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2015-03-24薛冬冬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3期
关键词:模因论对外汉语教学启示

薛冬冬

摘  要:模因论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文章以国内外模因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从对传统教学法的态度、教师课堂用语、教学内容的选择、中级阅读课的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对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模因论  对外汉语教学  启示

一、模因论简介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其核心概念是“模因”。“模因”(meme)最早见于查理德·道金斯1976年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他类比生物学中的“gene”,用“meme”来表示文化基因,他认为文化是进化来的,“模因”是文化选择的单位。继道金斯之后,Blackmore、Heylighen等许多学者积极地论述阐明了模因的含义和规律。并且,近些年模因理论在心理学、社会学、语言教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国内,何自然和何雪林于2003年把“meme”翻译成“模因”并对语言模因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何自然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寓于语言之中。任何字、词、语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以成为模因”。[1](P157)

模因是指文化传播和模仿单位。道金斯认为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和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

“进化依赖于复制和创新,同样也依赖于选择”[2](P70)。某些模因更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更真实地被人们记住,更易于被传递给别人,而另一些则从来得不到传播。

就语言模因而言,它在其复制、传播过程中,有一些有较强的生命力,得以生存成为强势模因,而有一些则昙花一现既而被人们遗忘,成为弱势模因。语言模因的存亡取决于它的使用频率,即语用功能。那些实用性强,具有生命力,在交际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词语往往会得到广泛应用,被不断的复制和传播。反之,那些陈旧的,跟不上时代变迁的模因就会逐渐消失。

Heylighen将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同化。成功的模因应该能“传染”它的宿主,并进入它宿主的记忆里。在进入宿主记忆中之前,宿主首先应该发现(主动或被动)理解和认可这一被呈现的模因。

第二,记忆。“思想或信息模式一旦得以传播和仿制就具有模因性”[1](P166)。也就是说,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留一段时间,否则称不上模因。模因在记忆中停留的时间越久,它通过感染宿主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就会越大。记忆保留的长短跟某个信息的重要性、实用性、重复频率等有关。

第三,表达。保留在记忆中的模因被提取出来,转化为宿主能感知的有形体,这一过程称为“表达”。表达的方式很多,诸如语言、文字、图片、举止等。

第四,传播。模因只有被复制并得以传播才具有生命力,否则就是“死的模因”,模因的传播需要借助于载体或媒介。常用的载体有语言、书本、照片、工艺品等。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以汉语为载体,以推广中国文化为目的的学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形式之一。根据前文我们知道,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语言教学的过程就是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何自然指出“模因论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颇有启发”[3],所以,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可以从模因论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传统的教学法不应丢弃

第一,模仿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看似简单而又不可缺少的一环。模因论的核心是模因,模因的核心是模仿,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所以语言的传播要靠模仿。也就是说,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汉语的字、音都有其特点,初学者必须要先模仿汉语的语音语调和汉字的书写形式才能为语言表达积累原材料。

第二,背诵作为传统的语言教学手段,随着一些诸如分析性、启发性的教学方法的兴起而被忽视甚至被贬低。但根据模因论的观点,背诵不但不应该被抛弃,反而应该大力提倡。根据模因复制、传播的周期特征,模因在宿主身上停留的越久,就越有可能与宿主融为一体。就语言学习而言,学习者通过背诵的方式把语言材料输入到自己的大脑,再通过反复背诵使语言材料内化在学生的大脑中成为语言模因。在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初级阶段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背诵一些句式、对话或者短篇。但对外汉语教学与国内的英语教学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汉语学习者的年龄、学习目的差距较大,上至退休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孩子,有的以考试为目的,有的纯粹是出于兴趣爱好。青少年的理解能力不及成年人,但记忆能力强,成年人则相反。基于此,我们就需要因材施教,而不能要求全部学生都像未成年人一样大段背诵。

(二)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学内容选择的启示

第一,模因复制和传播过程的选择性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材料的选择。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教材的选择也不能忽视教材中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教材选择方面,我们要选择权威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教材。因为,年代较久的教材往往不能适应新的时代,里面的内容比较陈旧,不适用,没有时尚性,学生不爱学也记不住。其次,对于已选定的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有一定的甄别能力和批判精神,而不是“尽信书”,对于那些已经不合时宜的称谓、词语要改成我们现在常用的。比如,有些学校的教材见面打招呼的对话还是类似“A:你好吗?B:我很好,你呢?A:我也很好”这样的“三段式”。其实,这种“你好吗”的问候方式在日常交际中是不常用的,除非是出现在长时间不见或探望病人的情境中。而学生是不了解这些的,那么教师就要适当地改动一下,变成学生生活中能够用得上的形式。还有的教材中入门汉字个别很难,不仅笔画多,意思也难懂,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酌情删掉或者放到后面的学习内容中去。

第二,语言、模因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文化教学。模因是文化的进化单位,语言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载体,三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模因中的文化因素指我们无论操本族语还是外语,都带有我们受到陶冶的汉文化烙印。”[1]汉语就蕴含了一些汉文化的特征,比如,成语或歇后语就有文化典故,不懂就难以理解和运用。所以,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应该把语言中继承的文化信息也传授给学生,否则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除了教授中国文化以外,教师也应该积极学习学生的外国文化。“模因的成功取决于三个独立的因素:模因本身的内容、模因适应其他模因的方式,以及外界环境。”[2]模因在一定条件下,如果能够以某种方式强势模因结合,就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和传播。对于学习者而言,中国文化跟学习者本国的文化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如果教师能够熟练地掌握学习者本国的文化并且在教授中国文化的时候加以对比,那么学习者就比较容易接受。比如,在跟哈萨克斯坦的学生讲中国的农历时,可以对比哈国的历法讲解(哈历每个月都有专称)。

(三)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用语的启示

身为对外汉语教师,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任何信息、观念、物质实体或行为等都有可能被模仿而成为模因。教师是课堂上学生关注的焦点,更得注意自己的言谈、穿着、处理事情的方式等,尤其身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是教师队伍,还是中国,是中国文化。对于教师的教姿教态、穿着、处世方式等在此不再赘述,就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使用方面提几点建议:

第一,教师用语力求简洁实用。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尤其是初级班的学生),教师如果大段大段地讲话,学生不但听不懂,而且会对汉语产生反感。所以,教师要用学生最易懂的语言,用最少的词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

第二,课上课下都要跟学生讲标准的普通话。普通话是我国的民族通用语,是各个方言区基本上都能听得懂的语言,也是汉语学习者最实用的语言。而有些对外汉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达标,甚至干脆用方言词汇跟学生交流,这样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一口方言味儿浓重的汉语。所以,身为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发音严格要求。

第三,教师所用词语、句子尽量与课上内容相关。模因是在不断的复制、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课上所学内容在教师的不断重复中会无形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再经过学生的记忆、表达使之成为语言模因。

(四)模因论对对外汉语不同课型教学的启示——以中级阅读课为例

第一,教师应把阅读策略作为模因传授给学习者。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在每个阶段都不一样,以中级汉语阅读课为例,它的教学目标是扩大词汇量、掌握句子结构和句子的衔接、语段和篇章结构等,而不是把所有文章的每个字词和句子都弄清楚。所以,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就至关重要。阅读方式一般分为细读、通读、略读和查读。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不同的阅读方法作为模因传授给学习者,即在什么情况下该用哪种阅读方法。比如,对于一些表格和票据形式的阅读,我们一般用查读的方法找出需要的信息即可,而不用细读和通读,那样会很浪费时间。

第二,教师应反复纠正学习者不好的阅读习惯。有些学习者在读文章的时候习惯指读和出声读,这样的阅读习惯会影响阅读速度和效果,如果不及时纠正,它会在学习者的意识中变成强势模因。作为汉语教师,我们有责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给他们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教师应通过句式教学和构词法教学提高学习者猜测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猜测文章大意是阅读的重要技能之一,初级阶段我们主要教授字义的猜测,中级阶段在猜测字义的同时我们更注重词义和句意的猜测。

跟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象形文字,根据汉字的形体和偏旁基本上就能猜出一个字的意思,所以在字义猜测中我们主要采用偏旁识记的方法。而在教授词汇意义时,我们应该把汉语的构词方法教给学习者,比如,学了“货架”之后,我们可以列出“鞋架、衣架、书架”等一系列的词,告诉学生这种形式的词属于偏正式,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些其他的偏正式的词语。汉语中有一些独特的句式和固定用法,我们需要把这些句式作为模因传授给学习者,让他们能够举一反三。比如,在学习“把”字句的时候,我们要把“把”所表示的“把受事者提到动词之前,表强调”的意思告诉学习者,并据一些例子让学习者猜测意思(阅读课跟精读课不同,没有必要细讲其用法)。

第四,教师应适当地把文章结构作为模因传授给学习者。在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需要了解一些关于篇章结构的知识,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脉络。比如,记叙文一般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主要有“总——分,总——分——总,分——总,流水式”这几种结构形式。在遇到相关的结构形式时,我们要仔细分析总结,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反复强调,强化其在学习者大脑中的模因地位。

模因论使我们认识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要在坚持模仿和背诵等传统教学法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动提高自身素质,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1]何自然(主编):《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李冬梅,谢朝群译,凯特·迪斯汀:《自私的模因》,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年版。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语言科学,2005年,第4期,第6页。

猜你喜欢

模因论对外汉语教学启示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浅谈成语在广告语言中的偏离现象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