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应用型笔译人才的课程设置探析

2015-03-21冯智娇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3期
关键词:笔译技术类应用型

冯智娇,冯 越

培养应用型笔译人才的课程设置探析

冯智娇,冯越

随着国际交流的逐步加深,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显得日益重要。但目前各大高校应用型笔译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层面仍存在不足和缺陷。结合目前我国翻译人才培养实际,立足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应用型笔译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应包括英汉语言文化类课程、翻译理论课程、译文评析类课程、翻译技术类课程、翻译职业素养类课程等。

应用型笔译人才;课程设置;翻译实践能力

应用型翻译人才是指能够将翻译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翻译社会实践的专门人才(何乃平,贾岩,2013)。其中应用型笔译人才不仅应具有完备的专业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翻译实践能力。教育部从2006年开始在国内多所高校开设翻译专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相对完善,但在课程设置层面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拟对应用型笔译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对策进行探讨。

一、应用型笔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现状

众所周知,应用型翻译教学旨在培养语言功底扎实、知识储备丰富、中西文化意识敏感且政治素质过硬的翻译人才。(张静雯,2014)他们不仅有扎实的语言知识,也具有较强的翻译实践能力。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语言基础知识和翻译理论为主,辅以文学性翻译实践,这相对制约了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

翻译本身的实践性很强,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根据贺学耘、曾艳波(2013)的调查,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重视翻译理论、中西文化和实务翻译等课程,也结合学校和区域特色,开设了相关课程;在翻译实践方面能为学生提供平台,将翻译理论知识运用于翻译实践;但在翻译评析类课程、汉语类课程、翻译技术类课程及翻译职业素养课程等方面还存在欠缺,需进一步改善。张静雯(2014)认为国内各大高校历来以重视文学翻译、轻视非文学翻译为特征,在本科阶段只开设汉译英、英译汉作为翻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为了开阔翻译专业学生的视野,使其适应当今社会的笔译人才需求,不少高校增设了一些选修课,如文学翻译、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比较以及翻译赏析等,但授课时数相对较短,且学生的翻译实践也相对较少。

上述翻译类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在翻译基础知识及文化类课程内容方面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翻译本身的概念及知识范畴。尽管设有翻译实践平台,但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课时较短,且缺乏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应的翻译技能技巧,进而影响其翻译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应用型笔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对策

2012年《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提出了我国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即“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性翻译专业人才”。应用型笔译人才不仅应具备语言及理论知识,还应具有扎实的翻译实践能力。从上述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培养目标来看,培养应用型笔译人才的课程设置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着手,提升学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能力。

第一,英汉语言文化类课程。《辞海》对翻译的定义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述出来。许渊冲也认为,翻译就是理解,并且让别人理解。(许渊冲,1984∶1)可见,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主要是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转换,这就要求学生对英语和汉语基本语言知识有相当的应用能力。在我国,尽管汉语是母语,但学生对汉语的掌握程度并不十分理想。以往翻译专业课程设置鲜有汉语类课程,如汉语修辞、中国文化史等,这导致学生在汉译英中对汉语原文的理解存在障碍,也会在英译汉过程中对汉语言组织产生偏差,尤其在中国文化输出过程中,对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文章,如古文、诗词等翻译方面体现得尤为显著。此外,英语类课程设置应与英语专业大致相同,主要包括综合英语、高级英语、泛读、精读、词汇、语法、修辞及文学鉴赏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准确地理解原文,并恰当地产出译文。

第二,翻译理论课程。翻译本身固然实践性较强,但理论作为实践的先导,其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基础翻译理论是学生构建翻译学科架构的理论蓝图,因此,本科翻译专业可以开设翻译理论、翻译方法与技巧以及中西翻译史等,让学生预先了解翻译的本质内容,对翻译有提纲挈领的认识。

第三,译文评析类课程。对于翻译的定义,学者有的认为翻译是一种选择,也有学者认为翻译是一个逐渐走向完美的过程。都认定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态的成果展示。因此,译文评析类课程的开设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用思辨的眼光了解译文自身存在的优缺点,也通过其思考对比,创作出更为合理的译文。

第四,翻译技术类课程。翻译技术是指翻译行业所使用的信息技术和电子翻译工具,包括机器翻译(MT)、翻译记忆系统(TM)、术语管理系统、软件本地化工具以及在线词典、术语库和语料库等。(袁亦宁,2005∶51)以下所涉及的翻译技术类课程主要是指计算机辅助翻译(CAT)。结合我国个别名校的实际,徐彬(2010)认为翻译技术类课程涵盖翻译信息技术、CAT系统应用、术语工作及翻译项目管理。俞敬松、王华树(2010)认为翻译技术类课程应主要包括IT类课程、CAT类课程、工作坊和个人实践等。这些课程的开设能为翻译专业学生带来相对便捷的翻译途径,助力其翻译实践能力的提升。当然,各个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和区域性特点,开设具有特色的翻译技术类课程。

第五,翻译职业素养类课程。职业素养的三大核心即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以及职业行为习惯。在翻译行业,可体现为译员的翻译职业态度、翻译知识技能和翻译职业作风。这是一种内化课程,其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在课本学习及翻译实践中吸收体会。针对笔译员的职业素养,学者已有相对成熟的理解。周亚莉(2013)认为笔译员应具备知识、技能、创新导向、职业操守、成就取向、市场倾向和价值观等胜任特征。结合上述内容,与翻译职业素养相关的课程可结合高校和市场实际开设,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职业素养。

应用型笔译人才的重心是应用型,因此,应用型笔译人才的培养理应重视翻译实践能力。尽管自我国翻译专业开设以来,各大高校结合自身特点都在尝试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总体来讲,多重视翻译理论、文学作品的翻译等,对培养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课程开设较少。针对我国应用型笔译人才培养现状,笔者认为,目前本科翻译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包括英汉语言文化类课程、翻译理论课程、译文评析类课程、翻译技术类课程、翻译职业素养类课程等。

本文系2015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 “翻译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结构方程模型研究”(2015B-089)和2014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2014-jy-12)阶段性成果

[1]何乃平,贾岩.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探索,2013(5):84-85.

[2]贺学耘,曾艳波.高校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体系重构[J].2013(9):69-72.

[3]徐彬.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设计与实施[J].上海翻译,2010(4).

[4]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5]俞敬松,王华树.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专业教学探讨[J].中国翻译,2010(3).

[6]袁亦宁.翻译技术与我国技术翻译人才的培养[J].中国科技翻译,2005(1).

[7]张静雯.高等教育中外宣翻译人才的素质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168-170.

[8]周亚莉,何东敏.基于职业笔译员胜任特征的翻译人才培养[J].中国翻译,2013(6):65-67.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2

A

1671-6531(2015)23-0084-02

冯智娇/兰州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甘肃兰州730030);冯越/西北民族大学教务处科员,硕士(甘肃兰州730030)。

猜你喜欢

笔译技术类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少先队科普技术类阵地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兼具市场与技术类课程 CEDA培训(广州站)圆满结束
从翻译行为理论视角探究德语土工技术类文本汉译策略
技术类工程项目营销策略研究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