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现代化发展进程探究
2015-03-20童佳红张晓侠
童佳红,张晓侠
浙江现代化发展进程探究
童佳红,张晓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初具规模,但是全国各地现代化发展速度存在差异。浙江省内发性、持续性的现代化进程特征使它的现代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浙江省凸显出独有的优越性,但同时,存在的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问题也引发人们关注。改革创新是今后浙江现代化发展的最大动力,应加大改革的力度,建设创新型省份,保障浙江现代化进程的有序发展。
现代化;内发性;可持续性;改革创新
浙江现代化进程是从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的,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成效已经成为其他地区的模板,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本从浙江现代化进程的经济角度出发,考察浙江现代化进程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能为之后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一、现代化的内涵
世界现代化是以18世纪蒸汽机发明而产生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而它被学者广泛使用是在1951年6月美国《文化变迁》期刊所举行的学术会议以后。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现象。对现代性界定的理论很多,但是世界上大多数学者还是认可多角度多维度的理论,我国对现代化内涵也普遍认可这个理论。杨豫教授说:“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人们价值观念中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1]亨廷顿也说过:“城市化、工业化、世俗化、民主化、普及教育和新闻参与等,作为现代化的主要层面,它们的出现绝非任意而互不相关的。”[2]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是一场世界的变革,并且没有终点,从18世纪到21世纪,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被称之为第一次现代化,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被称之为第二次现代化。其中经济发展贯穿了整个现代化进程,经济的提高隐含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生产关系的调整。
中国现代化发展在时间上落后于西方现代化进程,但是“历史是朝一定方向前进的,同时,先进与落后处于同一时间序列。因此,历史上落后的社会可以追赶上先进的社会;反过来说,落后社会与先进社会相比处于一种劣势的地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于同一发展线条上,它们是一种前后连续的关系”。因此,我国在吸取外国现代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后,结合本国实际,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和深化现代化,能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提供指导作用。
二、浙江现代化的特征
1978年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战略,虽然全国各地都响应国家号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本地区的经济,但是各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却各有不同,并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路径。浙江作为现代化的先行地区,现代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对它进行深入、彻底的研究可以为其他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提供借鉴。在这里讲的“浙江现代化进程理解为首先是经济发展的过程,而经济发展是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三个过程有机结合的一体化过程”。[3]罗斯托更是认为现代化的问题就是经济增长的问题。
浙江的现代化所具有的内发性、可持续性特征,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现代化发展的最显著特点,这得力于浙江独特的地理、人文、社会环境。从内发性方面讲,首先,由于浙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湿度适合农作物成长,故具有稳固的农业基础;又位于沿海地区,水运发达,交通便利;毗邻上海,受到的辐射面大,从而间接带动经济发展;虽然浙江的面积不大,但是内流河多而稳定、矿产种类繁多、岛屿第一、海岸线绵长。这些自然特点使得一些浙江学者认为“浙江在改革起步时,虽然以计划经济为主要的经济管理手段,但在改革开放前,就本质而言,浙江经济是以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其次,浙江历史文化悠久,既有河姆渡文化又有良渚文化,而对商业的认识更是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萌芽。鸦片战争后杭州、宁波、温州成了商埠,长期的经济交流加上浙江本身是一个鱼米之乡需要进行人与人之间商品交换,使得浙江人早已具备经商理念这种传统思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浙江经济还有“永嘉学派”等理论支持。计划经济导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促使浙江人民对经济的追求远大于政治上的渴望,面对改革开放的新步伐,浙江率先成为改革发展的地区,凭借发展的眼光、勇敢的胆识、文化的积淀,开始了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最后,出于对人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浙江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鼓励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引进新技术、走出新道路、创出新成绩。在这种宽松的社会环境下,浙江上下同心,自觉、自主开始发展。
浙江现代化进程还具有可持续性。从企业方面看,由于市场的影响,企业必然会增加资本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从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这里就产生了创新的概念。民营企业家因为利益的驱使要求创新,很多浙江企业家凭借胆识和冒险精神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先进的专业知识,一方面通过知识和技术直接获得财富,另一方面通过已获得的技术专利组织研发团队获得间接、长远利益。其次,浙江人民具有团结性,浙江每年都会举行企业发展论坛、浙江省企业领袖峰会、浙商大会等,通过会议和论坛的形式实现信息共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应对。从政府方面看,浙江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支持表现在制度的创新上。在服从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前提下,根据浙江本地区的实际特点放宽政策要求,降低或者减免部分地区的税费,提供财政支持;宣传浙江精神,鼓励创业就业,提供文化保障;完善公共设施、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民生服务。政府还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实行宏观调控,进行有限的干预。 拉坦说过,“ 制度变迁的供给与技术变迁的供给的转变是由类似的力量形成的。科学与技术知识的进步降低了由技术变迁所形成的新收入流的成本,社会科学及有关专业的知识的进步降低了由制度效率的收益(包括在解决冲突时的技能的提高)所形成的新收入流的成本。”[4]
三、浙江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顾名思义就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国家在统领大局中会遇到机遇与挑战,地方发展与改革相应的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目标,改革不合理的因素是各地区的当务之急。浙江现代化存在的不足可以从政府、企业、个人三部分进行讨论。
政府方面,首先是投资环境问题。通过浙江与相邻的江苏2012年情况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浙江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问题。从自然环境上看,浙江总面积与江苏相差不大,而“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环境与江苏70%的平原面积相比先天不足;从绿化面积上比较,浙江园林绿化面积只有122723公顷,比江苏少了124278公顷。从社会环境上看,浙江铁路营业里程、内河通航里程、公路通车里程都普遍低于江苏,连公交车数量也比江苏少15068辆,交通需求对城市化本身具有的延展性、膨胀性;地区人才培养方面,浙江拥有普通高等院校105所,在校专本科生98.7万人,而江苏拥有128所普通高等院校,在校专本科生167.12万人;毕业人数上,浙江毕业生人数247537人,而江苏有508600人;科研角度相比较,浙江有科研机构97所,江苏有148所。虽然浙江已经在加大对环境、交通、教育的投入,但是多元化的时代对投资环境的要求越加的苛刻,而浙江多年来的发展模式被多地效仿后优势逐渐下降,与江苏的比较中可了解,要想吸引外资、加速现代化发展水平、增加就业就必须发挥政府的基本职能,改善投资环境。
其次是基础设施。第一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看,浙江在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处于前列,特别是近几年浙江省内各地区发展迅速。但是从整体上看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城市化只是人口堆集形态的低水平城市畸形扩张”,[5]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由于地方保护政策影响往往得不到各地区间的共建共享。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不高,建设的数量和质量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也是浙江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看,农村面积大、人口多的现状客观上要求政府投入巨额的资金,而单一的筹资方式使得农村基础设施明显落后于城市。农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与村民土地间存在矛盾,而基础设施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和修理得不到维护,使得农村转型在物质条件上就存在不足,城镇化进程发展速度缓慢。
最后是公共服务。浙江以市场化为先导特征使中小私有企业发展迅速,数量远远多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但作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私有企业受到政府严格的管理,“在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些方面受到低于公有制企业的歧视性待遇。这个问题如果不及早解决将会影响浙江经济的活力和优势”。[6]
企业方面,首先是家族企业问题,由血缘组建起来的企业虽然存在信任的基础,容易凝聚集体的力量,但是企业内部缺少竞争安于现状,会产生一种排外心理,限制优秀人才的进入与发挥其才能。家族企业的决策者虽然后期有进行学习深造,但是受传统封建思想的作用,以及本身没有受到过正规、长期教育,文化素养不高等原因,容易造成其武断决定企业方向和目标。
其次是企业的产业结构问题。产业结构关系到工业化发展,从浙江2013年统计年鉴显示的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4.2%,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50%,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45.8%,可以知道浙江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但是传统产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新型高科技产业的比例不高,这就要求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改革创新,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提升品牌影响力。传统产业创新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高新技术需要传统产业提供市场支持,产业结构需要两者融合才能优化升级,浙江的工业化只有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现代化进程才能有条不紊。
个人方面,由于教育形式和内容存在单一性,浙江缺乏具备文理科复合型人才。加上浙江整体经济水平稳定,贫富差距不大的现实使大学生安于社会现状,追求安稳生活,缺乏创新意识。据有关调查得出的结论,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少部分人选择先择业后就业,面对就业单位90%以上的人选择了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创业人数不足成为现实问题。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实践力、人际交往能力,用发展的眼光培养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新技术高科技人才,用创业拉动经济发展。要完善终生教育制度鼓励和引导浙江人终生学习,使浙江成为人才资源强省,用知识和创新能力拉动现代化发展。
三、改革创新的发展路径
浙江改革创新的路径必须把经济发展和市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把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市场化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以改革为动力,把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整体推进的现代化模式推向新的更高的阶段。
政府作为政策引领者,应该降低社会的各种交易成本,提高整个经济体制的运行效率,为企业和个人的不断进步成长创造一个适宜的制度环境。个人是所有经济体制转型中各种制度创新的最终承担者,人不仅是发动改革,决定如何改革的可变因素,而且也是改革进程中的重要约束力。因此,浙江改革开放以来最深刻的变化是正在发生的人的变化,是完成人的特性从一个经济体制到另一个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即从计划体制下受各种指令性计划所分配、指定、管制和服从的计划人或传统人,逐渐转变为适应自由选择、个人适应、多样、开放和竞争的现代人。浙江现代化进程就是人们不断学习、适应和创新的过程。
总的来说,要立足本省实际,发挥浙江优势,深刻把握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站在国际化的大平台上来谋划浙江的现代化。当今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规律表明,人才和科技已成为推动现代化的最核心力量,而要大力吸引并推动世界优秀人才集聚浙江、努力占领科技制高点,关键是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城市人文环境、政策制度环境等等。因此,浙江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应当是,发挥政府的规划引领和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为浙江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创新是直接动力,竞争是根本动力,开放是外部动力。浙江应当加大改革力度,把建设创新型省份摆在首要位置,大力整合创新资源,全力构建创新体系,充分激发创新活力,使浙江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创新源之一。浙江必须大力推进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各项改革,形成一套具有强大动力、充满活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格局,重点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解决好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1]杨豫.译者前言[A].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C].译文出版社,1996:7
[2]罗斯托.托.经济成长的阶段[M].商务印书馆.1962:30.
[3][6]罗卫东.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现代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J].浙江学刊,2000(6):48,51.
[4]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A].阿尔钦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39.
[5]孙峻.城市化进程及其环境影响[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4(5).
责任编辑:魏明程
F127
A
167-6531(2015)18-0087-03
童佳红,张晓侠/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在读硕士(浙江杭州3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