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课堂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一堂优秀大学英语综合课为例
2015-03-20丁金淑
丁金淑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外语课堂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一堂优秀大学英语综合课为例
丁金淑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摘要:文章主要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一堂具有代表性的大学英语综合课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重点探讨了教师话语、教师的身体行为、PPT教学课件和课堂布局中的多种模态及其特点与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应善于运用这些多模态的交际资源,以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外语课堂;课堂话语
引言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各种符号资源如图像、音乐、视频等成为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手段,多模态化成为现代课堂教学话语的重要特征。然而,以往课堂话语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师生话语,很少涉及非语言交际手段,因此教学话语的多模态性已经成为一个重点研究领域[1]。
国外对课堂教学中的多模态话语研究以Kress 和 Jewitt 等人对理科和英语课堂的多模态分析为代表[2-3],他们分析了师生距离、身体行为、教室环境布局等非语言模态对教学话语整体意义的作用,深化了人们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认识。然而,国内的此类研究尚不多见,胥国红[[4]、李冬艳[5]等人对大学英语课堂所涉的部分模态进行了具体的案例分析,但他们的研究却不尽全面。
本研究旨在此领域做有益的尝试,通过对一位优秀英语教师的授课录像作多模态话语分析,从微观的角度探讨现代外语课堂中多种符号模态的使用特点和作用,以期促进人们对它们充当课堂交际资源的了解,并将其积极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一、研究设计
(一)语料的选取
出于代表性和示范性的考虑,语料选自一位优秀教师参加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总决赛的授课视频及其多媒体课件[6]。该教师荣获了综合组二等奖。该比赛的总决赛是较高层次的教学比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最高水平。
(二)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探讨的具体问题是:在外语课堂中,有哪些模态参与了话语意义的建构,它们各有怎样的特点,对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目的有何作用?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ELAN4.7.3软件对语料中所要研究的符号模态做多层级定量标注,然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定性描述,并运用相关多模态话语理论进行分析。
二、分析与讨论
张德禄提出,多模态话语媒体系统可分为纯语言、伴语言、身体动作、由工具及环境构成的非身体媒体四大类,前两类是语言媒体,后两类则属非语言媒体[7]。文章主要从教师话语、教师的身体行为、工具性媒体PPT和课堂布局这四个方面,逐一探讨和分析其所承载的模态及其特点与作用。
(一)教师话语
在大学英语综合课中,教师话语占到整个话语量的60%~80%。据统计,本语料中教师的话语占75%左右,由此可见,教师话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不但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工具,而且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对象。这要求教师须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语言要准确、流利。教师在发音上的特点(即音韵模态)如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都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影响。
1.语调
经分析,教师在陈述知识、下达指令、做总结时降调使用频繁,给人以权威并富有自信的感觉;对学生表扬时除用降调外还常伴有重音,如“You are the best students I′ve ever met”,“best”一词加以重音强调,充分体现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给学生以情感支持。而升调往往用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或请他们回答问题时,如“Both of them have big nose,right?” “Can you show me how to read this?”,句式上以一般疑问句居多。
2.语速
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和进行不同教学活动时,教师的语速是不同的。在上课开始和结束阶段,讲述或总结学生已知或较易理解的知识点时,语速较快。而在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讲解重要内容或难以理解的新知识点时,语速较慢,以便于学生积极思考,消化、吸收和巩固所传授的关键知识。如在导入课文阶段,教师说:“This derives from his very famous equation:E equals M C squared.With such great achievement,many people begin to wonder:‘Was he a space alien?’”划线部分语速较慢,因为学生可能不了解物理公式的英文表达,而句末问题的抛出,引出本课的主题,促使学生认真思考。
3.停顿
停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次数较多,据统计,有36次,时间长短不一。停顿可用于断句,突出重点信息,促使学生积极动脑,了解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等。如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引用乔布斯的一句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在以较慢的语速说出stay hungry之后做了短暂的停顿,等待学生的反应,然后师生一起说出stay foolish。教师通过停顿了解了学生对此信息的掌握情况,师生互动也得到加强。
我们对教师在教学的各个阶段使用停顿的次数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在开始、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导入、课文讲解、总结、布置作业及结束等7个阶段出现的停顿次数依次为3、0、7、14、8、4和0。从中可以看出,停顿集中运用在课文的导入、讲解和总结三个重要阶段,由此实现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氛围。
4.重音
重音主要用于强调重要信息,吸引注意力,表达情感或看法。教师在赞扬学生,总结评价,讲解重要内容及知识点时使用重音较多。如在讨论爱因斯坦妻子和母亲的紧张关系时,教师评论道:“So what a poor super thinker!You know,he also has to tackle the so-called婆媳关系in China,the most difficult relation.I believe you′ll understand it one day.”划线部分表达看法或作出评论,都用重音加以强调,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
由此可见,教师话语模态内部,各种音韵模态和口语模态相互配合,共同表达意义。其中,音韵模态对口语模态起到优化、补充和强化作用。
(二)教师的身体行为
除话语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由身体行为表现的各种模态,如面部表情、头部动作、手势、站立姿态、师生距离以及着装等皆是传情达意的方式。
1.手势
Norris将手势区分为4种类型:拟物、暗喻、指示和节奏[8]。经统计,本语料中,拟物、暗喻、指示和节奏类手势的使用次数分别为9、15、63和17,所占百分比为9%、14%、61%、16%。
经观察,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下达指令、讲解单词时用到拟物手势,起到示范、降低理解难度、便于记忆的作用。暗喻手势主要用在讲解课文内容或评价学生的回答时,有利于标注关键特征,引起学生注意。指示手势使用最多,其中指向幕布37次,指向学生20次,指向别处4次。指示手势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注意,使指令更为明确的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指向幕布的手势实际上还包括了手持遥控器控制PPT播放这一动作,这一行为实际上还实现了对整个课堂教学进度和节奏的控制。教师在讲解长句、难句时,以及引导学生做较难的翻译练习时,使用节奏手势较多,以帮助学生断句或逐步翻译句子各组成部分,有助于降低任务的难度,并给学生以情感的支持。
2.师生距离
人际距离分为公共距离、正式距离、非正式距离、个人距离和亲密距离五种[9],通常可映射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在课堂这一具体场景中,以正式距离、非正式距离和个人距离较为常见。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始终站在台下,在非正式距离和个人距离之间不断变动,既能了解与掌控整个班级的状况,又能表达对某发言学生的关注,提供情感支持,有利于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
3.站立姿势
对于站立姿势,可从三个角度分析:开放度、直立度和朝向。在开始上课的前两分半钟,教师双手紧握置于身前,属封闭式的站姿,一定程度上表明其拘谨、紧张的心理状态,而后,随着教学的顺利展开,这种姿势较为少见,而用了许多开放式手势,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而且教师较多采取前倾的身体姿势,特别是与单个学生交流时,给予学生关注和鼓励,有助于他们克服发言过程中的紧张胆怯的心理。此外,教师绝大部分时间身体都是朝向学生的,即使在引导学生看PPT上的内容时,也是侧站着朝向学生,表明学生始终是教师关注的焦点。
4.头部动作
头部动作不仅包括点头、摇头,还包括皱眉、眨眼、微笑等面部五官动作及耸肩等,是教师给学生快捷且有意义的反馈方式,可以表达赞许、反对、惊讶、无奈等不同的情绪和心理状态[4]9。该教师大部分时间都面带微笑,有助于营造轻松愉悦、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根据Krashen 的情感过滤假设,这可以降低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焦虑,有利于其语言习得。除微笑外,教师头部的摆动也较为频繁,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或提出问题后,目光随着头部的摆动扫视全场,观察学生的反应,让其积极参与思考。在单个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也会频频点头,以示赞许和鼓励。
5.注视
根据视觉语法,目光接触可以表达人际互动意义。师生间的目光接触体现彼此的关注,要么提供信息,要么要求反馈信息。本语料中,教师除了看向屏幕、注视发言中的学生外,大部分时间都关注全体学生,师生间一直保持密切的互动。
6.着装
教师上身穿印有船锚图案的背心,外面搭配黑色毛衣,下身着深蓝色牛仔裙,梳着高高的马尾辫,齐眉刘海。她的着装风格时尚、干练、朝气蓬勃,又不失庄重,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三)工具性媒体PPT
在现代外语课堂中,PPT使用很普遍,它集文、图、声、像于一体,便于教师确定课堂教学的语篇框架,对话语意义建构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下文主要分析语料中PPT课件所承载的几种主要模态的使用特点。
1.文字
文字简洁,经济,可以表达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掌握语言至关重要。几乎每一张幻灯片都离不开文字,文字是PPT的一个主模态。教师会把教学目标与任务、文章的结构、重要的知识点、教学活动的安排和要求等以文字的形式显示在PPT上,有利于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明确教师所讲的重要内容和指令要求。在语言形式上,大都采用点句、祈使句、名词性短语,完整句子较少。整句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形:请学生思考的问题,从文中摘出的含重要词语或语法的句子及翻译练习。
2.图片
大量图片的使用是此教学课件的显著特点之一。图片类型多样,有的与课文主题相关,有的与校园生活相关,有的是时事性图片。这些图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课堂内容,将语言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学以致用。如教师选用了有关美国债务危机、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刚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及电影《阿凡达》的图片,将知识性、趣味性与时代感有机结合,有效调动了学生语言实践的积极性,保持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3.动画
PPT动画模态指幻灯片上各组成元素出现的先后顺序、方式与速度等。它可以起到组织语篇的作用,有助于教师合理地安排讲授内容的顺序。如在讲解虚拟语气时,先出现一个运用虚拟语气的句子,然后解释虚拟语气的用法,继而问号、有关悼念乔布斯的图片和供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依次出现,从而,一个实例归纳到理论再结合时事运用到实践的逻辑组织顺序借由动画得以成功呈现。
4.排版及颜色
排版模态包括字体设置、版面安排等。该模态可以从认知角度帮助学生把握语篇结构,分清主次。它往往和颜色一起使用,通过区别强调重要信息,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以增强记忆。例如在讲解文章结构时,“Structure Analysis”以醒目的红色大字于顶端出现,课文标题“Was Einstein a space alien”以相对小的黑色字体位于中间的圆圈内,圆圈外是4个同等大小的方框,表明文章分为4个部分,其内以更小的字体显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及起止段落,外面的箭头表明各部分的先后顺序,中间的两幅插图与相邻部分内容相关。这样的模态安排,层次感和条理性很强,课文结构一目了然。
5.视频
视频的使用在外语课堂中较为常见,它可以建设语言学习的真实环境,使学生接触地道的英语。此PPT选用印度电影ThreeIdiots中的一个片段,约一分半钟,在幽默的语境中,让学生了解“not give a fig for authority”这一可贵的精神品质的价值,启发学生要敢于怀疑、挑战权威,不人云亦云。
(四)课堂布局
课堂教学中有一些模态一直参与意义的构建,但大部分时间作为背景化的语境因素存在,这里主要分析课堂布局模态。
这次的课堂教学活动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进行,前方是一幅巨型海报,上面写着这次大赛的名称及主办单位,表明这不是常规的课堂教学,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势必给师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教室里配有电脑、投影仪、幕布、白板等,课桌的摆放与常规课堂类似,教师可以在讲台与课桌之间,及课桌两边的走道自由走动,与学生平等对话。
三、结语
大学英语课堂中,多模态话语的运用对整体话语意义的构建和表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更加准确地传达教师的话语意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了解这些模态作为课堂交际资源所体现的意义,增强自觉运用的意识,以优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德禄,李玉香.多模态课堂话语的模态配合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39-43.
[2]Kress G,Jewitt C,Ogborn J.Multimodal Teaching and Learning:The Rhetorics of the Science Classroom[M].London:Continuum,2001.
[3]Kress G,Jewitt C,Bourne J.English in Urban Classrooms:A Multimodal Perspectiv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5.
[4]胥国红.教师课堂上的“言”与“行”:对一堂大学英语精读课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7-11.
[5]李冬艳,胥国红.优秀大学英语教师课堂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语文学刊,2011(10):98-100.
[6]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总决赛获奖教师教学风采:附专家点评、比赛视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7]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8]Norris S.Analyzing Multimodal Interaction: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M].London:Routledge,2004.
[9]Kress G,van Leeuwen 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责任编辑:赵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0887(2015)06-0119-04
作者简介:丁金淑(1980—),女,讲师。
收稿日期:2015-03-27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5.06.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