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拔尖创新人才外语能力的培养
——以国防科技大学为例
2015-03-20梁晓波谭桔玲张晓琳
梁晓波 谭桔玲 张晓琳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论拔尖创新人才外语能力的培养
——以国防科技大学为例
梁晓波 谭桔玲 张晓琳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拔尖创新人才外语能力培养是多种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可以粗略分为八种,其中,多元培养的路径是当前较为受推崇的方式。拔尖创新人才的外语能力培养相对于普通学员的培养模式更具有一定的先导性,其在语言基本功和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培养、国际化接轨英语能力和国际视野以及专业化英语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些成绩对大学英语在未来进一步改革中的总体定位、基本内核设计、思维和视野拓展、跨文化能力提高等方面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对未来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必将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拔尖创新人才,跨文化能力
1.概述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大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部分。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从对专门领域的“会”、“懂”、“能”的基础层面,已经进入了人才的“专”、“深”、“尖”的时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崛起,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更加扩大,中国的发展已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更需要中国,中国也已注定成为铸就世界现代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已由传统的知识技能型转为胸怀世界、科技创新、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实践者,要求人才拥有杰出的创新能力、广博的学科知识、扎实的语言功底、包容性的世界眼光、善于从事跨文化交际与沟通的能力。人才的培养除了体现在科学技术的掌握和创新之外,还体现在能否善于容忍异族文化、吸纳多元文化、传播本族文化的能力(谭桔玲2011:116)。鉴于此,本文将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思路,探讨当前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的新思路。
2.拔尖创新人才及其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一般被看作同批学员中综合素质或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的学员,除了政治素质高以外,通常有着突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拥有非同一般的智商、情商、意志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能够用创新的理念和思维开拓性地开展研究和其他各项工作,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未来能够在相关的科学研究等领域发展成为领军人物(高晓明2011:65;徐晓媛、史代敏2011:82)。自1998年清华大学成立数理基础科学班以来,一批国内大学相继成立或设立了相关的培养班级或学院,如北京大学2001年成立了“元培学院”,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浙江大学2005年成立了“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成立了“匡亚明学院”等等。当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一项工程,许多院校都争相设立了创新拓展班,有的还面向全校的学员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在不同专业中实行拔尖创新项目,在教师中推行拔尖创新人才打造计划等。国家教育部也出台了政策,在基础学科领域选择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作为重要试点,在全国推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办法》),如此一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形成了大范围推广的局面,其培养已引起了高校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拔尖创新人才的外语能力是学员多种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学员广泛参与国际交流,甚至直接到国外学习,学员外语学习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也对培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根据现实、工作需要和未来发展的基本定位,构建好此类学员外语学习的能力指标,并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案,将直接影响到该类学员未来能否具备过硬的外语基本功和对外交流能力。
3.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现状
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总体表现为以《大学英语》为主的教学,国家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和目标有明确的定位:“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院校种类繁多,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特别是,该要求针对不同院校和学员提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三个层次的英语能力要求。“一般要求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是为有条件的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类型和人才培养目标所选择的标准而推荐的”。各院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自行抉择,并根据需要对三个要求中听说读写译和词汇量做适当的调整。
从教学模式来看,当前国内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花样繁多,传统与创新并存。第一类是较为传统“教材主导型”,主要是依托《大学英语》教材开展教学,学员也依托教材从事英语学习,学员在课堂上多为被动的吸收者。尽管教师想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但由于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师受传统的教学影响较大,学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配套设施落后等原因,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从事《大学英语》教材的学习,基本没有从事大学英语的扩展学习,学习模式单一,学习效果一般。
第二类为传统的“课堂主导型”。教育部已经在积极鼓励各学校大力推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同时将课外活动、课后自主学习等维度统一起来,其实际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地位,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多地掌握主动权。但部分院校由于学校课外活动开展形式单一或学员积极性不高,学校网络教学落实不彻底,学员自主学习流于形式等原因,大学英语教学更多的是依靠课堂,所有的教学活动完全依赖课堂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而学员脱离课堂,英语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法真正落实。
第三类可以看做是一种传统向现代的拓展型,姑且命名为积极拓展型。主要表现为在大学英语的课时要求范围之内或之外另外开设部分选修课程,主要涉及语言输出的口语、写作、英美文学、英美文化、跨文化交际甚至中西文化类的课程。《大学英语》课程必修在一、二年级,选修在三、四年级,使得外语学习在大学四年可以不断线。不过此类课程的开设,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在一般的院校,比如高职高专类院校实行较少,更多的是在国家和地区的一本院校实施。
第四类是课堂+网络型。国家教育部在“十一五”期间将基于计算机的网络化外语教室建设作为本科类院校教学质量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网络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交互性、渗透性强,多种媒体综合利用,无时间、地点、场所限制的优势。外语网络教学因此成为促进外语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外语教学信息化、提高教学质量的强有力手段(陈桂华2002:54)。部分院校由于学生众多,师生比严重失衡,在起初的时候曾经大力推进了基于计算机或电视的网络化外语教学,即一位老师上课,学生在不同教室借助电视或电脑听课。由于实施效果不佳,这样的以网络为主导的教学又改为以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的新模式。如黑龙江大学自2004年起便开始探索实施网络环境下基于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教育模式(严明2009)。该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正常参加教学,课后完成网络上的规定任务或学习活动,学生拥有账号,计算机实现自动化管理。
第五类是第四类的扩展型,即课堂+网络+课外活动,简称三维模式。对于这类教学模式,由于院校学生众多,在课堂上英语教学的结果可以通过平时考试得到体现,网络上的活动可以通过相关软件自动跟踪、监控和评估,但课外活动由于涉及人员众多,形式又不好统一,因此,在多数院校很难完全得到落实。往往采取粗放式的管理,只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某些课外活动中的一项或多项,并不硬性要求有实质性的成绩。这种模式需要学校投入大量人力,还要适当投入经费,打造一至多个重要外语课外活动,并能真正吸引学生参与。如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作为国家教育部试点高校之一,在2004年以来就开始了创新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打造了多模态英语学习平台与环境,将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心从教师转向学生。设立了英语语言学习中心、英语论坛、英语俱乐部、口语夏令营等(董元兴2009)。
第六类是分级型教学模式,即在新生入学后,根据一定的标准,采取水平考试的形式,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实施测试,对成绩高中低等类学生实行不同级别的分班教学。分级教学实行的形式并不统一,有的将分级与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或本校的统一考核标准联系在一起,通过了就可以参与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比如英语选修环节的学习,这样《大学英语》课程本身的学习就结束了;有的在入学后就对部分优等生实施了免修,他们只需在以后一定的时候参加考试。目前,北京多数院校实行的是在一年级入校后,采用北京多校联合制定的分级考试试卷,通过分级考试,将学生分为若干类,部分学生可以免修,大部分学生进入分级教学环节。该分级教学主要执行环节为一年,学生在一年学习后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可以进入英语类的选修课学习,实行学分制(比如,2个学分的选修课,至少选两门等)。如果学生依旧没有通过考试,学生在下一个年度继续在分级板块学习,亦可适当参与选修的环节。这样的分级模式,可以看做是1+1模式。其实施的原因往往与学校在校人数较多有关,这样,可以对不同的学生实施分流,实行个性化的培养。黑龙江工程学院也有类似的做法(刘昕2006:84)。
第七类为综合型,即以上类型中的多种结合式。主要表现为分级教学和多维教学模式的结合,课堂教学+自主学习+高年级选修拓展,低年级分级+高年级拓展+网络自主学习等。这类模式是各种教学模式中最为复杂的形式。对教学各环节的要求也比较高,对教师、教务管理以及学生的配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高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作用,尤其是发挥网络新媒体、新技术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并将其与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课外活动充分结合起来,大大增强了教学中师生、同班学生、同校学生乃至国际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更好地提高了外语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值得指出的是,目前综合型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最为先进的。
第八类是新近探索型,即最新型的且在局部地区尚处在初步探索的形式。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由于我国国际交往和国际化的加深,尤其是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已经由以往的追求“听得懂,会表达”变为“善表达、跨文化、会沟通、传思想”的深层能力建设,尤其是在学术上的交流与沟通能力以及跨文化的传播能力。基于这样的现状,当前在上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将普通大学英语放置一边,不考虑4、6级考试,更多地注重学生学术英语能力培养的模式。根据2013年初颁布的《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上海市各大学的英语教学要更加注重学术领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由传统型变为过渡课程、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类课程组成的体系。过渡类课程主要是为水平较低的学生提供的补基础的课程,核心课程分为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和专门学术英语课程两类。通用学术英语课程主要培养跨学科的学术英语能力,课程包括学术听说、学术阅读、学术报告展示和学术写作等课程。专门学术英语课程侧重于特定学科的词汇、句法、语篇、体裁和交际策略的教学,如法律英语、医学英语、计算机英语、海事英语等。选修课程主要指培养学生通晓本专业国际规则、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容忍态度,以及本民族认同感的通识英语课程,如英美社会与文化、科学发展与伦理、哲学与批判性思辨、学术中跨文化问题和英语公众演说等。大学生完成英语教学课程后,设定为两个能力等级“一般级”和“较高级”。
4.国防科技大学创新人才英语能力培养现状
国防科技大学《大学英语》在“十五”的基础上,经过“十一五”期间数年的改革试点和改进,于2008年提出了“三维二位一体”的分级教学模式,在理念上注重分类指导和因材施教,将课堂教学、网络互动和课外活动三个维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总体上要实现英语教学的“本科与研究生英语级别的一条龙”,在理清《大学英语》本科四个级别能力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补两个级别,同时为研究生公共英语设立两个级别,形成《大学英语》版块的八个级别。其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是本科阶段的《大学英语》的六个级别。该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于2009年在全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得以实施,2010年在全校一、二年级全面铺开。从2011年至今已经经过了四轮的检验。
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也为了促进人才在未来更好的发展,尤其是为工程技术领域培养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军事指挥领域培养杰出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学校分别于2010年和2013年开始招录“钱学森创新拓展班”(以下简称“钱学森班”)和“卓越指挥人才创新拓展班”(以下简称“卓班”)。目前,拔尖创新人才英语教学已经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尤其是在“钱学森班”,已经有了四个年级的完整教学实践经验,英语教学尤为如此。这两个创新人才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全校相关课程教学模式、理念、方法、教学评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参照,为学校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示范作用。下面,我们将两类人才培养中英语教学方面的主要做法做一总结,以此为《大学英语》下一步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思路和方向。
4.1 注重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两类人才的课程标准制定中,考虑人才未来发展的后劲以及两类人才选拔的实际情况,对两类人才的语言基本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把培养的出口定在了大学英语六级或四级的较高水平。其中,把学生的听说和书面表达能力摆在了突出地位。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学生需要广泛的阅读,为学生列出了专门的阅读清单,消除学员单纯依赖教材的心理。针对两类学员未来应用的差异,在“钱学森班”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中,强调了学术英语的培养,尤其是在口语和写作板块中,重点设计了其面向学术英语发展的内容和技能训练;针对卓班创新人才,着重设计了军事英语基础知识和口语与写作能力培养。人才培养中既注重了基础共核,也注重了特色要求,把岗位需求、理论学习以及学习实践良好的结合在一起。
4.2 注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根据学生未来发展的路径要求,学生有可能参加国际化的军事交流,甚至到国外去短期学习或访学,有的在校期间还有可能参加国际联合军演、国际军事竞赛或其他竞赛,很有可能会从事跨文化交流的活动。针对这一现实,我们在两类学生的课程学习中,都设计了跨文化内容的学习,除了根据课文内容,随堂讲解和培养学员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之外,还开设跨文化交流专题,另外,也开辟专家讲座、座谈以及学生讲坛,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传播和批判能力提供学习和实践机会。
4.3 注重批判意识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根据创新学生培养的要求,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批判意识和思辨能力,对所学问题不是流于一般的简单思考和被动接受,而是要对英语课堂中的书本知识和重要话题进行思辨,并开展广泛研讨(张晓琳、梁晓波2013)。比如,开展启发式和探究性教学,把大学英语中的讨论话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以研究项目的形式转给学生,让学生用英语作为工具去研究、去研讨、去解决问题、去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许多观点不是由教师被动的强加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身历其境观察、亲自动手实践,并用语言良好的表达出来,而且要经受得住相关学生和教师的质疑与追问,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批判意识和思辨能力。
4.4 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外语学习不是简单的语言学习,它也富含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学生课后作业和其他活动设计中,并非将所有内容和要求完全僵化地规定,而是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和选择余地,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更多的可能。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学会创造概念,生成概念体系,并理清其中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和提高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比如,在作文的写作中,鼓励学生学会创造性的表达,创造性的遣词造句,创造性的引用事例,创造性的得出结论,这样的学生,其创造性思维本身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还可以通过教员设计许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语言活动,比如找寻不同范畴词语间的语义联系,在此基础上编写小故事等,亦或设计科学探索的小活动,通过学生观察生活,揭示生活中的小事实、大科学的研究项目。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5 注重国际化英语能力的训练
两类班级学生由于都有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或跨文化学习或交往的可能,因此,在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指标中,也将国际化的相应标准作为了评价参考。这意味着,在培养过程中,需要运用相应的国际化考试项目来考查学生,并将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学生的能力考查,除了参照国内英语考试的一般项目,还要按照国际化考试的模式进行考虑。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也有意将国际化标准考试中的重要项目作为衡量自己语言学习进步的重要参照依据。比如词汇量、听力、阅读能力、口语和写作能力,学生往往会将雅思的成绩与自己平时学习的成绩进行对照,从而更好的修正自身学习的薄弱环节。
4.6 注重国际视野的拓展和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
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重大潜力,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国际意识,对专业方向的外语能力也要有较好的掌握。根据这一情况,鼓励学生参加包括外语学科和其他学科在内的国际竞赛;在一定时期内,鼓励学生参加国外的外语水平考试,积极组织学生到国外,比如剑桥大学等一流高校,进行短期学习和访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聘请国际一流学校的教授,用英语开设专业课程,也聘请校内有过国外学习经历的专家,为学生开设双语课程,使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极大锻炼。还可鼓励学生使用原版教材,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
5.《大学英语》教学未来改革的展望
自2012年以来,国防科技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也已进入了新的阶段,从以往的分级教学提升到分级分层教学的高度,2013年和2014年是分级教学实现大学四年完整培养的年份。因此,分级教学已经进入了更高阶段。尽管前期已经取得许多优异的成绩,但面临的挑战也很大。如何将分级教学落实为更好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尤其是不同类型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满足军队任职岗位的需要,能够完成当前军队“走出去”、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大使命和要求,是摆在外语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有鉴于两类创新人才班级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培养理念和实施过程,《大学英语》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5.1 满足军队外语需求,科学谋划未来军队大学外语教学的总体走向
必须加强军队外语战略需求的研究,摸清不同兵种外语能力的战略需求和基本作战单元的外语需求;在科学研究,尤其是广泛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军队环境下外语教学的基本规律,进一步建立不同类型学生外语学习发展路径图谱,将国防科技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更加科学合理地推进,为军队培养更多高水平、懂外语的工程技术和军事指挥人才。
5.2 在注重大学英语军地共核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特色教学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有着地方院校和军队院校的基本共核,其语言基本功部分应该都一样。工程技术类的学术英语或合训指挥类的军事英语都是在语言基本功解决好的基础上才会更好地发展和提高。在基本功未能较好解决之前,过分的强调学术英语或军事英语,会使它们丧失前进的基础和动力,也会使英语学习主次不分。实际上,学术英语和军事英语可以通过进一步分层,根据不同的专业,设计更为详细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进而分化解决,而不是大一统的解决。
5.3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纳入思维能力的培养
过去语言学习过程中,一个广为人接受的观点就是语言学习是单纯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一个不为人知的观点是语言学习其实也是思维能力的学习(Boroditsky 2001;1-22; 2003:917)。笔者认为,语言学习完全可以通过良好的活动设计,培养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设置思维训练的项目,比如,加强课堂演讲与辩论的设置,将模拟联合国的活动纳入到课堂中等都可以很好地拓宽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5.4 在注重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拓宽国际化视野,加强国际化通用外语能力标准的培养
国防科技大学《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改革是永无止境的,改革也是课程进一步前进的动力和重要保障。当前,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需要进一步拓宽课程设计的国际化视野,进一步了解国际同类型院校对于大学英语或大学外语培养中的基本做法和能力标准。尽管我们对相关国家和组织,包括北约等相关要求做了深入的研究,但如何更好地面向我军未来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能力标准,尤其是参考国际化通用考试的外语能力标准,是我们需要认真面对和着力建设的。
5.5 将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语言学习的各项活动中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尤其是当前我军走出去步伐可能加快、完成复杂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求可能增大,运用外语从事跨文化的军事活动的实际需求也不断增加,基于未来任职岗位的需求,军校学生需要拥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和较强的跨文化容忍、沟通、批判和传播的能力。这些意识和能力的产生和提高,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案例式、模拟式的教学才能得到有效保障。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由于受到本族文化的干扰,很难一蹴而就,其培养是个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有的必须身历其境才能得到更深的感悟和合理运用。因此,需要在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方面花更大的力气,将其培养贯穿到外语学习的各项活动中。
5.6 发挥视频课程的作用,加强大学英语的网络化教学和资源共享
当前国防科技大学《大学英语》视频课程建设正在着力推进,其目标是为提高学校和军队乃至地方大学生和乐于自学英语的人员提供资源支持。但其辅助作用也有利于《大学英语》的进一步改革,有利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一步优化。对于一般性问题可以依赖视频课程的学习,而对于其中的需要大量实践和研讨的内容,可以依托教师课堂教学来完成。对于两类创新班的课程,也可以加强其视频课程的建设;同时,将其辐射到普通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大学英语资源的建设和网络化教学,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Boroditsky,L.2001.Does language shape thought? English and Mandarin speakers' conceptions of time[J].CognitivePsychology(1):1-22.
Boroditsky,L.2003.Linguistic relativity[A].L.Nadel(Ed.)EncyclopediaofCognitiveScience[C].London:Macmillan.917-922.
陈桂华,2002,论实现外语网络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6):54-57。
董元兴,2009,创新大学英语教育模式,打造多模态英语学习平台与环境[Z]。http://wyxy.cug.edu.cn/wyxy2010/E_ReadNews.asp?NewsID=362.2013-8-10。
高晓明,2011,拔尖创新人才概念考[J],《中国高教研究》(10):65-67。
教育部,200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教育部,2009,《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办法》[M]。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31/201210/143075.html.2013-2-5.
刘昕,2006,高等学校公共外语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探索》(4):84-85。
上海市教委,2013,《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
谭桔玲,2011,论意识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培养[J],《教育研究学报》(4):15-116。
徐晓媛、史代敏,201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4):1-85。
严明,2009,《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Z]。http://www.gmw.cn/01gmrb/2009-03/29/content_903114.htm.2013-8-10。
张晓琳、梁晓波,2013,英语教学对拔尖创新人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6):78-81。
(梁晓波: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谭桔玲: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高级实验师; 张晓琳: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4-12-10
通讯地址:410073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H319
A
2095-9645(2015)02-00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