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邓小平公正思想的特征

2015-03-21陈赟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3期
关键词:公正优先公平

陈赟

论邓小平公正思想的特征

陈赟

邓小平公正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是毛泽东的公正思想,并联系我国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低的现实,发展了毛泽东的公正思想。因此,邓小平的公正思想相较于毛泽东的公正思想有制度性、相对性以及发展性三个特征。

邓小平;公正;思想;特征

邓小平公正思想是对毛泽东公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两者都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但邓小平所处的时期无论是国内形势还是国际形势都发生了改变,因此,邓小平公正思想相较于毛泽东公正思想,有其独有的特征。

一、制度性

毛泽东早期一直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后因个人崇拜甚嚣尘上,使之前辛苦建立的制度被瓦解,社会秩序遭到了严重破坏。没有制度的保障,就没有规则可循,在实现方式上就会因呈现出差异性从而产生矛盾。因为是人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不能做到客观上的公正。因此,要想实现公正,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制度。

邓小平在深刻分析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从遵义会议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一直都比较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内的民主生活井然有序。但是民主集中制原则没有作为一项制度被严格地执行,以至于后期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因此,他明确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因此,要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消灭个人主义、封建特权主义,“使人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2]每个人都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履行相关的义务;党员要严格按照党章党纪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无论是谁违反了相关的制度,都要严厉惩处,绝不手软。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公正的实现。在保障人民权利方面,他提出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个字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建立法制社会的决心,反映了他对制度公正的不懈追求。在政治方面,他始终强调政治民主法制化,将人民的政治权利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保证其不受任何因素的迫害。在教育方面,他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恢复了高考,发展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使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上来,重新建立起教育上的公正。

二、相对性

邓小平的公正思想与毛泽东公正思想的侧重点不同,邓小平更强调相对公正,而毛泽东追求的是一种绝对公正。毛泽东的公正思想集中体现在“平均主义”上,而邓小平则强调“兼顾公平,效率优先”,存在这样的差异与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物资极其匮乏,国民的整体生活水平还非常低,在这种情势下,为发展生产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人民公社,物质资料统一平均分配。平均主义把结果公正放在第一位,无论干得好与坏,干得多与少,都统一平均分配,毛泽东更强调绝对公正。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才刚从压迫中站起来,对财富的渴望是十分强烈的,一旦出现贫富差距,极有可能破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和平局面。因此,只有让群众感受到大家都是一样的,同甘共苦,才有利于人民内部的团结,才有利于社会主义向前发展。实际上这种计划经济下的公正在短期内达到了保障人民温饱的目的,但长期实行下来,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造成经济低效率的缓慢运行。这种所谓的绝对公正最终的结果非但没有实现公正,达到共同富裕,反而在失去效率的同时失去公正,导致了共同贫困。

邓小平批评了计划经济体制,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3]邓小平指出要改变原先的经济制度,建立起新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为此,他主张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认为在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上,要优先考虑效率,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过度强调公平,牺牲了效率,无法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生产力得不到发展,也就无法实现公正。改革开发初期,为了迅速打破平均主义导致的低效率局面,邓小平提出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著名论断,激励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人们的生产热情得到了极大地提升,经济效率从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我国的经济在这一阶段迅猛发展。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得到了证实,这一原则更是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被明确表述为“个人收入分配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4]

当前有不少人质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理念,但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这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当时,现代化建设刚刚开始,市场经济因素初露端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恰恰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其历史合理性,帮助人们打破了原先固有的平均主义式的、绝对的平等观。原先的绝对的平等观使人们只看重结果,却忽略了实际上的公正,实际上绝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

三、发展性

毛泽东的公正思想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建设而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比较侧重于人人平等的社会公正方面,而邓小平所处时期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发展成为邓小平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首要原则。

毛泽东早在湖南对农民运动考察时,就指出封建特权思想的危害性,他提出要解放农民、解放妇女,人人平等的思想已经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他又指出人民应当具有广泛的基本权利,最基本的是生存权,“一个人在‘老’‘少’”两段不能做工的时候应该都有一种保存他生命的食物的权利,这就是生存权”。[5]一个人如果连生存权都不能得到保证的话,就无法再提其他。其次是劳动权,“一个人在十八以上六十以下有气有力的时候,除开他自己发懒不做工可让他饿死不算数外,在理都应该把工给他们做,工人就有种要求做工的权利”。[6]再次,是其他一些民主权利,如人民群众应当拥有“人权”,政治权利,“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7]应当拥有“休息权……教育权、老病保养权”等等。正因为毛泽东的社会公正思想,使中国人民真正翻身,拥有了基本权利,成了国家的主人。

邓小平公正思想集中体现在经济公正上,他谋求发展,实行改革,首先改革的就是经济体制。无论是“按劳分配”、“兼顾公平、效率优先”还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都是围绕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行的。邓小平始终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不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因此,他始终围绕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积极进行改革,提出了各种提高生产力的论断,大力发展经济。另一方面,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提高了教师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大力发展教育、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这些也都体现了邓小平公正思想的发展性特征。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经济增长迅速,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公正水平进一步提升。、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苏航

A849

A

1671-6531(2015)23-0016-02

陈赟/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助教,硕士(江苏南通226000)。

猜你喜欢

公正优先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迟到的公正
笨柴兄弟
40年,教育优先
多端传播,何者优先?
公正赔偿
公平比较
站在“健康优先”的风口上
优先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