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在现代文明体系中的辩证关系探析

2015-03-20韩美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武陵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辩证关系

韩美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生态文明在现代文明体系中的辩证关系探析

韩美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现代文明体系如何划分以及划分为几种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实践的发展来决定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从“两个文明”到“三个文明”,再到“四个文明”甚至“五个文明”,都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逻辑在人们文明观念上的自然反映。在生态文明与其它文明之间的逻辑关系上,生态文明与其它文明在外延上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和交叉,其中生态文明是前提和基础。现代文明体系内的各种文明应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辩证关系

按照传统看法,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与此相对应,文明主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种形态。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在跨入新世纪之后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用现代文明的“三分法”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取代了原来的“二分法”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近年来,我国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等概念,现代文明体系的构成更为复杂和多元。那么人类文明究竟应如何划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什么关系?本文拟对此作一粗浅的论析。

一、文明划分的理论根据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文明及其形态的认识和理解也不断深化。那么,一个社会的文明究竟应如何划分?是“两个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还是“四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甚至更多文明形态呢?这实质上涉及到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即:是用一分为二还是一分为三、一分为四的观点去分析和观察问题。事实上,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四或一分为多,都是分析事物和观察问题的一种辩证方法,是从不同维度对同一事物所作的辩证思考。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矛盾运动构成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这样的观点看,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又是统一的,它们重新整合成一个新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自身就是“三”;同时,我们也可以将事物的内在构成要素划分为三个方面,如将社会结构区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将人格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等,从这样的视角看,事物又是“一分为三”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这些构成要素可能很多甚至无限多样,从这样的大系统看,事物又是一分为多的。

就人类文明而言,它如何划分以及划分为几种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实践的发展来决定的,而不是出于任何个人的主观好恶。列宁在谈到辩证逻辑的四个要点时,曾指出:我们“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要从事物的发展、‘自己运动’(像黑格尔有时所说的)、变化中来考察事物。”“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1]这就是说,在认识事物时,应把事物与实践需要相契合,并将其纳入到辩证逻辑中去。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从“两个文明”到“三个文明”,再到现今适时提出的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四个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逻辑在人们文明观念上的自然反映。

事实上,自从文明社会产生以来,文明的各种形态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就始终同时存在着,它们分别代表人类文明的不同方面和类型,反映人类的不同发展方式和生活样式,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在文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类文明所关注的重心却有所不同,而且总的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

当前,由环境、能源危机触发的绿色运动,促使人们反思片面追求物质文明的后果,因而更加关注自然生态问题。自然生态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二、生态文明提出的实践基础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为获得可持续发展,自觉调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作为人类文明生态化的表现形式,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开始提上议事日程。对于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加以理解:从物质层面来看,生态文明致力于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处理物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所谓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就是自然界各种要素间的内在关系。大千世界无限多样的物质、物种本身是按照自然规律自发地进行演化的生态系统,这些物质和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时候,无疑会对这种原生态环境产生干扰乃至破坏作用,但这种作用必须控制在自然界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且必须遵循自然生态的规律。所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人以什么的社会组织形式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和单一的,它与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总是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反映。例如,当人们以自发的分散的社会组织形式面对自然界时,当这些分散的社会组织活动的目的仅仅是谋取自己的一己私利时,以掠夺的方式对待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因此,人与人的关系也就内在包含在生态文明的范畴之内。所谓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生态文明的视域内,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都集中体现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之中[3]。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是尊重生态规律,在顺应自然生态规律的范围内调整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保证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从精神层面看,生态文明主要表现在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由自发进到自觉、由感性进到理性、由个体进到群体。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就存在了。但是,只有在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与自然的矛盾被凸显出来之后,生态文明的意识才可能上升为一种自觉的理性认识。生态文明的精神成果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对于维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思想认识的一种凝结和反映。这种思想认识决定着人们在处理其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的行为选择和目标设定,因此,生态文明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是相互促进和相互渗透的,它们共同构成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我国现代化建设以浓缩的形式再现了西方现代文明发展所走过的道路。在改革之初,为了解决当时最紧迫的物质短缺和人民温饱问题,我们把党和人民的根本任务确定为大力发展生产力,推进在西方已经完成了的工业化和市场化。在这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创造了惊人的世界奇迹。但是,进入新世纪之后,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愈来愈大,生态和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已经威胁到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大”顺时应势,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这样,我国的现代文明建设由“三分法”的阶段又跨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四分法”阶段。

三、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关系辨析

一般认为,物质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的总和。但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既包括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产生活需要而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利用,也包括人类为了保护与恢复生态平衡而对自然界所从事的改造与变革。前者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无疑属于物质文明的范畴,而后者所取得的积极成果除了属于物质文明之外,还属于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在外延上,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和交叉,二者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其一,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相互区别和相互矛盾。人类的一切生产和生活行为都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进行的,都要依赖于自然界,离开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资料,人类什么也不能生产。但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行为又会对自然界产生破坏作用,以致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例如,人类为了满足自己贪婪的物质欲望,不惜滥砍乱挖,肆意消耗地球资源。这种行为给人类带来短时的利益,却是以牺牲和危害生态环境为代价。在这里,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和冲突。实质上,假如没有这种矛盾冲突,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需要就不会产生。生态文明就产生于这种矛盾关系之中,并且是为解决这种矛盾而提出来的。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对于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这种矛盾冲突关系虽然有所觉察,在有些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思想中也不乏对生态问题的真知灼见,但总的来说,这种认识还处在感性经验阶段。这种状况是由物质文明的不发达及其与生态文明的矛盾还未达到尖锐化程度的状况相适应的。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当人类生产力的水平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自然界造成了极大危害的条件下,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矛盾冲突才会充分显现出来,二者之间相互区别和相互矛盾的辩证关系才能被人们充分认识到。

其二,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辩证关系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表现在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着矛盾冲突,而且正是在这种矛盾冲突中存在着割不断的血脉关系。首先,人类就是自然界本身发展的产物,他的肉体和精神都属于自然界。其次,人类的活动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自然界,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仅都来源于自然界,而且人类的活动也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4]。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自然规律包括生态规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高规律,物质文明建设必须首先服从这一规律。

人类在从事物质文明建设时,除了要服从自然规律包括生态规律之外,还要服从社会规律包括物质生产自身的规律。这些不同规律之间不是隔绝和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以物质生产本身的规律为例,人类在进行生产时,既要遵循生产过程中时间的、空间的、技术的以及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规律,也不能违背生物生长发育的规律以及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规律,这些规律是交织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类不能也不必把它们分开。但从总体上说,自然规律包括生态规律是覆盖面最广、程度最高的规律,社会生产的规律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都要服从于这一总的和最高的规律,并在这一规律的规约下实现自身的发展。

但这不等于说,人类在自然生态面前注定要采取消极无为的态度。实际上,如果我们从一个全局和长远的观点来看,从上述所论及的总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来看,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又是相互促进的。因为人类只有首先尊重和服从大自然所存在的内在生态规律,才能最有效地和可持续地获得来自大自然的物质财富,自然界才能敞开自己,把它最美好的东西赐予人类。

四、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辨析

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同样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当代生态主义日益高涨的呼声中,二者的辩证互动关系更加凸显。

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大领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过去,我们在理解精神文明的内涵时,往往对其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大构成要素作了狭隘的理解。把人类道德界定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范围内,自然生态成为被道德遗忘的角落。实际上,文明生态观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内在构成要素,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树立生态观念,按自然生态规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等,这些现代生态伦理观念已日益渗入到精神文明之中,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二者互渗互依,但又各有其相对独立的内涵。

首先,生态文明是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条件下与不良生态观念矛盾冲突的产物。人类很早就认识到了保护环境资源的重要作用。据《尚书》记载,我国在远古的尧舜时代就设立有掌管山林水泽的官吏,制定有按季节时令进行渔猎砍伐的条律,许多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也都论述过生态问题,如《孟子·梁惠王上》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不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直接告诫人们,只有尊重和服从自然规律,才能战胜自然,并最终让自然服务于人类。但是,在小农业经济社会里,由于生态环境问题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人们所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可再生能源,所以,生态文明还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明形态被人们提出来。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危机的问题日显严峻,而人们的生态观念却还停留在农业社会的传统范式之内。要消除人类因生态危机所引发的生存危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愿望,就必须首先对人们积习已久的陈旧的生态观念进行变革。于是,生态文明观念在与传统观念的矛盾斗争中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文明形态。由此可见,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是在矛盾斗争中达成统一的,它们之间既有矛盾,又有统一,而且这种统一是建立在矛盾基础之上的。

其次,精神文明对生态文明具有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和智力支撑作用。价值是一种功效和效应范畴,它主要反映客体对于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实际作用和效能。精神文明在思想道德方面所体现的精神成果,可以为整个社会树立良好的理想、信念,给人们预示未来、标示方向,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社会生态文明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精神文明在科学文化方面体现的精神成果,是人类智慧之树的硕果,是社会科学文化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有机统一——社会科学文化以人化、人本、人性、人道为中心,主要解决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心理平衡问题,为生态文明灌注灵魂;自然科学技术以探究自然为目标,以技术理性为中心,在解决人们生理平衡问题的同时,更关注生态的平衡与稳定,为生态文明提供智力支持。

生态文明是精神文明重要载体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它们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人类的各种精神成果不可能从天而降,绚丽多彩的生态世界孕育着丰富的精神成果。在人与自然界的交往和相互作用中,人类创造了叹为观止的精神文明。首先,科学技术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在生态文明的母体中孕育的。人类从早期的以石取火开始,到现代的高新科学技术,无不取材于自然界,无不得益于合乎自然界自身的规律性。如果脱离生态文明,一切科学技术都会失去重要的载体和可靠的根基。其次,思想道德作为精神文明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直接来源于生态文明。如果没有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伦理道德都将不存在。试想,在一个动物灭绝、植物枯萎、大气污染、能源匮乏、人们尔虞我诈的环境里,人类还有美好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可言?在人们整天为生存而挣扎、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谁还能指望良好的道德风尚或精神文明?只有生态系统合乎规律,自然、社会、人和谐发展,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才可能建成高度的精神文明。相反,如果精神文明建设背离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沿着与生态文明相反方向行动,精神文明也不可能。所以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保持动态平衡,才能推动社会的整体文明。

五、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关系辨析

所谓政治文明,简而言之是人类在从事政治活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和政治制度等内容。在学界,人们对政治文明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有人认为,政治文明仅描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关系,只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认识将政治文明的内涵狭隘化了,事实上,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人们对以片面追求利益为中心的物质生产活动表现出极大的担忧,纷纷要求社会全员共同关注人类共有的家园。在这种形势下,政府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责任,通过各种政治调控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从这一点来看,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政治权威与生态关系也应纳入政治文明的范畴之中,政治文明被理所当然地赋予了鲜明的生态意义。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代际公平与正义,理应成为建设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在政治建设中的生态责任,而且体现了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互动关系。

首先,生态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并不断推动政治文明发展。没有生态安全,人类会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困境中,而人类的生存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引发政治动荡甚至国际政治冲突,人们将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也不可能出现所谓的政治文明。而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发展的生态文明,将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法规、政治思想制度和生活方式中,进一步扩展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促进真正的政治文明。另外,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公正地对待众生万物和尊重自然生命的权利,强调生态优先的价值取向,这在一定意义上暗含了政治文明的历史方向和未来走向。

其次,政治文明能动地反作用于生态文明,保障生态文明的顺利实现。政治文明可以通过科学的政治意识、合理的政治制度和正确的政治行为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社会管理方式,改进公民伦理观念和行为方式,提升全社会成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学思维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出安定团结的国内政治环境与和平共处的国际政治环境,从而推进人类的生态文明。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组织的责任,在本质的意义上,它还是全体社会民众的责任,是现代民主的重要内容,所以民主政治建设也将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总的来看,在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上,其在外延上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和交叉,其中生态文明是“三个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它们共同构成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不可分割的文明整体。因此,在人类文明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与“三个文明”建设是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在我国无论是解决当前社会运行中的何种矛盾和问题,都必须从人—自然—社会和谐的视域出发,努力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共进。同时,在当今生态文明逐步凸显为文明体系中的重要内涵时,必须破除唯生态文明建设至上或忽视生态文明建设等错误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统一到人类社会的整个文明体系建设之中,使之与其它文明相互促进与协调推进。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9.

[2]李龙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与生态文明思想——从合统一性角度分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4):11-15.

[3]高德明.国内外生态文明研究概况[J].红旗文稿,2009(18):26-28.

[4]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冲突与协调[J].前沿,2009(9):117-119.

(责任编辑:张群喜)

The Dialectical Intera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Modern Civilization System

HAN Meiqun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Hubei 430073,China)

Abstracts:Classificat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 system is determined by social practice. The construction of“two pieces of civilization”“three pieces of civilization”“four pieces of civilization”and even“five pieces of civilization”are all natural reflection of the people’s civilization view in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essenc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material civilizatio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re different but interactiv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precondition and foundation. Different civilization in modern civilization system should promote each other and develop harmoniously.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aterial civilizatio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dialectical relation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014(2015)05-0032-05

收稿日期:2015-06-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传统视域下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研究”(15BKS116);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项目暨湖北省教育厅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研究”(2015008)。

作者简介:韩美群,女,湖北荆门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辩证关系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论析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中一些辩证关系的处理
语言学习与不同语境的辩证关系
劳动价值与制度价值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特性
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的力作——《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评介
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路径分析
建设社会王义政治文明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