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子弹飞》:幽默格调下的悲壮情怀

2015-03-24李慧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3期

李慧

摘  要:《让子弹飞》是一部贺岁喜剧片,故事以幽默的形式表现了惩处恶霸的严肃主题,影片的精彩演绎让人在欢笑过后不禁思索蕴涵在喜剧形式背后的含义。

关键词:悲壮的英雄  含蓄的隐喻  荒诞的语言

《让子弹飞》一上映就赢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成功,在国内外引起了关注。网络上有人评论说,姜文的电影“不存在过度诠释的问题,只有诠释不足的可能,他的意象太丰富而吊诡”。这部影片以张麻子为代表的正义力量和以黄四郎为代表的邪恶力量之间的斗争揭示了循环革命的严肃主题。可作为一部贺岁片,影片是以喜剧的形式在幽默的氛围中表达了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让观众在欢笑过后不禁思索蕴藏在幽默背后的内涵。

一、英雄的悲壮情怀

(一)升华的英雄

看完影片,主人翁张麻子毫无疑问会给人留下英雄的形象,可这个英雄有一个转变和升华的过程。张麻子生活在混乱的北洋军阀时期,他曾经是跟随蔡锷将军的革命者,之所以当土匪是因为不愿屈身当时社会的腐败。在一次抢劫中为了赚钱当上了鹅城的县长,有革命理想的张麻子上任鹅城是有革命理想的,即要实现鹅城的公平,这一理想为他后来形象的升华奠定了思想基础。他不与鹅城一霸黄四郎同流合污,而是想“站着还把钱赚了”,足见其骨气和霸气。结果鹅城一霸黄四郎为了消解他的霸气以维护自身利益,用阴谋害死了小六子,而“夫人”也因黄四郎而死,重情重义的张麻子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发誓要替他们报仇。张麻子侠肝义胆,足智多谋,把黄四郎的180万银元弄到了手,算是为小六子、夫人报了仇。这时的张麻子还只是一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狭隘土匪英雄。

后来,黄四郎不甘心送上这180万银元,于是想借剿匪之名杀死张麻子,结果老二、汤师爷在这次行动中惨死,这更增加了张麻子对黄四郎的愤恨。虽然黄四郎有官兵相助,不好惹,可张麻子为实现“把黄四郎连根拔掉”的承诺,不顾危险,毅然作出回鹅城的决定,可见他的英勇和气魄。返回鹅城的张麻子不再只是逞凶报仇,他的所作所为使得他的形象由土匪英雄提升到了革命英雄。再次回到鹅城,张麻子发誓三天之内斩杀黄四郎。这一次,张麻子不只是带着四个兄弟单独和黄四郎斗争,而是激发了群众心中的怒气,发动群众起来推翻黄四郎的剥削统治。在这次行动中,张麻子敢于发动群众的真正的革命者气质、有勇有谋的魄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最终,张麻子依靠群众的力量“杀四郎,抢碉楼”并取得了胜利,推翻了黄四郎的霸权统治。张麻子杀死了黄四郎,把他掠夺的财富还给了群众,不仅为死去的朋友报了仇,也实现了还社会以公平的革命理想。这时的张麻子不再只是劫富济贫的土匪英雄,而是转变成了为百姓伸张正义、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英雄,实现了形象的升华。

(二)英雄的悲壮情怀

作为贺岁片的《让子弹飞》是一部喜剧片,英雄的行动是在幽默的喜剧氛围中进行的,“……悲剧和一般崇高事物如狂风巨浪、悬崖陡壁所产生的美感之中却夹杂着痛感。喜剧和滑稽事物所产生的美感也是如此。”[1]《让子弹飞》在《送别》这样一曲旋律轻快又带着些许哀伤惆怅的歌曲中开始,这已经给整部电影的抒情基调做了铺垫。张麻子在影片中表现出来的是幽默、智慧,可心中深藏的是痛心。当与小六子在地下室听肖邦的曲子、谈论着以后送他留洋时,张麻子心中是充满希望和关爱的,他把小六子当成儿子看待,肩负着照顾他、抚养他成长的责任,不幸小六子惨死在胡万手下,他的痛苦、失望可想而知,夫人、老二、汤师爷的死更增加了张麻子心里的悲伤。另外,张麻子从汤师爷的口中得知:黄四郎一直以来和官府勾结,搜刮民脂民膏,鹅城的百姓一直生活在黄四郎的霸权统治之下,有怒不敢言,于是,富有正义感的张麻子给百姓承诺到鹅城要做的事只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所以说他推翻黄四郎不仅是为了替死去的朋友报仇,也是为了履行实现社会公平的责任。影片在幽默、轻松的背后深藏着的是张麻子对小六子、老二、夫人、汤师爷之死的悲痛,是对鹅城民众的责任,了解了这些,观众才能在欢笑过后体会其英雄悲壮情怀。

除此之外,导演姜文把鲁迅小说中揭露的国民劣根性通过影片的形式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张麻子对黄四郎的斗争因这些劣根性而更加艰难和艰巨。

看与被看的意识在影片中有着直观的表现。武举人把手无缚鸡之力的卖凉粉的孙守义当球一样踢来踢去,当街一群百姓愚昧无知,只是光着膀子笑着看,麻木到没有一个人敢于起来指责这种不公和欺凌,这时候的守义是被欺凌的对象,被看的对象。当胡万审判小六子时,小六子成了被看的对象,守义在霸权的淫威下成了他们的帮凶,“守义”也守不住了,成了看者的一员,两者互换了角色。穿着整洁衣服的一群人围在讲茶大堂看热闹,他们不辨是非,任由胡万诬陷小六子,公平在他们眼里只是属于黄四郎他们。无论是光着膀子的平民百姓还是穿着整洁衣服的有权阶级,整个社会无一例外地都是看客,没有人敢于站出来指责不公平,而看与被看只是场合不同,不属于哪个阶层的特权。

软弱的小民意识主要体现在下跪、胆小怕事上。张麻子刚到鹅城时要审理武状元,百姓站在一边嘻哈看热闹,他们没有分辨意识,只觉得审判武举人是很稀奇的事;当县长追着他们跑出来时,他们跪下就叫“青天大老爷”,县长喝令他们起身说没人值得他们跪,县长来鹅城只是为了还大家一个公平。下跪,在那些人眼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而是对权利的一种恐惧和软弱,是“畏权”意识的表现。这种场景让观众因百姓的无知、愚昧而笑时感到了沉重。与此相反,县长却让武举人给卖凉粉的下跪,但这跪的是公平,是还百姓一个公道。另外一个表现是胆小怕事。张麻子剿匪归来,呼吁百姓起来推翻恶霸黄四郎,可是他们在没有看到谁能最后胜利的情况下只是静观其变,不敢积极行动。当张麻子抓了黄四郎的替身并斩首示众后,百姓们才相信张麻子他们,这时才一拥而上,跑到黄府抢东西。开始他们担心张麻子会失败,结果还是会遭受黄四郎的压迫,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可在看到胜利在望大势所趋时他们有了信心,瞬间一呼百应,就连黄四郎的贴身管家在最后关头也举枪想投靠民众。可见他们见风使舵、胆小怕事的小民意识。

国民的愚昧、畏权和懦弱让张麻子认识到,斗争不仅是要铲除黄四郎的霸权统治,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战争唤醒百姓的民主、反抗意识,所以喜剧性的情节背后更加重了张麻子拯救国民性的英雄悲壮意味。比起为朋友报仇、推翻霸权统治,铲除存在几千年的国民劣根性这一任务更加艰巨、艰难。

二、幽默格调的表现形式

(一)含蓄的隐喻意蕴

影片始终传达着一种幽默、喜剧的气氛,可这种幽默并不是肤浅的插科打诨式的无意义的嬉笑,其中包含了深刻的意蕴,而这一效果是通过隐喻的手法表现的,隐喻往往能在不动声色中使影片达到讽喻或深化主题的效果,让观众体会到欢笑之后的力量。《让子弹飞》中就有很多这种隐喻的用法,出现了许多隐喻意象,比如鹅、反复出现的鼓、两次被提起的小凤仙等。

鹅城,名字就很滑稽。“鹅”字可通“讹”,欺骗的意思,影片中的社会到处存在着欺骗。葛优扮演的马邦德因怕死冒名顶替“汤师爷”,欺骗了张麻子,而马邦德八年来最拿手的事是到处买官行骗,可见当时社会的腐败。黄四郎在“鸿门宴”上与胡万、武智冲演戏“假死”以显示自己的无辜,虚伪、狡诈的嘴脸显露无疑。鹅城固然有鹅,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张麻子发银子时,开始没有百姓敢出来拾银子,“除了鹅,没有活物敢过去”。鹅是禽,无知无畏,它们不知道黄四郎的霸权,从这可以看出百姓在这时的观望、等待。第二次出现是在张麻子大张旗鼓要去攻打黄四郎的碉楼时,后面跟着的只有50只摇摆着踱步的鹅,这时的百姓也是在观望、等待。这两次鹅的出现是为了比衬百姓的犹豫、观望,在犹豫、观望中百姓是有考虑的。前期革命的不彻底性让黄四郎这样的革命者成了有权阶级,成为新的霸权主义者,革命后百姓还是生活在困苦中,他们不知道这次革命后是否还会像上次一样产生新的霸权主义者。

在影片整体的幽默氛围中,反复出现的鼓、两次被提起的小凤仙无疑是深沉的,但这两个隐喻意象的运用更加深了影片的内涵。影片中鼓共出现了六次,其中衙门前的大鼓出现了四次,战鼓出现了两次。鼓第一次出现是鹅城一霸黄四郎安排的,具有挑衅、示威的意味,也暗示了张麻子的县长不会当的那么顺畅,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鼓第二次出现在县衙门口,影片借汤师爷的口说出了这只鼓的来历,“这是冤鼓,乾隆那时候设的,老没人敲就生了根,长了叶”,冤鼓就是百姓用来喊冤、让官府伸冤用的,而这冤鼓已经很久不再用,说明百姓早已没有抗争的意识,他们一直生活在愚昧、无知、麻木中,也可从反面看出当时政府的不作为。第三次鼓出现在胡万审理小六子的“案子”上,小六子是被冤枉的,黄四郎为了消减张麻子的“公平”而设计阴谋让胡万去诬赖小六子“吃了两碗凉粉而只付了一碗的账”,这样做是“不公平的”,而小六子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最终剖腹而死。这时候的鼓就成了恶霸利用的工具,“鼓”也象征官府、政府,如果被像黄四郎这样的恶霸控制,就成了欺压百姓的工具。这三次鼓的出现,一次是表示挑衅,一次是久置不用,一次是被恶霸利用,都没有发挥鼓应起的作用。但第四次鼓的出现不同于前三次,它是被黄四郎的人欺负的夫妻敲的,他们是普通百姓,心中有怨恨而敲鼓鸣冤,这可以看做是民众觉醒的开始。继而第五次、第六次鼓都是张麻子再回鹅城后为了推翻黄四郎的霸权统治,群众敲鼓制造声势。这两次鼓不再是黄四郎的工具,而是百姓呐喊的声音,是推翻黄四郎之战的战鼓,鼓声越热烈群众的反抗意识就越强烈。从这六次鼓的出现可以看出鹅城民众发生的变化,从麻木到觉醒到起来反抗,中国人不是真的麻木无知,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有所作为的。

影片中花姐的两次出现都伴随着小凤仙的名字,而历史上的小凤仙曾因帮蔡锷将军逃脱革命成果窃取者的监视而成为革命中的一员。影片中提到小凤仙,第一次是黄四郎提示花姐说不要成为小凤仙,这时候的花姐还没有和张麻子他们有过接触,她替黄四郎办事;第二次是花姐为维护老二、老三而拿银子交给黄四郎,这时黄四郎对她说“你呀快成小凤仙了”,而这时候的花姐已经知道县长的真面目并与他们走得很近。最后,花姐加入了张麻子,成了他们中的一员并参与了推翻黄四郎的革命。这时候的花姐和小凤仙一样,也为革命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小凤仙生活在影片时间的十几年前,而十几年后的革命继续,这种相似性体现了革命循环的主题。

(二)荒诞的语言

《让子弹飞》的幽默因素大都是由荒诞的语言来实现的。影片开头,十匹马拉着火车在轨道上行走,马县长、汤师爷还有夫人围着火锅兴高采烈地吃着唱着,马县长作诗说:“要有火锅,要有雾,要有美女儿,要有驴!”这句台词中有四种事物:火锅、雾、美女、驴,全都不相干,但是在这里组合到一起,加上葛优的搞笑腔调,幽默趣味十足。马邦德、汤师爷他们是当时的官府人员,过着风花雪月的生活,从这一个场景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风气的腐败、附庸风雅,他们当官不是为民做主,而是把官当成了赚钱的途径。除此之外,交谈双方对对话信息的理解不对等,一方所说的事物是一个意思,可是听话者却把它当成了另一种事物,听话者对信息的解读往往富有幽默色彩。比如,影片中假张麻子和黄四郎之间的对话:

假张麻子:那么另外一颗地雷呢?

黄四郎:炸了。

假张麻子:炸了?

黄四郎: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假张麻子:哦,我知道了,炸在辛亥这个地方了。

由对话可知,假张麻子对辛亥革命一无所知,而黄四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言语表达中使用了对方并非知道的信息。假张麻子把辛亥当成一个地方,幽默感十足。从这也可看出,辛亥革命并没有深入人心,这从侧面也反映了革命需要发动群众力量才能取得胜利,这也为后面张麻子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另外,撤销观众的含义假设、更换概念也能产生极强的幽默效果。影片中张麻子和小六子在地下室听唱片,小六子问张麻子怎么知道乐曲是肖邦吹的,张麻子开玩笑说“得分时候”。这时会让人以为张麻子因为知识、经验而知道乐曲作者是谁,可后面一句“那上面印着他名字的时候”才让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一撤销语用预设的运用让幽默顿生。在张麻子和汤师爷赴黄四郎“鸿门宴”一节,谈到分钱时,张麻子说汤师爷“不仗义”,分黄四郎三成。张麻子是明白汤师爷三七分的意思,但他故意更换概念,在轻松的氛围中消解了黄四郎的优越感而又使黄四郎无可奈何,可见张麻子的聪明,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幽默情趣。这些都让人感受到张麻子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使得人物形象鲜活、丰富起来。在夫人的葬礼上,当得知被带走的是假黄四郎时,汤师爷说事情办砸了,张麻子表现出的是冷静、思考,笑着说“我怎么觉得……刚开始啊”,这时是张麻子内心的豁达带来了影片的幽默、喜剧氛围。

总之,影片以喜剧的形式表达了深刻严肃的主题,借助隐喻的表达手法提升了作品的内涵,张、黄的再革命让百姓观望、等待,表现出来的小民意识让人感到悲哀,究其原因是革命的循环让百姓吃尽苦头从而对革命不再抱有信心。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张、黄之间的再革命因为发动百姓参与而有了进步。但要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道路还很漫长,影片没有交代一个明确的结局,张麻子们或许还要继续斗争下去。

注释:

[1]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