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2017-02-14李辉韦莉莉
李辉++韦莉莉
【摘要】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化的产生、发展又是化人的过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指的是平衡发展、同步发展、共生发展,与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形成了相互联系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两个文明”是以文化人的两大文化形态,二者的协调发展根本就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以文化人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价值目标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24.010
《周易》对“以文化人”的解释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要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可见,以文化人是中国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又是重要且现实的命题。“以文化人”不但有助于完善个体自我,而且能够充分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全面复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以文化方式涵养人,以文化载体培育人,并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提供指引性的价值目标是重要且紧迫的议题。
“两个文明”是以文化人的两大形态
在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看来,“无论考察的是简单原始、亦或是极为复杂发达的文化,我们面对的一个部分由物质、部分由人群、部分由精神构成的庞大装置。”①他认为,文化包活物质的和精神的不同部分,每一种文化都在满足着人们的需求,实现某种功能价值。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和精神三种存在的统一体。以文化人和以人化文是基于人的劳动实践的辩证统一过程。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人化的自然,蕴藉主观意识的自然造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反过来又塑造人本身,这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以文化人内在包含了“两个文明”与“人本身”的辩证统一。
物质文明是以文化人的物质形态。物质文明是人类物质生活的文明状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的物质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让自然在为我所用的过程中创造的。这个过程创造人类衣食住行的来源,让人类在确保自己生存的前提下,去积累更多的财富以应对各种可能,保证种族的延续。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社会生活的进步客观要求提升全体公民的素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断延展,社会整体的面貌变化深刻。人是生产力中的主体性因素,现代化社会对人的素质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有高超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知识,还要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正是人类物质文明持续生成的内生性需求。
精神文明是以文化人的精神形态。精神文明是人类智慧和道德的文明状态,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精神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前提和保障。只有社会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均指向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能力的高度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内涵目标上相通共存,在发展过程中互为动力,在发展结果上相互渗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精神文明不断提升的动力性需求。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根本是以人为本
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极大提升,社会物质财富规模增长。20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哲学流派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经济增长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更是把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评价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标准,认为物质财富的积累是社会发展的全部。从政府到民间,人们普遍把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积累作为社会文明与否的衡量标准。这种病态的社会形态在本质上与人的本性相背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失衡发展使劳动者处于异化状态,使之成为失去批评精神和精神内在的“单向度的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通过社会实践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从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文明”开始,中国共产党人一向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长期的执政经验告诉我们,“两个文明”的建设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条件,物质文明建设会给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只有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两个文明”紧密相连而各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互为条件、互为目的。正因为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和改革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特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实现“十三五”时期国家与社会的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协调成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内在特征。
“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在时空向度上主要体现为平衡发展、同步发展和共生发展。平衡发展是指在社会进步中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在阶级社会中,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两个文明”之间出现短暂失衡是难以避免的。在社会转型时期,精神文明相对滞后于物质文明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自觉调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发展,进而形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全方位新格局。同步发展是指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共同进步。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平衡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能够共同进步。共生发展是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生共荣。两者在发展目标上共存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共存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格局,在建设成果上共存于人类共同文明。
以人为本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根本。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社会文明,也实现了自我的发展完善。人是社会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社会文明的受益者;既是社会文明建设的目的,又是社会文明建设的动力。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既能够提升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能够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人的需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前两种需要属于物质需要,后两种需要属于精神需要。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物质需要的满足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不可或缺。物质文明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物质需求的满足,精神文明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精神需求的满足。二者协调发展共促“以文化人”的实现。
人民群众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劳动实践中创造“人化”的自然,实现人的本质性力量。因此,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人类文明的缔造者,每位公民都是“两个文明”的建设者。必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人民群众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归宿。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发展成果也应该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共享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指导下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揭示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以文化人的基本路径
文化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形成、传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成过程,是以人化文和以文化人的辩证统一过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与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形成了相互联系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经济新常态和网络新空间视域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维度。
“两个文明”平衡发展是新发展理念框架下以文化人的逻辑前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推动“两个文明”平衡发展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推进的主体和目的都是人民,这就解决了“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因此,两个文明平衡发展的价值理念成为“以人为本”的逻辑前提。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一定意义上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完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讲就是不断培育、完善和优化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将创造“一种全新的人”,人将“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③“两个文明”的平衡发展才能促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现,促进人的本质得以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中国制造举世瞩目。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国家文化软实力、科技研发能力、道德影响力等影响远不如经济总量的突飞猛进。从“两个文明”平衡发展的理论起点出发,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境,是以文化人的逻辑路径。
“两个文明”同步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框架下以文化人的现代化保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要掌握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物质和意识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而同步发展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习近平指出,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从管理理念向治理理念的转变,是推动“两个文明”同步发展的必然举措。“两个文明”的同步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都没有变过。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凸显以文化人的过程是“两个文明”同步发展的价值目标。从传统的社会动员方式进行两个文明的管理思路转变成依循制度法规运行的治理思路,从依赖政府主导的举措拓展为小政府大社会多元并举的大格局,凸显出构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格局的发展思路。
“两个文明”共生发展是经济新常态和网络新空间格框架下以文化人的时空定位。“两个文明”的共生发展符合我国的国家战略需求,关键是落实到政府的决策,渗透到社会生活体系,融入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经济发展需要道德建设的路径和载体,经济发展是精神文明构建的重要物质基础。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指出,“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历史。党和政府颁布了多层次的政策和文件,“两个文明”共生发展是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一方面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促进“两个文明”共生发展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是体现“两个文明”共生发展的重要方略。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和2016年佛山市社科规划项目“佛山城市文脉传承与人文精神涵育研究”的成果,项目批准号分别为:16ZZD048、2016-QN21)
注释
[英]马林诺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2~5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8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3页。
责 编/郑韶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