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5-03-20杨伟丽

文化学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德治国德治君主

杨伟丽

(琼州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杨伟丽

(琼州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先秦时期文化百家争鸣。经过实践,儒家学说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是德治思想,君主采用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实施仁政。在现阶段,儒家德治的“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举贤任能”“德刑并用”的观念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价值取向相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价值,我们要用辩证方法去认识、对待它,创造性地对其汲取、转化和继承,让其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德治;主要内容;精华;现实意义

儒家德治思想的核心是以德治国,是“仁政”,注重“为政以德”,提倡“道德教化”,把道德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儒家德治倡导在政治领域是用道德规约君主德行,用道德教化管理国家事务、领导百姓,其目的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儒家德治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凝结的成果,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现代社会政治、文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一、儒家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创立儒家德治,孟子、荀子等人不断丰富发展,形成儒家德治思想体系。儒家德治思想主要观点有实施仁政、为政以德、德主刑辅等。实行仁政、以人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核心思想,为政以德、举贤任能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要求,德行并用,德主刑辅是儒家德治思想的治国策略。

(一)为政以德

儒家德治主张“为政以德”,要求君主要修身养性,用道德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方式。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把道德教化比作天上的北极星,人民比作漫天星辰。君主是实施道德教化的人,要具备道德修养,人民才会围着君主德行“转动”。“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正人先正己,身居官位的人要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都会归于正道。孔子强调君主要修身养性,推己及人,便可不令而行。孟子把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提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家定矣。”[1](《孟子》)孟子把君主的道德品质与国家的安定昌盛相结合,强调君主要注重自己的德行。荀子也强调德治,认为君主的道德品质是德治的关键因素。

儒家德治思想强调君主和官吏的道德修养,认为君主和官吏的道德水平对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政治稳定也有重要作用。儒家德治主张“爱人修己”,一个有修养、有品德的人,不仅要爱人、爱众,还要严格律己修己。作为君主和官吏,要更要注重修身养性,成为人民的道德模范,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社会才会安定,才能实现国富民安的政治目的。儒家德治思想主张将统治者的道德修养与政治相结合进行治国,一方面表明了儒家对中国古代君主与民众关系的本质有很深的认识;另一方面,儒家德治思想用道德规范约束君主的思想,不仅影响君主的行动,且能限制君主胡作非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暴政”“虐政”出现。以德治国不仅有利于政治稳定,还弘扬传统伦理观念。

(二)实施仁政

“仁政”是儒家德治思想的核心,由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继承和发扬孔子的“仁爱”思想,主张以人为本,实施惠民、重民、富民的措施。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此,君主要爱护人民,施恩于人民,才能民心所向。[2]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天下者,要得到民众拥护,想要得民众支持,首先要得民心。“德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获得民心的方法是满足民众的要求,给老百姓所需要的。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把君民关系形象比喻成船与水,让统治者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力求获得人民的拥护,节制自己的贪欲,不对人民竭泽而渔。

儒家主张“以德化民”,用恩德来感化百姓,使其服从的统治方式。一方面,伦理等级观念的枷锁束缚广大百姓的思想行为,另一方面也演变成民族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广大人民的劳动实践和伦理实践中产生,经过不断实践,形成了诚实守信、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礼貌谦让、助人为乐、兄友弟恭、勤俭持家等美德。儒家德治思想主张实施“仁政”,强调“仁者爱人”。君主要爱惜民众,富民、利民、以民为本。统治者虽然是从“固本安邦”的政治目的出发实施仁政,但也减轻了徭役,降低赋税,并鼓励生产,实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等,这些政策减轻了人民负担。人民得到安定的生活,才会爱戴君主,听从君主号令,拥护君主的统治。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步发展。

(三)德主刑辅

德刑并用、德主刑辅是儒家德治思想的治国策略。治理国家的手段不能只运用刑法或道德,要宽猛相济、德刑兼备。“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只有两者兼备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孔子说:“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认为刑罚要适当,如果不适当,老百姓就不知道怎么办。强调统治者运用刑法要适中,不能胡乱执法。古代儒家德治思想虽然强调重道德轻刑法,但并不等同于人治。[3]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儒家德治治理国家主张德刑并用,所以说儒家就是人治是不正确的。儒家思想并不完全忽视刑罚的作用。儒家思想认为,在德刑的地位上主张“大德小刑”,以德治为主,以刑治为辅。

(四)举贤任能

儒家德治思想对官员的选拔也很注重,认为具备道德修养的官吏有助于君主官吏管理国家事务,保持政治清明。因此,儒家德治思想主张任人唯贤,选拔的官吏必须是具备道德修养的人。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君子的德行影响着百姓,有利于国家治理。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上》。尊重贤能,任用有才志士,那么天下贤德能人都会朝服,这种观点表明了儒家德治思想选拔“有道德”的人为官,体现其伦理价值取向。儒家德治思想提倡建设有才能、有德行的官吏队伍,只是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难以完全实现,但它的伦理道德符合广大人民的需求,得到人民的拥戴,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贪官污吏,限制暴政,且经过不断实践演变成封建社会的政德与官德。[4]选拔崇德尚贤的人为官吏,给广大民众的生活以公平和正义,实现社会稳定发展。

二、儒家德治思想的现实意义

随着时代改变和社会变革,儒家德治思想所说的“君权神授”已过时,天命论与中国现阶段的政治目的不符合,但不意味着儒家德治思想对建设现代的政治理念没有借鉴意义。古代德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新中国的政治理念、文化建设之间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借鉴并发扬传统儒家德治思想中与现代社会相符合的部分,通过改造创新,在新中国的政治、文化建设当中使用。

(一)完善人事制度

古代儒家德治强调道德是政治的基础,以德治国是政治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张“以德治国”主要表现是实施道德教化,把道德教化作为治国方略,强调君主和各级官员要有道德修养,不但要以身作则,且君主和各级官员还要起到榜样作用。选拔有才能、品质和道德的人为官是实现以德治国的基础,从这一层面讲,任人唯贤的选拔制度成为以德治国的前提条件。现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不仅出现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权钱交易等不良社会风气,还有部分官员奉行任人唯亲的选拔原则,这是对我国人事制度的践踏,不利于社会发展。继承并发扬儒家的选拔制度,推行“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选官制度。“贤”指的是有德有才的人,“德”指的是政治素质高的人,“才”指的是业务能力强的人。从这方面来说,儒家德治思想对完善认识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提高官员修养

古今政府的职能有本质上的区别,新中国政府的职能首先不是对民众进行“管制”,而是对国家事务进行“治理”。政府工作核心是民生建设,换句话说就是改善民生,以人为本;概括起来就是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因此,政府在“治理”国家事务过程中强调人民是国家主体,为广大人民服务。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兼顾和协调群众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公平与公正成为政府稳妥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首要原则,同时也是管理国家事务的首要原则。如果只要求官员的道德修养来实现公平公正的原则,那么,显然可能性较小。[5]制度体系的建设依靠原则的完善才能实现,但制度不能自行运转,必须依靠人力来执行,所以人的道德修养在完善人事制度中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一层面讲,官员的道德修养在管理国家事务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央政治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之后,出台八项规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注重个人道德修养,起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各级官员真抓实干、严格自律、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特别是对权利要时刻保持谨慎、对名利要保持心境淡泊、对各种诱惑要时刻保持警惕,不遗余力为国家和人民工作。

(三)公民道德建设

古代儒家德治主张道德教化,用道德教化作为手段维护国家统治,认为人民知礼节可以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国家发展。在现阶段,人民知礼节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其权利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因此,现阶段推行的公民道德建设与古代儒家德治的“道德教化”有本质区别,它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道德的要求。[6]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它包括国家机构工作人员在内的所有人民的道德修养目标。习近平说,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四)与法治相辅相成

儒家德治思想提倡“德主刑辅,德行并用”“为政以德”的治国手段,道德是政治稳定的基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主要力量,但道德是人民的首要价值取向,有着更深远、广泛的影响力,且扎根在政治行为与伦理关系中,同时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国家进步与发展。现阶段提出“以德治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德治”,其基本内涵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本质是以人为本,强调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各级干部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工作重心,与古代儒家德治有本质区别。新型的德治思想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儒家德治思想主张的“以德治国”的治国方式,在现代得到继承。道德教化的治国方式通过改造创新,符合时代要求,并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成为当代的治国方略。儒家举能任贤的选官制度不仅为现代建设选拔干部制度提供宝贵经验,且为建设廉洁干部队伍打下基础,因此,对于儒家德治思想要批判地继承、创新,取其精华在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中使用,重新焕发传统思想的光彩,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1]陈胜.传统德治思想及其启示[J].学理论,2010,(17):75-80.

[2]甄碧玉.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演变历史及实践[J].太原大学学报,2011,(4):69-78.

[3]杨文霞.古代儒家德治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6.

[4]杨丽红.孔孟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山东:山东大学,2008.

[5]杨绪庆.儒家德治思想之现代解读[D].山东: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7.

[6]单任.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及其启示[J].法治与社会,2009,(8):19-21.

【责任编辑:王 崇】

D092

A

1673-7725(2015)09-0085-04

2015-06-15

杨伟丽(1982-),女,山东菏泽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德治国德治君主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五张羊皮
当代皇室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研究
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哲学思考
浅析德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的不同特征及转化
十八大以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