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安策》看汉代奏议文对请示写作的借鉴意义
2015-03-21李逸馨
李逸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从《治安策》看汉代奏议文对请示写作的借鉴意义
李逸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汉代在中国古代应用文发展中占重要地位,而贾谊的代表作《治安策》,无论是其行文风格还是结构思想,都是这一时期奏议类公文的个中翘楚。博古方能通今,温旧才可知新。故本文将通过解构贾谊《治安策》的语言结构、思想层次,来探寻贾谊奏议类公文的写作技巧,展现西汉奏议类应用公文的写作特点。并从政治觉悟、背景素材和内容结构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为现代请示类公文写作带来的启示及借鉴意义。
汉代贾谊治安策奏议文请示写作秘书工作
一
贾谊作为西汉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其策论文章文理清晰,被方孝孺称赞为“深笃有谋”[1]。汉文帝欣赏其在《治安策》中提出的削弱诸侯国力量等尖锐而清醒的建议,但因受制于时局未能及时调整政策。而贾谊的思想历经多代帝王,其建议终于在他逝世后得以落实。历史形势的发展证明了他的高瞻远瞩,也证明了其解决方案是最稳妥的选择。毛泽东曾写信给他的秘书田家英说:“贾谊文章大半亡失,只存见于《史记》的二赋二文。班固略去其《过秦论》,存二赋一文。《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以来最好的政论……值得一读。”[2]足见其在领导人心中的地位。尤其是向秘书推荐该文,可见即使朝代更迭,《治安策》对于公文思考、写作仍有很大作用。
目前,虽然学界在研究古代应用文方面出力且有较大收益,但较有影响力的研究内容均集中在古代应用文文体变革与沿袭,对于同样有影响力的单篇公文的研究并不能算多。或者研究角度过大泛泛而谈,或者从文学意蕴及文化精神角度入手,对于从公文写作角度的探究不够系统。在探讨现代单一的公文类别的写作技巧时,缺乏对古代应用文系统的比较和吸收,且略显单薄不够细致。
二
奏议类公文作为封建社会臣僚向帝王进言时使用文书的统称,在古代秘书性质工作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3]。而在汉代,奏议类应用文体已经步入成熟期,对公文的研究较之秦汉魏晋时期已有所进步,《治安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汉代奏议文的最高水准,也折射出了其普遍具有的特点。
汉代从事秘书工作的官员在撰写奏、策、章、表、议时,非常注重情感的表达,崇尚以文言志,而这与现代公文写作要求的避免主观感情倾向不同。在写出了传世名篇宏文的作者中,贾谊尤为突出。作为事功精神强烈、才华洋溢的谋士文臣,他的奏议大多有情理兼顾的特点,多用叹词、拟声词及主观性较强的词语来表达忧虑和愤慨的情绪。在《治安策》中开篇即以“痛哭”、“流涕”、“长太息”奠定了深重浓郁的爱国主义热情,首先给帝王以强烈的情感震撼。
从《治安策》的各项建议与措施中不难发现,以贾谊为代表的汉代谋臣非常注重实效,奏议中提出的建议或措施多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一般说,从战国到西汉文风由雄奇转为醇厚,尤其是在汉代,进谏和论辩的风格逐渐向审慎性、实用性变化,而贾谊的文章则兼具了雄奇与醇厚的特点[4]。不仅仅是贾谊,诸如东方朔、晁错、董仲舒、刘向和张良等名士,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上至民族、经济、教育、军事,下至狩守、灾异、百姓衣食,都非常具有时效性和紧迫性,类似于我们现在对时政热点的点评和建议。《过秦论》以秦始皇暴政被推翻的教训劝诫帝王吸取“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的教训。张良在《请封雍齿以安众人心议》中说:“今军吏记功,以天下不足偏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6]以此劝服刘邦封赏虽被帝王憎恶但立功之人来稳定统治、避免谋逆。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说:“故养士之大者,莫大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7]其建立太学和养士的建议,不仅促进汉代文士群体的壮大,也有利于后世系统的教育体系的形成。这便是最难能可贵之处,他们提出的解决措施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切中肯綮的,并能够落到实处的治国之道,影响十分深远。
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其奏议中依旧有具有时代局限性的内容——重农的经济策略。汉代对后世有显著影响的鸿篇巨著,诸如晁错的《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董仲舒的《请限民田宽民力疏》,贾谊的《论积贮疏》等,都体现出知识阶层对于商人阶层崛起的恐惧和对小农经济的重视,都有重农抑商的命题和观点。《论贵粟疏》中说:“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8]认为商人群体壮大后会盘剥农民,从而造成国家经济困难。晁错还在《守边劝农疏》中提出了“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9]的观点,通过劝农守边来建立城邑,认为农业的高度发达有巩固边防、抵御匈奴的作用。而贾谊在另一篇著名的奏议文《论积贮疏》中说:“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10]以农为本可谓是不可撼动的主流思想。这不仅仅是汉代独有的,而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共性。鉴于我国古代经济发展以小农经济为主导,为巩固封建统治,无论是谋士还是君王始终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这也就定型了奏议类应用文中经济谋略的方向。而且,贯穿汉朝的诸侯战乱及民族危机,也让经济恢复发展成为重要议题。诸多谋士不约而同的将商业经济的发展置于农业的对立面上。
三
《治安策》的行文思路、逻辑构架和语言风格对现代请示类的公文写作具有非常高的借鉴意义,首屈一指的是其中蕴含的政治觉悟。请示作为现代公文应用写作实践中的一种常用文体,通常应用于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求对某项工作或问题作出指示、对某项政策界限给予明确、对某事予以审核批准时,在秘书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想要得到明确批准的请示类公文,必须要有相当高的政治敏感度,只有把握住政治时局、清楚形势变化才能提出有所裨益的请示。而畅通的信息是清楚分析时局的前提,利用多种渠道汇集信息,并通过分析各种政策、汇报等显性信息和领导人动向等隐性信息,才能切实把握中央及上级机关所作出行动的意向,提出有参考价值和实行效用的请示。
此外,秘书还需要广泛的收集信息以达成对大局的掌控。在《治安策》中,贾谊点出汉王朝各诸侯王势力割据的对立分裂、匈奴南侵、富商大贾对财政的破坏三大问题,可谓一针见血。“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11]。无论是对朝廷人事变动、朝臣的个性野心还是诸侯国动向、商贾经济的发展均有清晰的认识和精准的预测。显示出贾谊对时局的了解和对未来局势发展的把握。即使当时他已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而远离都城,依旧未曾停止过对政治形势的探索。
见微知著的洞察力也是秘书增强政治觉悟的不二法门。贾谊在谈商人经济力量过于膨胀会带来危机时言:“今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内之闲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庙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12]并论及后果为“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13]。从商人贩卖奴隶时给他们穿的衣服,联想到商人富民奢侈生活带来的危害,足见其深谙“风起于青萍之末”之理。凭借随处可见的寻常小事就能迅速而敏捷地洞察问题的本质,判明利害,并把握住问题的发展趋势,确实值得秘书学习。
危机意识也是《治安策》的亮点之一。贾谊与当时文士的主流思想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具有浓烈的危机意识。其时,西汉的政治局势基本稳定,但也面临着两个矛盾,一个是中央政权同地方诸侯王之间的矛盾,一个是汉王朝同北方匈奴奴隶主政权之间的矛盾。在文帝即位初,并无汉高祖时显现于明处的诸侯纷争祸乱,因而不乏歌功颂太平之徒。但贾谊却说出“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14]。直接点出当诸侯王年纪长成、中央无法施以控制时的危机。而上文提到的贾谊预测到商人危及财政民生也可以说是其危机意识的展现之处。“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15]更是对贪图安乐不肯静思危机者的振聋发聩的警示。
如果在请示中所涉及的都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问题,那么请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才能得到彰显,才能实现请示类公文存在的价值。这要求秘书一定要增强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想人之不能想,思人之不敢思。这样才能增加请示内容的前瞻性和说服力,提高请示被批准的几率,增强工作价值。粉饰太平或无病呻吟的请示内容会增加领导的工作负担,也不具有工作实效,会浪费上级领导的审阅时间,拉低机关的工作效率。
经史料考证,《治安策》中的背景素材均为事实,绝无添油加醋。这一点也是给秘书工作的重要启示。首先,请示作为国家宪法规定的13种行政公文文体之一,其法定权威不容挑战,而捏造、伪造事实不仅是秘书工作中的大忌,也是违法的行为。请示反映组织的意愿、行使组织的权力,绝对不允许存在半分虚假。撰写与事实不符的请示,不仅是对秘书道德规范的违背,更是对组织、对法律的挑战,是思想性、原则性的错误。其次,请示作为向上级呈送的上行文,它反映了下级目前的工作情况和工作重点,上级领导及组织通过请示来了解情况并作出决议、安排工作、解决问题,从而完成社会事务的处理。不仅肩负着信息传递、公务联系和凭据记载的使命,也是历代秘书人员梳理组织发展和经验总结的重要凭据。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而言,请示中出现不符合事实的语句都会对组织工作造成极大破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甚至可以说是对国家建设的威胁。
因此撰写请示的背景素材必须要实事求是,做到三个不和三个百。不能有虚笔,不能有存疑之处,不能有模糊词句。涉及统计数据等数字信息必须百分之百确定;涉及的所有事项无论大小,其真实性必须百分之百确定;涉及机构单位名称性质必须百分之百正确无误。
《治安策》的内容结构堪称序理并济、情理兼顾,为现代请示公文写作做出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秘书工作的态度最重要,写作前先要注意的是端正写作态度。
请示作为现代公文中上行文的一种,阅读者、签受者为和秘书有隶属关系的上级,这就要求秘书在写作时要秉持端正的写作态度和规范的写作礼仪。
首先,无论以语言还是以文字形式面对上级领导时,秘书都要切记不能阿谀奉承。这种低下的态度与毫无建设性的请示内容结合起来,就是对公文写作乃至对秘书工作的最大曲解。请示不是请求,绝不适用卑躬屈膝这种官场陋习。领导要看到的是具有可行性和建设性的内容,而不是空话、假话、套话。其次,在避免阿谀奉承之外,也要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言词激烈。即使对于某个需要请示的内容非常有把握、有信心,也不能放肆地直书其意,对领导的工作决策指手画脚。这是质疑上级领导工作能力、篡权谋位的越权行为,非常不符合秘书工作的职业道德。即使贾谊身负经纶治世之才,所言句句属实,在《治安策》中依旧用“臣请试言”“臣窃迹前事”的谦辞,未尝有出格之言和迫切之态。秘书要秉持不卑不亢的态度,这不仅是秘书写作中需要的,也是工作中应该秉持的。秘书要在请示中展现出对领导个人的尊重,对领导工作能力的信任。不做妄语,不写虚笔,摆出明确事实让领导判断,有适量的建议点拨和提出观点。同时要站在领导的角度看问题。《治安策》中谈到四伏的危机时,贾谊用“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来表现出身为臣子的自己对皇帝处境的完全理解,自然会令皇帝感同身受。
在态度端正之后,秘书需要注意请示的形式规范性。与古代应用文不同的是,现代公文对于形式规范的要求更加明确。其标题通常为“制发机关名称+事由+请示”的形式,而正文按照内容分两个固定板块:请示原因、请示事项。而结尾语则有固定的形式,一般用“特此请示,请予批准”、“以上请求,请予审批”、“以上请示,请予批复”、“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转各部门执行”等作为结尾。其次,秘书要构建一个有序的写作结构。按照固定的写作格式来撰写请示,除了有固定格式的标题和结束语之外,正文内容也要求秘书要按照固定的写作格式来写。一般包含两个固定版块——请示原因,要求秘书陈述具体情况,并阐述请示理由,用“为此,请示如下”结束;请示事项,需要填写请示的具体要求,语言应该扼要精确。
明晰的写作逻辑更是请示所必需的,那么,贾谊是如何安排《治安策》的写作布局的呢?首先他分析目前局势、说明诸侯国发展状况:“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之击”、“大国之王幼弱未壮”。再陈述着力削弱诸侯国势力的原因:“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不缺则折”等语句结合汉代历史中的诸多分崩离析和诸侯战乱。最后顺势提出“割地定制”、“地尽而止”的方针。其行文一目了然,目的明确。秘书在请示写作时必须按照清晰的逻辑顺序来构建文字,即叙述情况,再阐述理由,最后写清具体请示内容,即如何办理这件事。这样才能写出说服性强的写作内容。
内容是请示的核心,想让内容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说服力,需要既有实情又有力度。一般而言,请示的内容不宜过长,但仍然要将向上级主管部门所请求批准的具体事宜、原因、自己提出的解决办法写得详尽完整。这里的“实”指要合实际和说实话。合实际即上文所提到的,背景素材必须实事求是,而说实话即严禁说大话、空话、假话。习近平总书记自从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工作方针后,又做出了“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转变文风会风,不说官话套话”等一系列重要指示,这给秘书工作者在公文写作提出了新的符合时代趋向的要求。而“力”则是指在论述请求批准事宜的原因和做法时,论述要有信服力和力度,先论后断。“论是办事的理由,是断的前提”,在论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讲求事理,以理服人,以理论事。如果道理没有说明白,三言两语带过,就会使请示出现思维逻辑的断层,上级领导很难从中得到有力信息,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自然难以得到批准落实。在断的过程中要水到渠成,自然收尾,通过之前的论证,自然而然地得出方法论,不扭曲歪解,也不大而化之。
奏议类应用文与请示类出同源,若横向比较的话,对其他的公文写作同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在写作报告等公文时也应遵循其中的原则。学习古代优秀奏议文的行文思路、逻辑构架和语言风格,秘书工作者应该尽己所能的阅读古代应用文,学习它们的行文思路、逻辑构架和语言风格,从中汲取符合各类公文特点的养料来增强自己的办公能力。这样不仅能提升自身的公文写作水平,增强办公效率提高办公质量,对于我国秘书工作体系化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1]章培恒等.贾谊文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9.
[2]排衙石.毛泽东与贾谊的《治安策》[K].互联网,2013-0 1-23,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123/16/2271768_2619 74349.shtml.
[3]胡元德.古代公文文体流变[M].扬州:广陵出版社,2012:58.
[4]章培恒等.贾谊文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9.
[5]梁衡.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
[6]班固.汉书·张良传[O].北京:中华书局,1974:668.
[7]班固.汉书·董仲舒传[O].北京:中华书局,1974:781.
[8]班固.汉书·食货志[O].北京:中华书局,1974:455.
[9]班固.汉书·袁盎晁错列传[O].北京:中华书局,1974:727.
[10]班固.汉书·食货志[O].北京:中华书局,1974:454.
[11]班固.汉书·贾谊传[O].北京:中华书局,1974:716.
[12]班固.汉书·贾谊传[O].北京:中华书局,1974:717.
[13]班固.汉书·贾谊传[O].北京:中华书局,1974:718.
[14]班固.汉书·贾谊传[O].北京:中华书局,1974:716.
指导教师:胡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