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女子太阳节”的历史内涵及文化意义
2015-03-20黄金东
黄金东
(中央民族大学 图书馆,北京 100081)
西畴“女子太阳节”的历史内涵及文化意义
黄金东
(中央民族大学 图书馆,北京 100081)
摘要:“女子太阳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汤果村壮族传承了数千年历史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以其独特的女性特征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女子太阳节”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它根源于百越及其后裔壮族创造的悠久历史文化,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对“女子太阳节”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太阳崇拜;女子太阳节;历史内涵;文化意义
太阳崇拜是上古时期的一种普遍现象,几乎存在于世界各个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or)曾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说到,“凡是阳光照耀到的地方,都有太阳崇拜的存在。”[1]198英国宗教学家、太阳神话理论的创造者麦克斯·缪勒(Max Muller)甚至说:“一切神话均源于太阳。”[2]18他提出,人类所塑造出的最早的神是太阳神,最早的崇拜形式是太阳崇拜。太阳神话是一切神话的核心,一切神话都是由太阳神话派生出来的。太阳从仅仅是个发光的天体变成世界的创造者、保护者、统治者和奖赏者,实际上变成一个神,一个至高无上的神。[3]186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太阳崇拜逐步衰退,在世界许多地方只留有一些遗迹。然而,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一个叫“汤果”的小山村里,却完整保留了数千年来的太阳崇拜习俗,这里有内涵丰富的神话传说,有完整的传承仪式,且以其独特的“女性特征”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汤果村及其周边村寨年满16岁的壮族女子都穿着节日盛装参加太阳节,整个活动过程男性不能参加。此外,男性还要承担所有的家务,并为女性准备晚餐。因此,也称为“女子太阳节”。“女子太阳节”活动的中心内容为祭请太阳仪式,包括女人沐浴净身换装、祭请太阳、送太阳、清理祭祀场地、摆设供品、唱诵《祭太阳古歌》、分享供品等内容。 这种女子沐浴净身祭祀太阳及其完整的祭祀仪式在中国各民族崇拜、祭祀太阳文化当中具有唯一性,别具特色,充满了神秘的魅力。2014年11月,西畴县“女子太阳山祭祀”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西畴“女子太阳节”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传统文化现象,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和重要的文化意义。
一、西畴“女子太阳节”深厚的历史内涵
(一)它与当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在人类解释自然现象的水平相对较低的远古时期,人类的思维基本上都是从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为起点的,面对无法解释却又深受影响的自然外在物,世界一些地区的人们产生了最质朴的自然崇拜,并根据想象繁衍出了关于日月星辰的神话。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太阳崇拜。但并不是世界所有地区的人们都会产生对太阳的崇拜,这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在特别需要阳光的寒冷地带或者太阳对人们生产活动有重要影响的地方,对太阳的崇拜可能更普遍一些,如古老的斯堪的那维亚人普遍信仰日神,如今,北欧挪威的特罗姆瑟人在每年的1月21日仍过隆重的太阳节。相反,居于赤道或沙漠地区的民族则可能因为酷热干燥而敌视太阳,甚至视之为恶神。泰勒认为赤道地带的人常常把太阳视为自己共同的敌人……在澳大利亚内地沙漠地区,土著人用巫术控制太阳,表明他们也不需要这位过分施放热量的神灵。[1]725
西畴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中部偏南,地理坐标为北纬23°05',东经104°58',北回归线横穿整个县境。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温湿多雨,干雨季分明。汤果村则依山傍水,面对稻田和河流,背靠大山和森林,年平均气温15.9摄氏度,年降水量1297毫米。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人们对太阳的感受是较为舒服的。更重要的是西畴所处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水稻栽培,处于“那”文化圈中,有着悠久的稻作农耕传统,而进入农耕文明正是太阳崇拜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它是壮族及其先民悠久稻作文化的体现
太阳崇拜是古代农耕民族的普遍信仰,与农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人类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的远古时期,对太阳的感受并没有那么强烈,也就不容易产生对太阳的崇拜。而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能够进行生产性的生产(农业和畜牧业)以后,太阳对人有了直接的利害关系,人们才感觉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受到太阳的制约,从而促使人们较多地思考太阳,猜想太阳。在无法解释太阳运行规律的时代,人们逐渐把太阳人格化,同时视之为神而加以礼敬或祭祀。[4]148高福进也认为,农耕文明使人类生活趋于稳定且更有规律性,与此适应的是太阳的升落与昼夜交替,四季更新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使得人们充分感受到太阳的巨大威力,因此,太阳神作为农业主神几乎为所有古代农耕部落所信仰。[5]34
每年的6月24日是居住于秘鲁的印第安人祭祀太阳神的节日,它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期,古印第安人过着狩猎生活,生活非常勉强,随着人口越来越多,他们的日子也越来越艰难。直到有一天,太阳神把金犁和种子赐给他们,使他们得以开始农耕,才过上有保障的安定生活。由此当地人产生了太阳崇拜,每到收获季节,印第安人就到神庙里举行祭祀仪式。久而久之,便形成太阳节。同样,新西兰土著毛利人也有他们的祖先与英雄玛尤伊(Maul)曾捉住了太阳,使其从此规律地运行,以免造成旱涝的传说故事。中国古神话“后羿射日”也反映了太阳与农业的直接联系,“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民无所食”[6]318。这些神话传说都展示了同样的一种联系:即太阳崇拜与农耕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云南西畴属壮族文化区域,汤果村所有村民都是壮族土著。历史上,壮族及其先民创造了灿烂的稻作文化,对世界稻作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推测,壮族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长达12000~20000年左右。[7]覃乃昌指出:壮族地区农业是独立起源的,岭南地区的农业由壮族先民创造,但并不是独立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民族有着许多的联系,与周边民族互相影响。[8]由此展开,他认为,我国存在着一个东起广东省的中部偏东,湖南省南部,西至缅甸南部和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北至云南中部、贵州南部,南至泰国南部、越南中部和我国的海南省的“那”文化圈。[9]
毫无疑问,云南西畴正处于“那”文化圈中,是“那”文化发展的源头之一。“西畴”古壮语称“董布那”,意为“大山坡上的稻田”。西畴县内出土了石器时代的有肩石斧、有段石锛以及石铲等工具。此外,西畴县境内仍分布着不少“那”文化的标记,即以“那”来命名的地名,如那基、那绍、那柏、那磨、那拐等村落。可见,西畴有着悠久的稻作农耕历史和文化。“女子太阳节”活动的传承地汤果村,当地居民从祖先开始就把村寨建在半山上,面对稻田,背靠大山,河流环绕,村前是稻田,村后是森林。他们的生产生活一直也以种植水稻为中心,还种植有多种水产蔬菜,河流和稻田里还有许多鱼虾,可谓典型的鱼米之乡。在远古时期,这种深厚的现实农耕生活很容易产生对太阳的崇拜。
由此不难看出,数千年来一直在西畴汤果村传承的“女子太阳节”正是壮族及其先民以农耕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悠久历史的体现。
(三)它是壮族及其先民顽强坚韧民族精神的现代演绎和传承
壮族及其先民在长期的稻作农耕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顽强坚韧的民族精神,这在壮族神话传说《妈勒访天边》《特康射太阳》《布伯》《莫一大王》《艾撤和艾苏》等都有所反映,这些神话表现了壮族祖先探索自然,与自然、强权作斗争,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屈不挠精神。如《艾撤和艾苏》神话中,为了寻找幸福的斯奥斯波,艾苏历经艰险,克服了怪兽饿虎等一个又一个障碍才最终达到了目的地。艾苏找到乐土后又几次往返寻找亲人,表现了壮族祖先在迁徙过程中的苦难以及为达目的而顽强拼搏、绝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又如流传于桂中流域的《莫一大王》叙事文本说,莫一在与皇帝的斗争中失败后,被砍掉的头还飞上天哈哈大笑,把皇帝的兵马都吓退了,死了还化为马蜂飞到京城去鳌刺皇帝及其部属,突出表现了壮族英雄祖先败而不馁、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坚韧战斗精神。
这种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在秦始皇用兵岭南的过程中有深刻的体现,《淮南子·人间训》载:“(秦始皇)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三年不卸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雎,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6]614以后秦始皇增派大量援兵,前后用了5年时间才最终平定岭南地区,这比秦朝平定六国过程中任何一国所用的时间都要长,足见壮族先人的顽强。
西畴“女子太阳节”年复一年不断地演绎和传承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这里流传的有关寻找太阳和送太阳重返天空的古老传说在活动过程中唱诵的《祭祀太阳古歌》中有完整的叙述,大致讲述了太阳产生,郎星射太阳,乜星寻找太阳的艰难历程以及把太阳送上天使光明重返人间,万物得以再繁衍发展的过程。其中,找回太阳的过程尤为艰难,身怀六甲的乜星主动承担了这个任务,因为她认为如果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孩子还可以按照大家的意图继续寻找下去。最终,乜星历经艰难险阻,一路靠吃野果来充饥,并在途中生了一个女子,母女一块经过12年时间才找回太阳,最后乜星与其他女性族人化作神鸟背着已经失去法力的太阳重返了天空,大地又迎来了光明。这种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用几代人的努力不懈追求来实现愿望,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的精神不正是壮族坚韧不拔民族精神的完美演绎和传承吗?
(四)它是壮族女性独特地位的突出反映和现代延续
历史上,壮族及其先民的女性地位一直较高,母系氏族时期自不必说,即使进入了男性在社会占支配主导地位的发展阶段,直至近代甚至现代社会,壮族社会中的女性文化地位一直是那么显赫,形成了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化——女性文化。这个特征在姆六甲创世神话、花婆信仰、祭祀蛙婆的活动以及婚姻家庭中“依歌择偶”、不落夫家、“入赘婚”等习俗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10]在现实生活中,壮族女性也多能担当重任,支撑起家庭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总的来说,壮族妇女的地位高于当地汉族妇女。[11]136
壮族女性这种独特的地位在传承数千年的“女子太阳节”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首先,活动的祭祀对象为“乜星”等四位太阳神鸟;参加者为年满16岁的女性,男性除了帮助抬供品外,不能参加祭祀仪式,反映了其独特的女性特征。其次,男性还需承担这天家中所有的家务,并为参加祭祀活动的女性准备丰盛的晚餐,也不能参加女性的聚餐活动。可以说,在现代男性仍占主导地位的世界里,一直传承的“女子太阳节”更像是一朵奇葩,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二、西畴“女子太阳节”的文化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
文化自信,从本质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是能够理解并认同自身文化内涵与价值,并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充满信心。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有清晰而深刻的认知才能产生一种文化的自觉,从而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壮族及其先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但是由于历史上民族内部支系繁多,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民族文化体系,尚未实现民族文化的内部整合以及面对强大的汉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一些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有所减弱,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要改变这种状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就需要对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让传统文化得以充分展示,让大家认知。
“女子太阳节”正是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演。通过年复一年的颂唱和展示,壮族先人找回太阳,送太阳重返天空,给大众带来光明的故事不断被重复和强调,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对先人探索自然,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为了达到目标与自然坚持不懈斗争的精神以及在这过程中秉承的与自然和谐的理念都有了充分而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文化自信是民族认同的根基,民族文化自信提高的同时就能激发大家维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从而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通过“女子太阳节”习俗活动,壮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同时以一套完整的仪式,突出了其独特的女性特征,凸显了民族文化的特色,促进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据《春城晚报》记者茶志福调查,汤果村的壮族人都很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从小孩到老人都会壮族传统的歌舞。为了过好“女子太阳节”,在上海、浙江等外地做生意的壮家人都回来了。他认为,在传统越来越受到现代化冲击的今天,壮家人能如此认同,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的活动中来实属不易,为了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人人“冲锋陷阵”,反映了他们高度的文化自觉。[12]可见,传承“女子太阳节”对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为社会发展提供历史人文资源,有利于构建和谐与稳定的社会
文化建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其中一部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即是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这就需要我们回到传统的民族历史文化当中,充分发掘和弘扬优秀的文化遗产,否则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犹如空中楼阁,缺乏稳固的来源和基础,是不可能长久的。保护和传承“女子太阳节”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历史人文资源,充分挖掘其核心价值,对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弘扬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巨大的借鉴作用。
首先,“女子太阳节”的传承地汤果村无论在生态环境的选择还是在祭祀过程中都闪耀着壮族及其先民一直信奉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思想。汤果村在村寨的选址上一直遵循着壮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生态观念,即“以人为本,自然和谐”,村寨建在半山腰上,依山傍水,背靠大山,面对稻田,村前是稻田和河流,村后是森林,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汤果村在1956年曾遭受火灾,民房全部被烧毁,重建的村寨仍遵循着这一传统,恢复到被毁前的生态。此外,壮族人信奉“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粮”的观念,为了保护水资源,他们还以宗教的形式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据汤果村的寨老讲,壮族人为了保护古树林木,把创世神“布洛陀”、始祖神“者弘”和太阳神封在村四周的古树林木上,严禁砍伐,年逢祭日,全族举行祭祀。[12]这种爱护森林,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风尚,既古朴又科学,反映了壮族人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理念。
其次,“女子太阳节”一定程度上所体现出的“男女平等”思想内涵有利于家庭和睦,从而为和谐社会提供稳定而坚固的基石。“女子太阳节”是纯粹的女人节,男性不仅被排除活动过程,更需承担活动那天所有的家务,做好晚餐等服务工作。活动第二天,女人仍无需劳作,她们或在家款待宾朋,或结对唱歌,谈情说爱。总之,节日的这两天完全属于女人,平日辛劳的她们只需享受着节日的快乐和男人们提供的美食等服务。这种形式虽与现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有一定的距离,但从现实社会中男女地位的差别以及活动过程中为了女人过好自己的节日而把平日由她们承担的做饭等家务活让男人承担,她们只需享受节日快乐的出发点来观察和思考,“女子太阳节”就更多有了“男女平等”的意蕴。这种“男女平等”的意蕴有利于家庭的健康、和睦,而家庭的和谐健康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和稳定。此外,实现男女平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和传承“女子太阳节”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可为发展当地旅游提供文化基础支撑,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初期,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就指出:“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 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业不仅是一种经济事业,也是一种文化事业;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 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具有决定作用”。[13]可以说,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是旅游主体的出发点与归宿。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及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回归线横贯整个县境,地处“地球生物多样性黄金十字带”,气候宜人,动植物多样性明显,这里有植物中的大熊猫“华盖木”,是珍稀濒危物种基因库;这里有晚期智人“西畴人”遗址,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西畴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然而,要想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其支撑点还是靠文化,特别是有特色的民族文化。
“女子太阳节”就是一项值得深度挖掘的民俗文化,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至今已有数千年的传承历史;在世界范围内的太阳崇拜文化中,其特殊的女性特征更具有唯一性,且其传承完整、系统而严谨。仅凭其独一无二的女性特征就能引起无穷的好奇心和无数关注的眼光,在发展旅游上大有文章可为。同时,“女子太阳节”的神话传说表明这里是找回太阳的地方,是太阳鸟母的诞生地。因此,依托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应当大力发掘和宣传“女子太阳节”文化内涵,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风情,打造适合现代人休闲旅游观念,能满足各层次人群消费需求的完整旅游系列产品和产业链条,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原始文化[M]. 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英]麦克斯·缪勒.比较神话学[M]. 金泽.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3][英]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M]. 金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1992.
[5]高福进.太阳崇拜与太阳神话:一种原始文化的世界性透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汉)刘安.淮南子[M].杨有礼.注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7]梁庭望.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1- 5.
[8]覃乃昌.壮族稻作农业独立起源论[J].农业考古,1998 (1):316- 321,311.
[9]覃乃昌.“那”文化圈论[J].广西民族研究,1999(4):40- 47.
[10]邵志忠.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壮族女性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2(4):56- 61.
[11]梁庭望.壮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12]茶志福.“女子太阳节”传承千年的壮家风情[N].春城晚报,2014- 03- 19(A302).
[13]于光远.旅游和文化[J].旅游,1981(2):2- 3.
(责任编辑娄自昌)
Historic Connotation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Women Sun Festival in Xichou
HUANG Jin-dong
(Library,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Women Sun Festival is an important Zhuang nationality folklore activity with thousands of years’inheritance in Tangguo village, Xisa town, Xichou county of Wenshan Zhuang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and is in the national lis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presentative projects with its unique female features. It is related to the local physi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roots in Baiyue and their descendants’ long cultures with profound historic connotations, so it plays an important cultural role to inherit and protect Women Sun Festival.
Key words:sun worship; Women Sun Festival; historic connotations; cultural implications
作者简介:黄金东,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副研究馆员。
收稿日期:2015 - 03 - 28
中图分类号:K892.3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9200(2015)04 - 0009 -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