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根
2015-12-16周树智
周树智
(西北大学哲学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75)
《周易》: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根
周树智
(西北大学哲学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75)
本文初次提出《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根,初探中国古代第一部哲学经典《周易》形成历史,进一步阐释了《周易》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粗论《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诸子百家之始祖,粗评《周易》在当代中国的正负价值。
《周易》;中国传统文化;主根
一、《周易》,中国古代第一部哲学经典
《周易》,是中国有文字可考的流传至今的最古老、最富有思想智慧性、又充满神秘色彩的第一部哲学经典文献。
相传几十万年以前,我们中国处在神话传说的史前时代(旧石器时代),天地浑然一体,盘古氏开天辟地,女娲氏用黄泥土捏造男人和女人,男女交合群婚生下子子孙孙,和谐共生,安居乐业,天、地、人、(神)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和睦相处,天下太平。
相传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一说为华胥氏、女娲氏、伏羲氏,一说为女娲氏、伏羲氏、燧人氏,还有一说为女娲氏、伏羲氏、神农氏)时代(新石器时代),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争地位,共工战不胜而发怒用头角触倒不周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四极废,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人民流离失所。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从茹毛饮血,改为火烤野兽熟食。女娲氏炼石补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河出图,洛出书,伏羲氏作《易经》八卦图画,预测未来世事变迁。结绳记事。结绳罔罟,以佃以渔。神农氏(炎帝)教民养豕成家,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治病救人。发明陶器,烧土造具。以农为本,开源节流。斫木为耜,楺木为耒,由刀耕火种,改为牵牛用犂犁地,深耕易耨,种植五谷杂粮,春播夏长秋收冬藏,民以为食,酿造美酒,畅饮作乐。开辟集市,交易货物,各得其所,先民们重新过上太平安宁幸福的生活。
传说炎帝神农氏老,轩辕氏黄帝生,我们中国进入有图文可传的五帝(黄帝、颛顼、喾、尧、舜,另一说是炎、黄、尧、舜、禹)的文明时代。黄帝曾率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野蛮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一带进行过一场涿鹿大战,黄帝驾指南战车,服牛乘马,大败野蛮的蚩尤,使古代炎黄子孙的华夏族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人文初祖黄帝天生聪慧睿智,性格中正平和光明坦荡,教民织布穿衣裳,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乘舟楫捕渔。断木为杵,掘地为臼。弦木为弧,剡木为矢。由居穴野处,而始建宫室。人死后由火化,不封不树,丧期无数,改易为以棺椁葬埋,入土为安。立帝王之帝道,定黄历计时,建禅让制,选贤任能,铸九鼎以昭示天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民众和睦友善,和谐相处,日常生活井井有序,从而开创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至今。
史圣司马迁《史记》记先人言:“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司马迁.《史记》,以下同出处于此书者不再注明。)此后,据传夏有《连山·易经》,商有《归藏·易经》,可惜都已失传。唯有《周易·易经》,流传至今。
据史家考古研究,发现我们中华民族在夏、商之前的远古传说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处于孕育形成时期,人们之间交流思想信息依赖直接面对面交流沟通方式,主要靠行为、动作、图画、声音和口传心记交流传播思想信息,结绳记事。相传黄帝指使仓颉创造文字,因为仓文尚处于草创时期,还不便于人们交流传播思想信息,因此,传说和《易经》八卦图画成为世代相传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内容。
传说禹子启建夏,开启“家天下”的家国政体。夏最后一个帝王桀荒淫残暴,被商族灭亡,商汤建立商殷国。夏商是我们中国的中古时代,古代先贤发明创造了甲骨文,但文字很少,很难辩认,也很难交流,传播思想信息,中国传统文化尚未完全成形,致使夏朝《连山·易经》和商朝《归藏·易经》很难传播传承,乃至失传。
商之后是西周时代,距今约3000年,我们中国不仅进入青铜器铭文文化鼎盛时期,而且竹简文化广泛普及,文字虽言简意骇,但思想信息交流传播有了相对通畅的路径,从而真正完全形成了具有正式成形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礼》《乐经》,就是其典型代表。正是《周易》,第一次界定“文化”概念为“人文化成”,原文是(《贲·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以下同出处于此书者不再注明。)第一次界定“文明”概念,即(《乾·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贲·彖》)“文明以止,人文也。”《周易》图文兼备,从而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世代传承至今。
据说商最后一个帝王纣荒淫无道、残杀百姓无数,是个暴君。纣拘囚西伯侯姬昌(即周文王)于羑里。史圣司马迁讲:“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麦里,盖益易《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文王子姬发(周武王)起兵伐纣灭商,鼎故革新建西周。武王弟周公旦解《周易》卦象,立天子之王道,建分封制和礼制等级,共和行政仁政,制礼作乐。500年后,孔子作《周易》系辞文言易传,阐释《周易》意蕴,从而完成了对《周易》先前历史上的传说、人事、文化和文明作的一次历史性的大总结,传承了伏羲氏的《易经》八卦图画和自黄帝以来中华2500多年文化文明史。
在中国学术史上,无论在六经时代和十三经时代,还是在史圣司马迁《史记》里,《周易》都位居中国历史经典文献之心,这是有图文可考的史实。
《周易》之后,中国学界文化人学习、研究、阐发《周易》从未中断,延绵至今,著作无数,表明《周易》已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主根。
由上述可知:《周易》是中国有文字可考的流传至今的最古老、最富有思想智慧性、又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哲学经典文献。
二、《周易》,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
《周易》形式上是一种占卜算卦的巫书,以阳爻“—”和阴爻“--”为基本符号图象单位,以三爻为一经卦,以三阳爻“☰”乾卦和三阴爻“☷”坤卦为卦首,占卜演化出八幅图象为之经卦八卦图;又以二进位制占卜演化出上三爻(外卦)与下三爻(内卦)合一之六爻别卦为基本符号图象单位,以六阳爻“”乾卦和六阴爻“”坤卦为卦首,进而占卜演化出六十四幅图象为别卦六十四卦,以初、二、三、四、五、上六爻定别卦中爻之位次,以奇偶数之六、九定别卦之阴阳性质,极为玄虚神秘。
可是,到了今天,当我们揭去《周易》的神秘面纱,深究其内涵实质,发现《周易》是一部蕰涵着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秘密的经典文献,它既是一部有神秘色彩的象数预测未来学和决策学,更是一部有丰富哲学内涵的义理书,概括抽象其内涵和特点,至少有七大方面:
第一,“天、地、人、(神)合一”的世界观。哲学作为一门学问知识,有其特定的知识内容结构体系。如果说人类创造的各门具体学问知识,是对世界上各类各种具体事物的具体方面具体层次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探索的科学抽象概括,那么,哲学就是人类从总体上“观”世界的产物,是人类对世界的整体存在和运行的本质和规律的概括抽象,因此,哲学被称之为“世界观”的学问。
在人类哲学史上,作为西方哲学源头的古希腊先哲赫垃克利特定义“哲学”为“爱智慧”的学问,即他把人类热爱顺从大自然而生存的态度、思想和行为称之为“爱智慧”。无独有偶,作为世界东方哲学“爱智慧”的源头的中国古代《周易》,也是这样理解和规范“哲学”这门学问的,虽然它未提出“哲学”这个名词,但思想观念比古希腊先哲更深遂。通观《周易》全书,就是讲了“天道”“地道”“人道”“神道”四大道的道理,而以人立于天地之中,顶天立地,有机合成“天、地、人、(神)合一”的世界观为主旨。《周易》讲的“神”,与西方人理解的“神”不同。它不是西方古希腊罗马先哲理解的指向彼岸宗教世界里独立存在的至高无上的无所不能的造物主上帝,而是指向存在于相对独立存在的实体——“天、地、人”三才之中的“自然神”的变化莫测的神秘神奇神妙的变易状态,故我用括号()将“神”括了起来。
第二,自强不息的“天道”自在自然宇宙观。《周易》的天道,就是今人讲的自在的自然宇宙观。虽然《周易》还未明确提出“自然宇宙”的概念,但是以天道解自然宇宙存在和运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还是十分鲜明的。《周易》与西方古希腊先哲的自然哲学观不同,古希腊先哲的自然哲学观的最高成就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而《周易》作者对自在自然宇宙的理解则是元气论。在《周易》作者看来,整个宇宙世界就是阳气和阴气浑然一体的元气(或和合之气),天道则是元气分化出的阳刚上升之气的显现,乾卦“”象就是其具体集中表现。乾卦“”天道象本义是“元亨利贞”。“元”者,大根始也;“亨”者,繁荗嘉通也;“利”者,吉祥义和也;“贞”者,真正主干也。文王《彖》曰:“大哉乾元,万物之始,乃统天。”古人以为轻盈上升之阳气刚健自为从而形成自在自然宇宙,此说是古人仰望天空作出的极为遥远深远的想象,虽有其荒谬之处,但其合理成分已为当代自然科学实验证明是正确的。《周易》天道的要旨,在于揭示上天阳刚之气无极运行的时间历程,说明天时定日月星辰运行轮回和春夏秋冬四季分割交替,而世上万物因吸收阳光空气生生不息。更重要的是《周易》作者善于把自在自然宇宙的天与人事联想到一起。周公《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教人类守天时做人事,抓住时机时运,实干创新,不仅大有作为,而且必定会持续发展,生生不息日日新。
第四,求实实用的“人道”百姓日用观。《周易》的“人道”观散布于六十四卦之中,每一卦都是对未来人事吉凶祸福的预测显示。孔子言:“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我理解“开物成务之道”,就是教人务实求实,以人和为基,开启智力开发资源开拓事业领域,以成实事伟业。孔子对当时学者研读《周易》有个评价:“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百姓日用”4个字,可以说是对《周易》的整体实质思想内容和价值的恰如其当的概括,就是教人务实求实以达百姓日用的实用目的,这才是《周易》的真实目的和宗旨。
第五,阴阳交合变化莫测的“神道”辩证法。虽然《周易》还未明确提出“阴”“阳”和“辩证法”概念,但是阴阳交合合一的“神道”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神道”一词,出自《周易·观卦》。《观卦·彖辞》:?“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神道”的“神”,很神秘神奇神妙。孔子言:“阴阳不测之谓神。”又说:“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还说:“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用老子《道德经》上的说法,就是指“玄而又玄,众妙之门。”妙不可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神道”的“神”,就是指内在于天、地、人“三才”之中的“自然神”,因其是“三才”之神魂,故值得单列探究之。说穿了,“神道”的“神”不在“神”字上,而在“道”字上,因为“道”不能只有阳而无阴,也不能只有阴而无阳,单独孤立存在的阳或阴,都不能生“道”。只有阴阳和合交合一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才能生“道”。只要认真细心观看思考八卦图象(图一),就会知晓明白“道”之道理。
图一 八卦图
“道”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是个多义词。在感知形式经验上指“道路”,在理性无形思辩上指“道理”,在形神兼有的事物运行和做人做事上指“道德”。各类各种“道”的发生,只不过是阴阳主次多少不同和合交合一体方式不同罢了。“天道”者,阴阳和合交合,阳为主为多,阴为次为少,占天时。“地道”者,阴阳和合交合,阴为主为多,阳为次为少,取地利。“人道”者,在人和,阴阳和合交合,阴阳和合一体也。故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究其实质,说到底,《周易》就是在探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因自身内在有阴阳正反二气两种矛盾力量和合交合一体(阴阳交合主次多少不同交合方式不同)发生的变化莫测的神秘神奇神妙状态现象之道,即事物“生生不息”的变易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周易》”阴阳和合交合变化莫测的“神道”矛盾辩证法。
第六,务实求真勤学爱思的认识论。《周易》对“天、地、人、(神)”合一的世界的认识理解,是从直接观察思考世界上真实存在的“天、地、人”三个最大的真实事物及其关系开始的。如《周易.系辞下传》孔子指出:“古者包牺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从而由直观感性认识达到抽象理性认识,立天道、地道、人道和神道,初步揭开了“天、地、人、(神)合一”的世界存在和运行变易生生不息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所以说,《周易》为人类更深入全面认识世界,提供了务实求真勤学爱思的认识理论和方法。
第七,神秘的占卜算卦的象数预测未来学和决策学,以天时地利人和为基,预测未来事变,决策当下行动。比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前580年生)的数象哲学要久远得多。
由以上可知,《周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独立的有完整逻辑结构的成型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思维框架和思想方法基因的奠基之作。
三、《周易》,中国诸子百家之始祖
在中国近3000年学术史上文化人学习、研究、阐发《周易》出现过七次高潮,产生了超过百家的诸子学说学派,可以证明《周易》是中国诸子百家之始祖。
第一个高潮出现在先秦时期。东汉郑玄解《周易》:“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所以,《周易》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先秦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天崩地裂,世事大乱,但乱世出英才,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都从《周易》里吸取营养,为己所用,形成诸子百家学说,产生了以老(老子)、孔(孔丘)、墨(墨翟)、韩(韩非)为代表的“道、儒、墨、法”4大家哲学学派,终以韩非子法家立皇帝之霸道以武力一统天下。这4大学派都源于《周易》,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此时完成奠定自己基因的根基的。因此,这里有必要对“道、儒、墨、法”4大学派、特别是对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两大主流学派的道家和儒家应加以简要说明分析。
道家和儒家取向完全不同,看似完全对立,其实,二者都是《周易》的继承者,并且从阴阳正相反对互补的两个不同方面角度阐发了《周易》的哲学思想。
道家始祖老子以黄帝为尊,著《道德经》5000言,取向《周易》坤卦“”地道的厚德载物的阴柔温顺厚重的精神为基础,从出世的角度进一步解释阐发《周易》的“天、地、人、(神)合一”的思想,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否定的自然辩证法的自然哲学体系。
老子的《道德经》的“道”,许多学者以为指世界本体,非也。因为《道德经》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道德经》,以下同出处于此书者不再注明。)就是说,可道之“道”,是人们看得见可言说的“道路”,非常道;而看不见不可言说只可意会理解的“道理”,则是自然存在物自然而然运行的常规常态和本然状态,才是自然物的“常道”。老子接着说:“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可名之名”,是人给自然存在物起的名,或命名、界定的名,可名,非常名;而自然存在物本无名,其实这才是自然物的“常名”。“德”,许多学者以为指人的道德,此说也对,也不对。因为我们平常讲的道德,就是指人的道德。因此,可以说,此说是对的。可是,当你思考《道德经》里老子把“道”和“德”分开又合一时,就会发现“道”与“德”是两个既有区别又同一的概念。当“道”和“德”直接同一时,可以称谓为“天德”“地德”。当“道”和“德”不是直接同一时,“德”其实与“得”同一,人得道后在形神兼有做人做事上才可称谓“道德”。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归根到底,“自然”,才是老子理解的宇宙世界的本体。这正是无极运行天地之道,无限求索人类之德,天、地、人、(神)合一是为“道德”境界。
老子哲学讲的“无”,不知难倒了多少哲学大家。例如,任继愈前辈在世时就陷入“无”字之中倒来倒去,“文革”前说老子哲学是唯物论,“文革”后又说老子哲学是唯心论,始终未能从“无”字里走出来。其实,老子哲学讲的“无”,原指自然存在物运行的常规常态和本然状态,因为无名可名,故名为“无”。这可能与老子那时直接观察自然宇宙存在形成的直觉有关,因为当老子直接观察自然宇宙存在时,直接看到的是空空无也,无影无形看不见模不着,故无名可名,只能命名为“无”。可是,人和万物生长一样,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空气。所以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还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讲“无为”与“无不为”的辩证法。“无为”指道的常态常规或本然状态,“无不为”是指人掌握了道,按道办事,没有做不成的事;或指在上者“无为”,放开让在下者作为,结果必是在下者“无不为”。
总之,老子哲学以“自然”为本体,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否定的自然辩证法的自然哲学体系。
不过,老子哲学也存有不少缺点和糟粕,例如,故弄玄虚,言“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给君王谏议:“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等等。
当然,老子哲学的历史地位应充分肯定。可以说,《周易》之后确实是“老子天下第一”,老子学说深深地影响了儒家、墨家、名家、管家、兵家、法家等好多学派,而2000年前的法家韩非子助秦始皇立皇帝之霸道,建君主集权独裁世袭、郡县官僚法治、暴力专政的政治制度体制,以武力一统天下,把老子道学推向极端,所以,史圣司马迁《史记》里把老、韩并列一起,合为《老韩列传》。
儒家始祖孔子以周公为尊,自我表白“吾从周”。他曾向老子请教学道,称老子为龙,自比为凤。他取向《周易》乾卦“”天道的自强不息的阳气上升刚健自为的精神为基础,从入世的角度对《周易》的“天、地、人、(神)合一”的思想作了进一步阐释,创立了中国第一个以“仁”为核心的“人学”伦理道德哲学体系。
孔子不仅为《周易》作系辞文言易传,阐释《周易》的哲学思想;而且开创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他与学生的对话被学生编为《论语》,具体论述人在尘世中应具有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孔子的学说实为“仁学”,即“仁,爱人。”(孔子.《论语》,以下同出处于此书者不再注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论“人格”言:“不怨天,不忧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仁之方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敏于事而纳于言”“听其言而观其行”“言必信,行必果”“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学”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多闻,择其善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过犹不及”“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主张“德政”:“为政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思而后行”“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很注重“正名”,言“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以“修身、齐家、治国、安邦、平天下”为纲领的中国第一个“人学”伦理道德哲学体系。
不过,孔子哲学也存有不少缺点和糟粕。例如,孔子非常赞赏和崇拜周公的等级制礼制,言“克己复礼为仁”。孔子看不起劳动人民和妇女,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却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他告诫君王:“君子谋道不谋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和老子一样,为君王谏议施行愚民政策,以治民理政。
当然,孔子哲学的历史地位应充分肯定。可以说,近2000多年来孔子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代表者,孔子哲学里的“孝、悌、仁、义、礼、智、信、勇、和”等私人伦理道德,今天仍有重大现实意义和价值。他的公共政治伦理道德学说后来发展为“外儒内法”和“三纲三从”的政治哲学理论,则为后来2000多年的君主集权独裁世袭封建官僚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故历朝历代君王都把孔夫子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到处建孔庙文庙,立像树碑,尊封孔夫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等,顶礼膜拜,影响深远。可是,当我们今天认真反思孔子的政治哲学时,发现孔子的政治哲学“吃人”,扼杀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的本性,到了今天已变为十分反动的政治学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走向现代政治民主化的最大包袱、负担和阻力,“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中国学者提出“打倒孔家店”、倡导“民主与科学”,其根据和理由即出于此。
我们再往下看:
第二个高潮出现在两汉时期,汉初黄老学派当道,汉武帝后儒家独占螯头。
第三个高潮出现在魏晋南北朝和陏唐时期,儒、释、道三足鼎立。
第四个高潮出现在两宋时期,王安石“新学”求变革,司马光守旧反革新;以周(周敦颐)、张(张载)、程(程颐 程颢)、朱(朱熹)为代表,形成理学“廉、关、洛、闽”4大学派,而张载关学则以理源于气独树一帜;以陆(陆九渊)、王(王阳明)为代表,形成心学学派,别有新意。
第五个高潮出现在明末清初时期,以黄(黄宗羲)、顾(顾炎武)、方(方以智)、王(王夫之)为代表,形成新实学思潮。
第六个高潮出现在清末民初时期,以梁(梁启超)、谭(谭嗣同)章(章太炎)、孙(孙中山)为代表,形成民主与独裁思潮并存局面。
尔今世界进入全球化互联网时代,我们中国也进入改革开放互联网新时期,又出现了学术界文化人学习、研究、阐发《周易》的第七个高潮,方兴未艾,它必将造成以《周易》为主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继承、大改革和大发展局面,必然是以《周易》为主根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而《周易》作为中国学术史上第一部哲学经典这座里程碑式的灯塔,将牢固地高高地耸立在世界东方中国的黄土地上,向全世界永远不断放射出智慧光芒,普照全球各地,为全人类带来吉祥幸福。
纵观中国上下5000年文化文明史,延绵不断的中国传统文化发韧于5000年前的《易经》,正式成形于3000年前的《周易》,从《周易》里又分流出诸子百家学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周易》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子百家之始祖。
四、《周易》在当代中国的正负价值
如何评价《周易》在当代的作用地位呢?我认为,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一句话:《周易》在当代既有正面价值,也有负面价值,正面价值是可用的。其正面价值,就在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根,确立了中华民族看人、做事、想问题都要用“天、地、人、(神)合一”的“三位一体”的凡事皆有阴阳正反矛盾二重性的“元道”思维方式,奠定了中华民族务实求真勤学爱思、实干创新自强不息、厚实包容厚德载物、求实实用百姓日用的实学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魂魄,为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日日新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和动力源泉。
当然,站在现实历史发展立场上,认真审视和反思《周易》,我发现《周易》旧实学确实还存在很多缼点和糟粕,例如,男尊女卑、君贵民贱的不平等思想和周公等级制礼制、凶吉祸福的命定论和循环论思想、“神道”的神秘性和迷信虚妄神秘的占卜算卦筮术,缺欠具体深入细致入微的逻辑分析方法和科学实验证明法,等等,不仅为中国自周分封制社会和自秦始皇开始的两千多年的皇帝官僚专制主义社会里,立帝王天子皇帝之王道霸道,建构君主集权独裁世袭制、郡县官僚行政制、法治暴力专制的政治制度体制和培养奴才统治整治平民百姓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是造成近代中国衰落和落后于西方的旧思想和方法论根源;更是阻碍当今中国改革政治体制、实现政治民主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新走向现代世界的落后的传统精神和旧习惯力量,因此,必须克服《周易》旧实学存在的这些缼点和糟粕。
研究反思《周易》,我得出的总结论,就是我们对《周易》应当一分为二,继承发扬《周易》奠定的我们中华民族的实学精神精华,又必须克服《周易》旧实学存在的缼点和糟粕,既不应该全盘肯定复古,也不应该全部否定打倒抛弃;更应当与时俱进,创造适合当代中国现实实践发展需要的新实学,发展《周易》旧实学的精华,这就是当代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神圣的伟大的光荣的繁重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周 丹】
B21
A
1673-7725(2015)09-0075-08
2014-10-31
周树智(1942-),男,陕西西安人,教授,主要从事哲学与政治学研究。
①本文是作者2001年6月6日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和美国学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文稿,这次正式公开发表,作者作了一些重要修改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