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科失眠患者有关失眠描述的问卷调查
2015-03-22BirlingYoann唐常荣汪卫东
Birling Yoann 唐常荣 汪卫东
·流行病学调查·
睡眠科失眠患者有关失眠描述的问卷调查
Birling Yoann 唐常荣 汪卫东
目的 了解睡眠科患者的基本情况、失眠类型、睡眠时间和习惯、伴随症状和病史。方法 对2014年12月到2015年9月间以失眠为主诉的门诊患者系统进行问卷调查,以广安门失眠综合问卷(GIIQ)为研究工具,共发放104份问卷,经过筛查收集有效问卷103份,然后使用W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的内容。结果 被试者65%为女性,22%被试者年龄在24到34岁之间、45%在42到58岁之间、63%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2%服用安眠药;各失眠类型中有入睡困难、有中途易醒、有早醒、有睡眠浅、有多梦分别占84%、78%、75%、85%和64%;患者平均上床时间为10点18分,53%按固定时间上床,37%晚上起夜,42%有午睡习惯,患者主观上的平均有效睡眠时间为3.6 h;第2天出现症状者占91%,症状以乏力、情绪低落、健忘、头晕和心烦为多见,出现率分别为67%、55%、53%、50%和50%;病史在1年以上者占83%,其中38%在10年以上;最初失眠原因多为恋爱/婚姻、工作和家庭原因,在记得原因患者中比例分别为25%、23%和22%。结论 睡眠科的失眠患者多为女性,多为高中以上文化;在五种失眠类型中,入睡困难和睡眠浅最常见;其最初发病原因多为情感、工作和家庭等。
失眠;问卷;调查
国内外多种常用的失眠问卷和量表如匹兹堡失眠质量指数(PSQI),睡眠障碍问卷(SDQ),阿森文失眠量表多(AIS)等,均以对失眠严重程度的评估为重点,而较少描述失眠患者的睡眠特点、睡眠习惯和原因。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参考心理学和中西医学对失眠的认识,汪卫东教授及其团队编制了广安门失眠综合问卷(GIIQ)[1],一方面以指导TIP睡眠调控技术的治疗,另一方面以对失眠相关情况和影响因素得到更全面的了解[2]。本文就103例失眠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介绍。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汪卫东教授门诊患者。纳入标准为患原发性失眠、其他精神障碍或者其他疾病以失眠为主诉患者。排除标准为不能表达自身睡眠情况者,因为情绪高涨、极度焦虑等不能填写问卷者,问卷填写无效者以及拒绝填写问卷者。
1.2 研究方法 使用广安门失眠综合问卷(GIIQ),此问卷为半开放式问卷,共包含八个组成部分:基本信息,睡眠情况,伴随症状,失眠病史,相关病史,失眠因素,人格因素以及家庭史。使用WPS和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 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67例。年龄17~84岁平均(47.01±15.63)岁。年龄以24~34岁(22.33%)和42~58岁(44.66%)两个人群为多见。最常见职业为无业者、职员、退休、干部和教师,分别为13、12、8、6和6例。文化程度分别为:无2例,小学6例,初中16例,中专3例,高中7例,大专20例,大学28例,硕士7例和博士2例,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62.64%。56.72%患者住址在北京,43.28%属于北京以外地区。
2.3 伴随症状 失眠第2天91.26%的患者有症状,症状的出现率分别为:头晕50.00%,心慌45.45%,心烦50.00%,乏力疲倦67.00%,健忘53.00%,情绪低落55.45%,兴趣减退47.47%,头痛35.23%,其他症状7.22%。
2.4 失眠病史 急性失眠者(即病史不到3个月)仅为5.26%,94.74%有慢性病史。第一次出现失眠到本次就诊的时间为1年以内16.84%,1~5年28.42%,5~10年16.84%,10~15年16.84%及15年以上21.05%,平均时间为8.76年(±9.36y)。最初导致失眠的原因分别为学习4.94%,工作23.46%,家庭事件22.22%,恋爱/婚姻24.68%,人际关系4.94%,睡眠环境1.23%,怀孕生子2.47%,意外1.23%,生病手术8.64%,其他6.17%。某些患者不记得具体原因或有多种原因。
3 讨论
广安门医院睡眠科的失眠患者多为女性,青年和中年为最常见的年龄段患者,童年,壮年和老年人相对少见,前者符合国际公认的认识但后者不符合,一般认为老年人更容易失眠,可能存在老年患者对失眠或者睡眠科的认识和重视不够。患者多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北京市居民。多数患者为入睡困难、早醒、中途易醒、睡眠浅和多梦等类型并存,其中最常见为入睡困难和睡眠浅,多梦相对少见[3]。上床时间比一般人提早,但计算的有效睡眠时间显然不足,虽然部分患者存在对睡眠时间夸大倾向,说明区分客观睡眠时间和主观睡眠时间的必要性,因为失眠本身是一种主观体验[4]。大部分患者按固定的时间上床而不是等到困的时候上床,而且许多患者有午睡的习惯,这些睡眠行为可能属于影响睡眠的非功能性行为。绝大多数患者有慢性病史而且多数目前服用安眠药,可见此病的顽固性。最初出现失眠的原因多为工作、家庭和情感相关的事情而非睡眠环境或者疾病,提示情绪对本病发病的重要意义。绝大多数患者认为失眠给他们带来某些症状,乏力、头晕、心慌、心烦、健忘、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均比较多见,从中医的角度看多与气血亏虚以及心的功能关系较密切,从精神病学的角度可能与抑郁情绪或抑郁症有关[5]。这些信息有利于临床医生更加了解失眠患者的某些特点。
[1]王亚娜.TIP睡眠调控技术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规范化操作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14.
[2]Kales A,Vgontzas A.Predisposition to and Development and Persistence of Chronic Insomnia:Importance of Psychobehavioral Factors[J].Arch.Intern.Med,1992,152(8):1570-1572.
[3]李天王.上床时间调查[博客].http://myhb.qq.com/t-560253-1.htm.2013-12-6.
[4]Perlis M.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逐次访谈指南[S].张斌主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
[5]吴任钢.慢性失眠患者的应对方式和睡眠行为特征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0):716-715.
100053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汪卫东,E-mail:tcmti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