸生活的渴望和向往。其次,在贾岛的诗中多选择具有禅意、禅趣的自然景物作为意象。比如“月”“山”“云”等,其中“月”在佛门里代表的是纯洁的象征,在贾岛的诗中“月”的意象用了138次。比如《寄慈恩寺郁上人》中云:“露寒鸠宿竹,鸿过月圆钟。”[7]3000《绝句》有云:“海底有明月,圆于天上轮。得之一寸光,可买千里春。”[7]2979《题青龙寺》有云:“拟看青龙寺里月,待无一点夜云时。”[7]3005诗歌中的“山”和“云”在佛门中往往代表的是方外之地,也就是隐逸的山林。贾岛诗中常出现此类意象,比如《宿悬泉驿》有云:“林月值云遮,山灯照愁寂。”[7]2979又如《寄贺兰朋吉》有云:“泛舟同远客,寻寺入幽云。”[7]2985又如《送灵应上人》有云:“五月半间看瀑布,青城山里白云中。”[7]3003诗中的“山”和“云”都是自然意象,而且代表的是悠远宁静的方外之地、隐逸之所。
贾岛的诗歌通过各种与佛门有关的自然意象,塑造一种至静的具有禅趣的意境,这种意境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10]代表的是同一种自由自在的归隐姿态。“贾岛诗如寒齑,味虽不和,时有余酸荐齿。”[11]而贾岛诗中寂静平淡的意境,散发着浓浓的禅意,代表的正是诗人在苦苦追求科考功名失败后的沉思以及对于宁静淡泊生活的垂青。
综上所述,贾岛曾一度为追求建功立业的理想放弃佛门积极入世。但是,追求建功立业的入世生活是一波三折的,诗人在入世的道路上经历了种种苦难,多病、困顿等状况让诗人身心俱疲,故诗人内心深处产生了对早年佛门生活的眷恋和渴望,似乎佛门的宁静悠远可以让他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归属。韩愈曾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12]正是因为贾岛在仕途和隐逸生活中的宝贵经历,其诗歌中才会反映出他的不同人生体验。所以,贾岛的诗歌不仅体现了士人强烈的用世之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浓厚的归隐之情,诗人心中济世救民的入世思想和渴望得到安宁的归隐之心之间的矛盾在诗歌中明显存在。“诗”让贾岛走出佛门积极入世,“禅”则给官场失意的诗人提供了一个慰藉的空间和方式。故在贾岛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徘徊在“诗”和“禅”之间的煎熬和矛盾。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2:220.
[3]董诰.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518.
[4]孙琴安.唐诗与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35.
[5]刘昫.旧唐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320.
[6]胡可先.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85.
[7]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8]齐文榜.贾岛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9]闻一多.唐诗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37.
[10]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1098-1099.
[11]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1421-1422.
[12]刘真伦,岳珍.韩愈文集汇校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982.
Feeling of a Secular Life and Feeling of a Seclusion Life Presented in Jia Dao’s Poem s
YU Qiao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723000,China)
Jia Dao is a famous poet in themiddle Tang Dynasty.In his early years,he became amonk,and in his later years,he actively resumed a secular life.When hewas amonk,hewas longing for being an official andmaking contributions;however,in the secular life,he is still of feeling of amonk,which were obviously reflected in his poems.The poetwas always in dilemma between those two identities and thoughts.
Jia Dao;Being a layman while amonk;Feeling of a secular life;Feeling of a seclusion life
I106.2
A
095-4476(2015)09-0065-04
(责任编辑:倪向阳)
2015-05-21
于巧(1990—),女,山东济南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