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觉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015-03-20程宇涛郜俊利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校园文化高校

程宇涛,郜俊利

(武夷学院 旅游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文化自觉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程宇涛,郜俊利

(武夷学院 旅游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摘要: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光荣使命,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的张力源自于文化自觉,基于文化自觉所表现的感知、内省、实践和超越的四个层次构建校园文化展示平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营造文化气氛去陶冶学生,将文化价值内化为理念和觉悟,指导大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理想的人格。

关键词:文化自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校园是大学生求知、求善、求美的文化空间,是大学生踏上社会前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基地,又是他们日常的小型社会化世界的交际场所。自2004年12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刊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要让大学生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一个“完整的人”走向社会,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而高校校园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桥头堡。高校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建设由来已久,与学校的产生、发展是一脉相承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包括“仁、义、礼、智、信”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还包括文娱生活、专业实践、劳动技能的培养,最终实现文以载道、技以承道的教化功能。今天,在大力发展“文化强国”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构建需要继续推进,通过中华文明、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宣传和展示,从文化教育走向文化自觉,形成超越人格的高校精神。

1986年沈辉在《青年研究》上提出“校园文化”这一概念,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的热点话题。高校所特有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称之为“校园文化”[1]。也有学者把校园文化概括为“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校园文化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2]。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文化”,通过在高校校园营造文化气氛去陶冶、感染学生,并“内化为信念、觉悟和习惯”[3]。例如,图书馆是传播校园文化,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4]。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的形成密不可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5],而校园文化又分为“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6],校园文化的教育价值和文化认同感在于 “情境性”的塑造[7]。然而,在当下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些“亚文化现象”在大学校园的泛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挑战[8]。有学者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对校园文化的正确引导,保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健康发展”[9],也有学者认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物质文化、活动文化和社团文化,形成引领校园文化的文化合力”[10],还有学者建议把“诚信”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11]。

校园文化建设因校而异,见仁见智。然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是实现“文化应接”向“文化自觉”的回归[12]。“文化自觉”概念最早由费孝通先生提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13]。当前高校校园主题文化建设的研究中,往往忽略“文化自觉”的教育功能和文化认同,容易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校园文化是非强制性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内省,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一种“令人愉快的方式濡染学子的文化心灵,使他们养成始终不渝地向往人生更高境界的文化自觉习惯”[14]。

二、从文化权利到文化自觉

文化权利是大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莫纪宏教授认为,“文化权利是一种满足人精神需求的权利,包括科学创作自由、个人表现自由、追求美感和精神愉悦的自由、文化娱乐自由等,对于人格的发展有重要作用”[15]。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大学生作为知识的主体,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他们不但可以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创造,而且引导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毫无疑问,这些文化权利,在高校管理者和大学生心目中呈现“集体无意识”的文化认同,进而形成文化启蒙的自觉意识。简言之,这种文化自觉意识不仅具有塑造人的功能,而且以不同的层次和形式作用于大学生的文化诉求和理想人格塑造。

文化自觉之于校园主题文化,包括校园文化的感知、内省、实践和超越四个层次。文化感知就是大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对校园文化的认知,这个过程包括自身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碰撞协同过程,也包括对校园文化的个人认知。大学生对文化权利的感知引致大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例如,在高校的各种社团组织中,能够做到自我管理,自我实践,发挥了大学生文化主体地位的作用。文学社、记者团、导游社、诚信社、摄影协会、舞蹈俱乐部等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播基地。文化感知提升了大学生文化理解的能力,促进了他们的文化内省。

文化内省是指学生们在内心省察校园文化的利弊得失,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以实现对校园文化的“自知之明”。这种自知之明具有目的性和意向性,表现在“掌握文化选择、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实现个人的内省和自强”[16]。目前,校园文化展示平台构建除了传统的宣传栏外,众多高校还设置了文化墙、文化廊、文化小道等。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廊的构建,主要展示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及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内省挖掘自身的社会价值,进而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民族精神。

文化实践是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践行和运用。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观察一切事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而文化实践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文化强国”战略地位的确立和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地位的日益凸显,高校文化实践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高校党建文化实践和爱国教育实践做得最好,学校的重视程度较高,其影响也最大。也正是不断的实践使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看法发生着改变,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不断实现着超越。

文化超越就是学生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进行文化创新,实现文化由“旧形态向新形态的转换和跨越”[17]。文化超越是文化发展的本质,其动力是文化创新。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目前,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传统文化教育、宣传、认知、实践平台的构建较为缺失,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小。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感知渐行渐远,更难以出现周恩来南开大学求学时表现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和超越精神。高校校园文化的宏大叙事渐渐让位于网络游戏、QQ聊天、微博、微信等私人空间,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充斥校园。因此,需要通过校园文化平台,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批判精神和自律意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8],高校可以借鉴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文化价值,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和文化展示平台,除课堂教育之外,为我国高校教育提供一些创新路径和方法。

三、朱子文化校园的构建

校园文化必须依靠一定的文化张力。文化张力是历史传承之力、源头之力,是靠弘扬中华文明、传承传统美德激发出来的。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充分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的是流行文化,课上课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每天忙于手机刷屏,疲于各种垃圾信息的浏览和阅读。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学生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而不是校园高雅文化的传承者和消费者,这种信息的充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因此,各高校都在采取种种措施遏制庸俗文化在高校的扩展,而张扬传统文化在校园的表现力。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诚信文明的建设、仁智思想的培育等途径,融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丰富高校大学生教育的平台和模式。

(一)文化感知:以朱子理学打造校园文化

朱子理学文化是武夷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源泉。武夷山是朱子理学的摇篮,南宋理学家朱熹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此学习、生活、著述达50年之久。武夷学院秉承朱熹创办武夷精舍的教学理念,依托博大精深的理学文化资源,构建以朱子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铸造新时代的大学精神和人文指向,将文化传承提升为文化自觉。武夷学院通过朱子理学这一特色的武夷文化熏染莘莘学子的群体个性,孕育礼智、仁义、诚信的文化个性。正如冯友兰所言:“由于一个大学所特有的特性,由那一个大学毕业的学生,在他的脸上就印上了一个商标、一个徽章,一看就知道他是那一个学校的毕业生,这样的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19]。

校园是承载文化的空间和场所。武夷学院融入朱子理学文化,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内涵。校园文化建设秉承理学文脉,援经据典。例如,建筑取名源自于朱熹曾经创办过的书院的有:“同文”和“瑞樟”教学区,“同文”、“瑞樟”、“兴贤”学生公寓,“瑞樟”路、“兴贤”路;建筑取名源自于朱熹智慧的有:仁智楼、明月湖、天心湖、三玄湖、一鉴桥、三玄桥等;展示朱熹诗歌的摩崖石刻有:“观书有感”、“劝学诗”等,除此之外,在启贤楼前还建有朱子像和名言墙。武夷学院校园朱子文化气息浓厚,但是,为了构筑有序化的校园文化展示平台,需要科学规划,朱子文化进行合理化运用。校园文化的布局努力实现“点、线、面”的结合,以朱子像为起点串联起瑞樟路、云谷路以及天心、明月、三玄三大湖形成朱子文化校园景观带。实景感知和体验是朱子文化景观带的一大特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自然生态意识无疑有着明显效果。景观带可通过两边景物诠释朱子自然生态思想,做到文字感知和景物体验的知行合一,更好的提升朱子文化对校园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二)文化内省:秉承校训,涵养穷索

从高校校园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来看,主要有校训、理念、价值、校风、学风和理想追求,校训属于高校顶层设计层面的指导思想,代表着武夷学院的价值诉求,它所指导的校风、学风、讲座等价值层面的成分能给大学生以深刻的启迪和内省。武夷学院以朱子文化的精髓“涵养穷索,致知力行”作为校训,这无疑是武夷学院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最好诠释。大学生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追求真善美,实现自我觉醒和自我反省。“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鸟两翼”[20],“涵养中自有穷理功夫,穷其所养之理,穷理中自有涵养功夫,养其所穷之理,两项都不离”[20]。“涵养”即告诉当代的大学生要修身养性,懂道理、明事理、知进退。“穷索”也就是苦心思索,反复探究,反映的是大学生要有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因此,“涵养穷索”是当代大学生实现文化内省的重要途径。武夷学院以此作为校训,秉承朱子理学之精神,教导大学生穷理尽性,内圣外王。在道德修养方面,秉承理学“与物同体”、“万物无一失所”的“爱物”思想,教育大学生首先完成自身的和谐,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大学生穿梭在中华文化的伟大智慧之中,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身心和思想,构建出有地域特色的朱子文化主题校园。

(三)文化实践:践行校训,致知力行

武夷学院校园文化实践的指导思想是“致知力行”。《答吕子约》:“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21]。“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20],“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20],履行自己的承诺,“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20]。“致知力行”的内涵在于告诉大学生要致力于获取知识并努力付诸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武夷学院从朱子思想中提炼出的校训强调了大学生的品德修养的重要性;重视孜孜不倦、反复探究的治学精神;它闪烁出真知灼见,引导全校师生要正确看待知、行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要懂得知行合一。“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20],“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20]。在朱熹看来,求真必须诉诸于实践,即需要不断地“格物致知”,以致“穷理”,才能找到事物的本质(尽性)。

武夷学院对校园内的三大湖分别命名为“天心湖”、“明月湖”和“三玄湖”,暗合了朱熹“穷理尽性”、“理一分殊”的思想。朱熹提出的“万物一理”犹如天心之明月,月映万川,殊途归一。武夷学院的三玄湖以儒、释、道三教为喻,三教最终归宗为“天人合一”,这些校园文化是朱熹理学思想的文化表现和文脉传承。因此,武夷学院以“致知力行”为校训,勉励学生大学期间,从“格物致知”的“知”上升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实现“知行合一”。摩崖石刻作为构建校园文化的方式之一,武夷学院已在校园一鉴桥头三岔路口石壁上刻上了一方“涵养穷索,致知力行”的石刻,让朱子智慧更好的引领校园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实现文化自觉。

(四)文化超越:构建“志向高明”文化长廊

“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得事。虽能立志,苟不能居敬以持之,此心亦泛然而无主,悠悠终日,亦只是虚言。立志必须高出事物之表,而居敬则常存于事物之中,令此敬与事物皆不相违”[20]。朱熹把“志向高远”视为文化的理想追求和超越之境。大学是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奔放的家园,构建“志向高远”文化长廊,弘扬立志文化,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尤其是今天多元文化并存的高校校园,潜心学习、志向高远的学生越来越少,急功近利、言行浮躁的学生越来越多。“言有物而行有格”,人的尊严、价值、品格的生成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朱子文化廊的构建,意在重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把人格教育作为大学生品德教育的基础。当下,西方文化强势入侵,大肆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实施文化霸权。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需要通过自我反省走向自我超越。文化长廊可通过报窗版面系统介绍朱子文化及对现代大学生的启示,把校园文化诉诸于文字、图片、视频等视觉传达方式,把文化自觉体现在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中去,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价值理念。因此,朱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魂,通过文化长廊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当代大学生理想主义的形成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校园是当代高校文化教育和知识传承的第二课堂,随着信息时代派生的快餐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文化冲突日益明显,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校园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帮助大学生找回中国优秀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朱子文化作为新儒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2],大学生通过高校教育,格物穷理,知行互发,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立志、立德和立人。因此,以文化自觉为出发点,构建校园文化展示平台,一方面有利于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有利于塑造、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文化自豪感,对大学生文化启蒙及校园文化自信氛围的创造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娜,刘朋.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手段[J].学术论坛,2009(3):196-199.

[2] 徐伟铭.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97-201.

[3]马旭东.论校园文化的功能与营造[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9):373-376.

[4]丁传奉.图书馆与校园文化[J].图书馆论坛,2001(5)21-22.

[5]许国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J].高教探索,2006(3):45-48.

[6] 陈章龙,刘正峰.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要件与类型化分析——兼论核心价值观对校园文化的引领[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189-192.

[7]杨宏.浅论校园文化的情境性[J].教育探索,2012(10):11-12.

[8]吕素香.从大学亚文化现象谈主流校园文化的价值引领[J].思想教育研究,2013(3):86-89.

[9]王宏波,陈红,刘瑜.坚持对校园文化正确引导[J].高校理论战线,2012(2):48-50.

[10]陈章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的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9):100-102.

[11]朱丽莉.约翰·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对高校诚信校园文化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75-78.

[12]梁其军.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本质的回归[J].湖北社会科学,2011(9):182-184.

[13]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14]王一川.高素养文化公民的养成园——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J].北京社会科学,2012(1):17-20.

[15]莫纪宏.论文化权利的宪法保护[J].法学论坛,2012(1):20-25.

[16]郜俊利.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困境与重塑[J].武夷学院学报,2014(3):45-49.

[17]刘衍永,董敏.论文化继承与文化超越及其辩证关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6-30.

[18][宋]朱熹.四书集注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83:3.

[19]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62-163.

[20]朱熹.朱子全书:第1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00,300,298,298,299,298,456,630.

[21]朱熹.朱子全书:第2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236.

[22]黄寿祺,张寿文.周易译注: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32.

(责任编辑:陈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5)11-0060-05

收稿日期:2015-03-06

基金项目:福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397045);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资助项目(JB13786S)。

作者简介:程宇涛(1990-),男,汉族,2010级旅游管理一班本科生。

通讯作者:郜俊利(1979-),女,汉族,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校园流行文化。

On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CHENG Yutao,GAO Junli

(School of Tourism,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Abstrac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arrying the glorious miss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scientific research,social services,and cultural heritage,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education.The tension of campus cultures comes from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Based on four levels of perceiving,introspection,practice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building a showcase of the campus culture,and inheri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Meanwhile,creating a cultural atmosphere to cultivate students,this would make the cultural values internalize concept and enlightenment,and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form a noble sentiment and ideal personality.

Key words:cultural consciousness;colleges and university;campus culture;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校园文化高校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