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民间艺术与传统手工技艺
2015-03-20柯培雄
柯培雄
(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闽北民间艺术与传统手工技艺
柯培雄
(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闽北历史上积淀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瑰宝文——民间艺术与传统手工技艺,它们经过历代传承,蔚为大观。如今,大多数都市人都已很难有机会感受闽北历史文化的光辉灿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脉,也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期待通过保护与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努力,一起去领略这些艺术的魅力,追寻文明的历史。
关键词:闽北;民间艺术;手工技艺
闽北在东晋之后,即有大量人口迁徙入境,带来了古老而多样的中原古文化,这些北方的文化形式与当时的闽越土著文化相互交融,逐渐形成别具特色的闽北文化和民间传承工艺。这些绚丽多彩、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既有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更有品类繁多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技艺,构成蔚为大观的闽北民间艺术景观。传统的民间艺术与传统手工技艺不仅存在于城市,乡村或偏远地区也都存在,而且都是传承的。
一、传统民间手工技艺与保护
闽北与浙、赣毗邻,历史上是闽越族活动中心,闽北古越文化可追溯到三千八百多年前的船棺遗存。汉移民使中原的文化传到闽北,再与闽北本土文化结合,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闽北地域文化。传承至今仍发挥作闽北文化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品有:剪纸、木版画、建盏、九龙窑瓷器、刺绣、竹刻、竹编、草编、藤编、纸伞、石雕、砖雕、木雕、泥塑、彩塑、陶塑和灰塑等。
闽北的民间剪纸传承了一千六百多年,形成了具有吴越遗风、融合中原文化、南北兼容且地域特色鲜明的闽北剪纸艺术。作品题材独树一帜,“武夷山水图”、“茶女采茶图”等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的艺术作品,将人们平凡的生活场景、动人的故事用不平凡的手法刻画,其艺术特色既保有闽北民间艺术韵味,又深受传统诗词和中国画艺术影响,通过点、线、面、色彩的形式语言,注重神情形态,极富传神。
闽北南平市延平区剪纸,倾向于华丽纤巧的意味。而浦城一带剪纸表现得较为粗壮而淳厚朴实,有一千余年历史。它即含中原文化遗风,又具有闽越土著文明印迹,风格细致,造型生动。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和仪礼花。逢年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等。贺生、喜、寿,祭神、祭鬼、祭祖,不管是馈赠还是摆供,都要贴上一枚鲜红的剪纸花用来点缀礼品。浦城剪纸 “鱼跃龙门”、“凤爪花”、“戏牡丹”、“一团彩色”更洋溢着祥云瑞气,表达美好的祝愿,烘托喜庆气氛。
松溪民间美术木版画以黑白、套色木刻为主要创作形式。这就是秉承古建安刻版印刷的遗风,在取材、构图、刻作、拓印等方面不墨守成规,版种以黑白木刻、绝版套色木刻为主的松溪版画。着力表现生活中的情趣与美感,开展以木版油印为主,纸版、吹塑版、绝版,粉印、水印、彩拓为辅的民间版画创作活动,创作出一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鲜明的版种特色于一体的艺术风格。其版画制作技艺,题材丰富、版种多样、构图讲究、手法新颖、刻作精到、拓印细腻,作品兼具传统本质和现代风貌,是反映实践生活和改革开放成就的版画艺术精品。
闽北的陶瓷艺术历史悠久,魏晋时期,青瓷生产工艺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并表现出闽北地域特色。建窑,宋代八大窑系之一,亦称“建安窑”、“乌泥窑”。南平境内的建阳水吉窑、南平茶洋窑、武夷山遇林亭窑,三处窑址统称建窑系。建阳市水吉镇,以烧制黑釉瓷“建盏”闻名。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倾倒,被称为国宝。宋元时期,宫廷皇室,民间庶民,“建盏”皆是品茶和斗茶的专用器具。由于当时饮茶斗茶之风盛行,烧制小碗较多,因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俗称“兔毫盏”。“建盏”的制作技艺曾经失传了800多年。如今,原来已经失传的传统制作技艺被重新寻回,它需要更多的人来了解它。
松溪的九龙窑青瓷制作技艺,被誉为“珠光青瓷”的九龙窑瓷器已有千年历史,质地坚硬、纹饰精细、工艺精巧。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松溪籍艺人在发掘濒临失传的工艺技术基础上,研制出“千峰翠色、类冰如玉”的系列青瓷、黑釉建盏、冰裂纹在内的三大系列瓷器品种。从出土的瓷器来看,民间美术造型因而在一承旧贯,依样画葫芦的传承方式之下,一代一代地保留下来。[1]
竹刻以武夷山、政和的为代表,竹刻最早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到明代时,竹刻发展到一个高峰,以“留青法”镌刻古名人字画于竹片上,刀法精细、风格隽逸古雅。武夷山洒脱飘逸的竹刻作品有 《兰亭集序》、《陆羽茶经》、《大红袍》等。雕刻家们以刀代笔,以竹为纸,将诗、书、画、印等传统书画艺术样式融为一体,既古朴精致,又清新时尚。这些极具生命力的作品都是经过雕刻家们巧妙构思精雕细琢而成,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精湛的艺术品。武夷山竹刻历史悠久,漫山遍野长满了青青的翠竹,其中适合雕刻的种类更为丰富。
闽北富于地方特点的民间竹编有凉席、凉枕、扇子、箩筐、篮子、簸箕等,用竹条篾片编成生活用具和观赏陈设品。竹编制作,一般经过剖丝、切丝、刮削、磨光、编结等过程。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面临严重的困境。保护本地域的文化遗产既是本地域自身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需要,也是对本地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自信。在这样的背景下,生产性保护是传承传统技艺的最佳途径。作为珍贵文化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可以在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中转化为生产力,只有产品卖得好,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制作,这样既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也自然而然地把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下去。
二、传统民间手工技艺与传承
闽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材,当地的红、黄壤泥土也很适合烧制成砖,亚热带气候孕育着葱郁繁茂的林木,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就地取材,将石、土、木材料加工创作成为身价不凡的石雕、砖雕、木雕等。
传统民居墙体的基础部分用石块砌筑,石料多为条石、青石,大约砌到腰线的高度。内容题材以各种人物、动物和植物浮雕为代表,其特点是雕画结合,精雕细镂,形象生动,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花岗岩良好坚硬的质地,加上精细的手工加工技艺,这种美观而经久耐用和石材在应用中所表现出来的结构、技术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如武夷山市下梅村邹氏“大夫第”大量使用了花岗岩。还用条石做成门墩、望柱,以及雕花石柱、梁、坊、栏杆,还有用于铺砌走廊、水沟、天井、台阶等。
闽北传统民居的砖雕通过平雕、浮雕、透雕、线雕等手法,根据不同的题材,雕工或繁褥精细,或简约粗犷,其优点是坚固、耐磨、防水防潮性能好。在民间艺术家的刀下,雕刻的技法十分丰富。构图或取意象形,疏密相衬,当圆则圆,方长有度,无不达到构思精巧,画面生动,达到独具匠心的艺术效果,每一幅作品都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砖雕既有石雕的刚毅质感,又有木雕的精致柔润与平滑,呈现出刚柔而又质朴清秀的风格。
闽北传统民居的手工木雕就是匠人用刻刀由外向内,循序渐进地将形状挖掘显现出来。手工木雕的作品更有立体感,也更有灵气,每件都是独一无二。品种有黄杨木雕、樟木雕、金木雕、彩木雕等。闽北木雕着重仿古,刀法细腻,注重神韵,风格淳朴,造型简练概括,稳重大方,具有劲健浑厚的艺术特色。其特点是“精微透雕”。从构思到选材,到修光、开脸、手脚、锦花、细景等程序,到最后的抛光,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的时间。传统木雕艺术是从民间建筑、家具、佛像雕刻逐步发展起来的。根雕,是近年来承传木雕、并借鉴其他工艺而演变发展起来的工艺美术新品种,它利用天然乔木或藤本植物之老干枯根,相形度势加工成为人物、飞禽走兽、瓜果等陈设品。木雕行业常用的名贵木材很多,有紫檀、黄花梨、红酸枝、鸡翅木、铁力木、花梨木、黄杨木、楠木等。
闽北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具有就地取材、就地加工、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适合家庭生产的特点,以材料、技艺、样式、风格的独特性所构成的手工品格。发展传统手工艺产品不应靠数量、规模化取胜,而应该小批量生产,走高、精、尖的市场路线,用高品质的原料、精湛的手工艺,融入精神内涵,增加手工艺品的文化附加值。“以人为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该遵守的原则。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非凡的才智、灵性,创造着、掌握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依靠他们的传承才能得以延续。[2]
近年来,随着闽北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民间文化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品种类繁多,技艺精湛。在活态传承中出现可喜局面,新人不断涌现,传承有序,技艺创新。闽北民间艺术呈现出良好的文化生态。
三、传统民间手工技艺与市场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存活的土壤,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是活态的文化传承,假如失去了适应时代需要的发展变化而一味的复原显然不现实,但这种变化决不应该是一种形式,怎样让优秀的文化遗产适应变化了的时代和环境并保存其精神实质。不能简单的将传统文化全部归入保护行列,而应该坚持“濒危”的原则。民间文化一向处于被贬抑的地位,难登大雅之堂,像野草一样,任其自生自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保护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公约以来,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空前重视。[3]
现在许多传统的闽北民间艺术和手工技艺发展正面临着诸多困难。在生产实践中真正懂得传统手工技艺的人不多,有些完全按照市场来做,能省就省,能改就改。对于这种现象,有些传统手工技艺已经变了味,再也不是祖宗传给我们的那些东西了。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离开民俗文化就如同离开母体,民间艺术将孤立难存。如何将传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目前还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现在由于时代观念的变逆和原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民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些已经在一定程度地或完全地远离了今天的现实,失去了像往日那样应对现实的能力。
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民间艺术的主体,在保护民间艺术的同时,如何加强与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整体形势、现状、分类,从相关政策法规及地域分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保护和发展进行探讨和判断。要不断强化民间艺术行业协会的作用,使他们成为政府与民间文化艺术企业和民间艺术家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改革开放以来,闽北各地普遍重视这方面工作,同时关心、爱护民间艺术老艺人,使传统的手工技艺能薪火相传。在地区与地区,甚至与省内外、国内外地区的民间艺术交流蓬勃开展,极大地提高了闽北民间艺术的品位。积极培养民间艺术的优秀后继人才,提倡大专院校艺术系与民间艺术特别是民间传统工艺技术部门的联系,鼓励民间老艺人进入大专院校传授技艺,培养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的经营管理人才与文化传播人才。努力使闽北文化艺术在新的时空中重装上阵,从边缘靠拢我们日常且普通的生活中心。
参考文献: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172.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59.
[3]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83.
(责任编辑:陈果)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5)11-0005-03
收稿日期:2015-04-2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2014BG00447);对接南平产业发展社科专项重大项目(N2011WR02)。
作者简介:柯培雄(1961-),男,汉族,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
Folk Arts and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n North Fujian
KE Peixiong
(Xiamen Academy of Fine Arts,Fuzhou University,Xiamen,Fujian 361021)
Abstract:During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folk arts and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have become the pearl of culture in the history of North Fujian.Nowadays,for those people who live in big cities,they have hardly got the chance to see with their own eyes or experience the magnificient history and culture in North Fujian.As a kind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such folk arts and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are both the roots and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through which the nation can preserve its history and achieve its further development.Hence after a brief introdution to such valuable cultural assets and their history,the author proposes in this paper that they should be better preserved and inheirted.
Key words:North Fujian;folk arts;craftsman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