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释“信、达、雅”
—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书评

2015-03-20李秀琳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个案世纪鲁迅

李秀琳

(四川外国语大学 翻译学院,重庆 400031)

《重释“信、达、雅”
—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书评

李秀琳

(四川外国语大学 翻译学院,重庆 400031)

摘要:《重释“信、达、雅”—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翻译与跨学科学术研究丛书”中的一本,是一部翻译与跨学科研究相结合的著作。在本书中,王宏志教授将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结合,综述与个案研究结合,系统梳理并论述了20世纪中国翻译理论和翻译家的思想与实践。文章评析此书特点,发现本书研究方法创新,论述缜密,和存在的不足,这些都将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王宏志;《重释“信、达、雅”—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书评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中国译学理论蓬勃发展,许多有深度的探讨不断涌现。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实际建设存在两大模式,一是“横向移植”引介并运用西方翻译理论分析探讨中国的翻译作品;另一种是“回归传统”,从我国自身翻译史料出发,发掘中国传统译论并进行现代诠释[1]。对于这两种研究模式,有学者指出当前对西方翻译理论的运用缺乏创新,并提出建议,应当利用当代译学理论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译论,加强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系统整理、现代诠释以及传统译论与当代翻译理论的传承和互动研究,包括翻译史、翻译家、翻译作品等等[2]。

王宏志教授撰写的《重释“信、达、雅”——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一书就是这样一部开风气之先的著作。王宏志教授是香港大学文学士(荣誉)、哲学硕士、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哲学博士。本书出版于1999年,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再版于2007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3],编入“翻译与跨学科学术研究丛书”。该套丛书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较强的原创性和鲜明的特色,史料或语料详实,研究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编撰主旨在于“为我国的翻译与跨学科发展起到积极实际的作用。”[3]《重释“信、达、雅”——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一书不仅具有以上特色,而且体现翻译研究中的个案研究与史料分析的独特方法,对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新方法的探索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对这段历史时期翻译史上的悬案进行了补白。《中国翻译》上已发表过有关学者对该书所著的书评[4],但由于近年来,一方面翻译界面和跨学科研究方兴未艾;另一方面,对于立足于我国文化传统,有效、合理、创造性地运用西方翻译理论,以发掘我国的传统译论的呼声不断高涨,因而,王宏志教授撰写的这本书的价值再次凸显,应当重新引起学者和学界的重视。本书评,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分析该书在结构、内容、研究方法、具体论述角度上的特点,为读者更好地学习和借鉴该书翻译理论的辨析,研究方法的创新,史料的分析,翻译历史场景的还原等提供参考。

一、内容概述

《重释“信、达、雅”——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一书共分为九个部分:

第1部分绪论分为8个小节,作者介绍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外学者翻译研究的理论成果,讲述了中国的传统翻译方法,原著中心论,原著与翻译的关系,多元系统理论和翻译的“暴力行为”等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并对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进行探讨。该书指出翻译研究应该转变以原文为中心的做法,以译文为中心。其次,作者指出把翻译研究单纯地视作译文与原文的简单对照分析,或是在“真空”里进行翻译研究的方法是不可行的。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至少应当从选材、译者、赞助人、读者、社会和文化系统[3]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考查和探索,不应轻易地作结论和评判。作者在研究分析中结合勒弗菲尔(Lefevere)的理论,对中国20世纪“统一性赞助人”这一现象做了十分详细的研究和阐释,指出意识形态对这一时期当中无论是翻译的选材、翻译方法策略、甚至对注脚的书写都具有巨大而深刻的制约力。最后,在绪论部分,作者梳理了中国已出版的翻译史研究著作,洞见到翻译史的研究不应仅停留在资料整理的层面,更应当联系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各个方面,具有多学科的视野,通过不同的课题和个案做深入研究,以提高翻译的地位,促进翻译学科的建设,让翻译学成为受重视的学术科目[3]。

第2部分作者首先讨论了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的提出,根据详细的史料分析其客观和主观的翻译动机,提出了要站在当时晚清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去理解严复的翻译动机、目标读者的定位、翻译策略的选择,指出人们对严复“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的曲解与误读。

第3部分作者论述了由梁启超提出的,在中国文学史和翻译史上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小说界革命”,讨论了梁启超对晚清政治小说的翻译与创作。通过解读梁启超翻译第一篇日本政治小说《佳人奇遇》的个案以及创作《新中国未来记》的实例,分析其“忠实”与“删节”并举的翻译策略和原因,创作目的和影响;经过一系列详尽的史料分析,作者指出梁启超并非真正重视小说这一文体的引入和兴盛而提出“小说界革命”这一主张,而是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即通过翻译外国小说而达到“新民”。同时,不容置疑地,作者也肯定了梁启超为小说在中国文学界地位的改变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4部分通过还原历史场景,该书对晚清时期外国小说翻译行为和模式做了深入细致的考查。引用雨果的“暴力行为”这一术语,作者分析了晚清新小说的提倡者以及小说的翻译家们在考虑到政治时,强化此种“暴力”的翻译行为;而在考虑读者接受和市场时,又不得不压制此“暴力”,出现“豪杰译”这种当时普遍存在的翻译现象。作者对比了西方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之间的显著差别,并极有创见地指出晚清时期的翻译研究可以舍弃原文与译文的对照,将着眼点放在译文、读者、以及接受文化方面,并提议更有价值的研究应放在整个接受文化中去考察译者选材、翻译目的、翻译方法,读者身份、阅读态度和所受冲击等问题[3]。

第5、6和7部分主要集于王宏志教授对鲁迅作为一位翻译家的个案研究。作者指出鲁迅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文学大家,对鲁迅翻译研究的缺失是不应该的,该书对其翻译研究上的补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该书第5部分介绍了鲁迅最开始的翻译活动,考查了整个晚清时期意译翻译风尚的成因,并分析了鲁迅兄弟二人在翻译《域外小说集》时,改变翻译风格提出“直译”。作者指出周作人在《域外小说集》中的翻译贡献应当远大于鲁迅,而学术界一直忽视了周作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第6部分,作者用较多的笔墨讨论了鲁迅的翻译活动和翻译见解,分析造成其“硬译”的真正原因并非如同鲁迅本人的自谦之词“能力不足”,而在于鲁迅所理解的“直译”不仅在于对原著内容主旨上的忠实,更加在于“句式”等语法层面的忠实,究其根源在于,鲁迅认为中国原有的语言太过于单薄,不够丰富,急需大量引入西方新的表达方式来改进我国的语言系统,进而才能对整个民族的思维有所裨益。而第7部分,作者考察了用笔杆子进行战斗的鲁迅与梁实秋、赵景深等作家之间的论争。作者分析指出粱实秋与鲁迅的论争虽说表面是与翻译标准有关,但其实从根本上而言是由于意识形态或阶级站位不同,也就是所谓的“文学阶级性”。

第8部分作者以瞿秋白作为个案,研究分析其翻译理论的中心思想,指出瞿秋白认为翻译从来就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和政治有很大的关系,因而“翻译为政治服务,翻译本身就是一场政治斗争”。

第9部分为新版后记,是作者对整本书重印的认识和补充。再次强调了在理论研究过于泛滥和不切实际时,注重史料发掘重整、学科跨度大的“个案研究”,无论是对于翻译史研究还是翻译学科的建设都是踏实有益眼光卓远的。

二、主要特点

《重释“信、达、雅”—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该书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结构独立性

该书结构独立成文,以论文集的形式窥探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之状貌,这是其最大的一个特点。此书的每个部分都是一篇独立研究,推理严谨,论述详细的论文,表面上相互之间无多大关联,但是集中在一起,绪论部分为总论,随后具体分析几位翻译家的理论与实践,由此勾勒出20世纪中国翻译的脉络,架构出这一时期的翻译状貌。

(二)研究描述性

个案研究还原历史背景,史料和语料详尽,推理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作者对严复、梁启超、鲁迅、瞿秋白等翻译家进行特色鲜明的个案分析,逻辑性强,循循善诱。通过描述性的研究论述方法,作者对这些翻译家历史个案进行分析,深入到原文来源的辨析,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相关因素的考查,以及对译者个人、译文的社会文化系统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探讨。在描述性的研究论述中,作者不断抛出问题,给读者和研究者以深刻的启迪,同时也便于引出对历史个案背后更深层次的独到的分析。例如,在探讨晚清政治小说的创作时,作者问道“如果我们不只着眼于《新中国未来记》这一篇作品,而亦同时尝试解释为什么这时期的政治小说,大多只写到一半就不写下去时(除了《新中国未来记》外,还有陈天华的《狮子吼》和张肇桐的《自由婚姻》,都只是写了一半),另一位论者的观点便很有参考的价值”。此问不仅体现了作者个案描述性研究之具体,也可让读者从中窥见作者对史料横向纵向分析之深入,无形中教给读者如何严谨细致地做研究的方法。

(三)史论紧密性

理论分析与史料研究结合紧密。20世纪以来,我国翻译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这同引进西方翻译理论密切相关[5]。我国的翻译研究紧跟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步伐,“从70年代主要采用译入文化文学研究手段,侧重直观法和文学翻译,发展到80年代转向译学客观描述和个案研究,最后再转向文化研究模式,将翻译置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进行研究。”[6]本书作者,恰恰看到了这些转变,将西方的翻译理论与20世纪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中的历史事件相结合,创造性地合理运用西方翻译理论,对我国20世纪翻译史上的历史场景进行分析和探索,实现了在翻译研究方法上有可行性的创新。在绪论中,作者指出,翻译研究应从“原著中心论”中解放,以译文为中心的翻译研究更应当考查主体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此外,在个案分析中根据可靠史实,作者从“赞助人”翻译目的出发,解读了严复的“不忠实”的翻译实践;运用目的论,诗学规范,读者接受等理论阐释了晚晴“暴力”翻译的成因,将西方翻译理论与当时的史实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视角独特性

跨学科构建翻译史研究,发掘翻译历史悬案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此书分析视角独特,虽然是以翻译方面的问题切入研究,但最后的落脚点都深入到翻译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因素。在已有的翻译史研究中,这样对历史事件整体宏观的分析是不多见的。严复“信、达、雅”的翻译观对中国译论影响深远,但学界的对此翻译观的辩护和问难从未停止[7]。学者邱磊曾提出“这三个字确有不容置疑的缺陷”,讲中国译界对“翻译标准的研究至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8]。关于此番对严复翻译观的问难,读者可以在该书中获得“重释”。作者王宏志指出:“大部分批评严复的文章,都没有把时间和环境的因素加以考虑。这对严复是很不公平的。”[3]此翻译观是在特定历史语境和严复自身政治动机制约下,翻译家有意为之的选择。该书对我们的启发是,翻译研究的视角应当客观,对翻译家以及某一翻译标准的提出,都应当对其所处的历史、政治、文化等环境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翻译家和翻译家的翻译观作出客观的评判。

三、缺陷与不足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无论一部著作多么的优秀.它还是免不了有一些缺陷。

(一)书名的商榷

这本书题名为《重释“信、达、雅”——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若只看书名,给人以错觉,以为整本书是以对严复一位翻译家的个案来展开研究的,但其实不然。“信达雅”的部分只是作者对开启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的第一个争论的探讨,而其后随之对了梁启超、鲁迅等人的个案也有深入的研究。所以书名可以再商榷,是否可以换成《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从“重释“信、达、雅”谈起》,或者就叫《20世纪中国翻译个案研究论文集》。

(二)研究个案的选择

本书除了“绪论”和“新版后记”这2个部分以外,其余7个都是个案题材。书籍毕竟篇幅有限,作者的研究也不可能尽善尽美,面面俱到。其个案中主要人物的选取虽然代表了20世纪的典型,但始终由于数量上偏少,无法涵盖各个不同观点流派社团的翻译家们的理论和实践,比如:林纾、傅雷、钱钟书、茅盾、林语堂等在20世纪中国翻译历史上都有重大成就的翻译大家们。另外,每个个案研究中单以数字区分小节,如果能够为每个小节加上分节标题将更有利于一般读者学习和专业学者者的研究。

(三)著述语言的主客观性

虽然翻译研究一向应当客观避免主观,但是进行研究的仍然是作为人的个体。因而,无论是一般人还是大学者,都不能完全避免主观论断情况的发生。在研究鲁迅的第一篇作品《斯巴达之魂》究竟是翻译还是创造时,作者追溯到鲁迅文字与梁启超的一段文字,对比发现“极为近似”,于是作者便由此论述道:“由此,我们完全同意,鲁迅的‘基本材料则是从梁文中借来的’”[3]。作者在文中提出了鲁迅和梁启超的翻译(创造)作品中某些文段的对比,其本人也坦言只是“极为近似”,但是单单根据这近似的文字就可以“完全同意”并推断鲁迅是从梁启超处借鉴而来的吗?或许鲁迅和梁启超都是从外文某书中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也未可知。因此,此处作者的论断有些过于肯定,略显主观,未免让人惋惜,同时也警示我们:学术之严谨处处不可松懈。

四、结语

该书创新了学科的研究方法,把学科史,学科理论,学科实践几个方面相互结合,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更宽阔的视野来探讨晚清民初这一典型历史时期的翻译研究。本书原创性强,特色鲜明,采用个案与综述相结合,不仅能够有侧重点,避免太多翻译家形成一个杂乱散的局面,也可以通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个案,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20世纪翻译活动在中国的情况;运用描述的研究手法将理论与史实融合,同时把叙述和对比相结合,让文章更具有可读性。中国的翻译研究很长一段时期大多停留在语言分析层面,在国际上相对滞后。孔慧怡教授就指出,“从事翻译研究的人很难脱离‘原文’概念的限制,也因此绝少触及翻译活动所能产生的庞大文化力量,以及翻译活动和主体文化之间的互动作用。”[9]而此书,正是抛离了原文的束缚,将主体文化如何制约翻译,如何接受翻译的过程通过丰富的史料分析展现在读者面前,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翻译的本质。

杨自俭教授在《我国译学建设的形式与任务》中指出:“目前国内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理论自觉性较差;2)求术轻学,缺少原创性理论研究;3)新的学术范式急待建构。”[10]王宏志教授在撰写的著作《重释“信、达、雅”——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在理论上,挖掘了中国译论的宝贵遗产;在研究方法上,创新性地结合西方翻译理论和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对我国20世纪的翻译史和文化史进行了综述和个案的梳理和探究;在具体论证上,借鉴西方条分缕析的科学研究理路借助相关学科理论还原具体的翻译历史场景,从主体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翻译史上的悬案和中国译论的发展。因此,虽然该书有一些小的瑕疵,但其理论自觉性强和原创性高,也为新的具体可行的学术范式的构建提供了模本,无论是其自身的学术价值还是研究手法都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对专业学者和一般翻译者都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佩瑶.对中国译学理论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翻译, 2004(5):3-9.

[2]杨平.对当前翻译研究的思考[J].中国翻译,2003(1):3-5.

[3]王宏志.重释“信、达、雅”——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13,IV,43,72-75,189,115,204.

[4]向洪全.个案剖析,钩沉史实——《重释“信、达、雅”—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评析[J].中国翻译,2008(3):40-42.

[5]蒋骁华.近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29-34.

[6]穆雷.他山之石—— 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J].外语教学,2002(3):94-96.

[7]黄忠廉,孙秋花.“信、达、雅"辨难与辩难综观——严复变译思想考之一[J].燕山大学学报,2014(1):36-43.

[8]邱磊.言语产物功能在翻译标准中的主导作用[J].中国翻译,1988(4):7—11.

[9]孔慧怡.重写翻译史[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6.

[10]杨自俭.我国译学建设的形式与任务[J].中国翻译,2002 (1):4-10.

(责任编辑:陈虹)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5)11-0035-05

收稿日期:2015-05-04

作者简介:李秀琳(1992-),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A Book Review of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A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in 20th Century

LI Xiulin

(School of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1)

Abstract:The book The Reinterpretation of“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A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in 20th Century,which is one of books in“The Transl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Academic Research Series”published by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is a transl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work.In this book,Professor Wang Hongzhi,combines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 cultural studies,thesis review with case study,and discusses and sort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translators in 20th century systematically.Through analyzing features of this book,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innov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rigorous attitude of analysis in this book,however,some deficiencies are also found,which can provide previous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other researchers.

Key words:Wang Hongzhi;The Reinterpretation of“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A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in 20th Century;book review

猜你喜欢

个案世纪鲁迅
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世纪赞歌
鲁迅,好可爱一爹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鲁迅《自嘲》句
中文阅读学习个案考察与分析
直派批评的理念与个案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