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助学贷款与贫困生诚信问题探讨

2015-03-20尹义方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13期
关键词:助学贷款贫困大学生解决策略

尹义方(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国家助学贷款与贫困生诚信问题探讨

尹义方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国家助学贷款与贫困大学生之间的诚信危机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先介绍了诚信危机的具体表现,然后对贷款问题中还贷率不足的客观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从学校、社会及家庭三个方面分析了诚信危机出现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策略,为今后我国助学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助学贷款;贫困大学生;诚信危机;原因;解决策略

助学贷款制度的执行及实施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圆了一大批贫困学生的大学梦.但是目前,助学贷款项目在开展过程中由于贷款、还款期间借贷人的诚信问题而引发了诚信危机,既影响助学计划的实施,同时又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为避免诚信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促进助学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助学工程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本文基于诚信危机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1贫困生助学贷款的诚信危机表现

1.1贷款申请阶段

《国家助学贷款操作规程》中指出,“遵纪守法,诚实可信”是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的前提和资格,这里虽然提及诚信问题,却没有一个明确的信用标准.这导致国家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些不具备贷款条件的学生为了得到贷款及补助,托关系开具虚假证明,隐瞒实际家庭条件,利用不真实的家庭贫困证明来获得国家贫困补助.特别是在高校之中,由于学源广泛,对贷款的申请主要依靠电话和档案来证明,更是使诚信因素的不确定性增强.此外,还有学生抱有“不贷白不贷”的观念,使得有些学生在生活条件并不拮据的情况之下也挤进贷款行列.

1.2贷款使用阶段

国家实行助学贷款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它的实施基于学生信用之上.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将贷款真正用于学业之中,但是仍旧存在部分学生欺骗家长、隐瞒学校,不及时上交家庭支付的学费而去办理助学贷款.这些“贫困生”将贷款得来的钱用于学业以外的不正当之处,如购买奢侈品等,其行为完全不符合一个真实贫困生的身份,却占用着贫困申请名额,可以说这在一定层次上侵犯了真正贫困生的个人利益.

1.3贷款偿还阶段

助学工程在开展过程中无需任何抵押,可是这样一个多方受益的项目目前正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为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助学工程还具有极大的作用及价值,另一方面借贷出去助学款在还款阶段出现问题又使工程陷于困境.就读大学,让大范围内的学生聚集起来,而大学毕业后学生又日渐分散开来,受家庭、工作等影响变得流动性很强,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诚信增加了不稳定因素.部分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在还款阶段不按时偿还贷款,甚至恶意拖欠,有还款能力时依然可以回避还款,其信誉受贷款银行质疑,严重阻碍了助学工程的顺利开展.

2还贷问题的客观分析

还贷问题是目前国家助学贷款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问题,还款主动性差、还款率低已经成为了横在助学工程眼前的一大问题.除部分贫困生个人信誉意识差等主观因素导致助学贷款还款不足之外,还有一系列客观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还贷.

2.1还款期较短

根据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大学期间申请的助学贷款须在毕业6年之内偿还完成,有时根据学校和借贷机构间的合同规定,时间也可能被缩短,这和国外8-12年的还款期限相比还款期限较短.加之刚刚迈出大门的学生,其工作经验不足,事业尚未起步,想通过稳定的收入在满足个人及家庭所需的前提之下偿还贷款还存在一定困难,这在无形中给学生还贷增添了压力,也成为导致助学贷款还款不及时的客观因素之一.

2.2就业压力大

教育体制改革之后,我国大学生数量增多,这在就业方面增加了他们之间的竞争和挑战.加之一些学生工作能力不足,使得就业成为学生毕业后的一大问题.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之下,部分学生找不到工作,部分学生签到工作由于是新手其待遇水平也不足,特别是贫困生又面临着还贷的压力,这样很多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及时偿还助学贷款,造成了还款难的局面.

2.3贷款利率单一

学生毕业以后,由于专业及个人素质间的差异性,导致有些学生在毕业之后就能获得较为稳定的工作,有些则较为困难.另外,工作性质的差异性也使得一些学生工作稳定,一些则流动性较大.依据贷款定价,如贷款风险程度高则其利率也普遍偏高,风险及利率呈正比,才能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可是,我国发放的助学贷款还款利率偏低,而且没有根据今后贷款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考虑,只将利率统一定为一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风险.

3助学贷款出现诚信危机的原因分析

3.1高校教育管理的不足

3.1.1诚信教育滞后

在高校,诚信教育是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主要一环,特别是在思想政治课中,诚信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的重点内容.但是实际上,高校对诚信普遍存在形势教育的现象,实际授课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对大学生诚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导致部分学生的诚信行为不足.此外,教学评估主要基于考试,缺乏实践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诚信教育的缺位.

3.1.2教育人员素质需进一步增强

首先,高校扩招以后,在读大学生中贫困生数量有所增加,相对的从事贷款的教育人员则人数不足,而且工作效率也有待提高.这使得教育人员的现有情况无法满足助学工程需求.在诚信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时一名教师要负责几十名甚至更多的学生,这不利于教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诚信思想的完善受到阻碍;其次,部分高校存在有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专业不对口现象,不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最后,教育人员积极主动性不强,没能将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落到实处.

3.2社会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3.2.1不良因素影响

自改革开放至今,市场经济发现迅速,综合国力也由此得到很大进步,但是由于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有拜金之风、享乐主义等一些偏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观念.加之一些人在利益熏陶之下,有时会作出一些不法行为,给社会大家庭中的诚信机制带来了极度不好的影响.此外,人际交往之中,也存在着很多言而无信的情况,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如果还缺乏诚信教育,便很容易在行为上出现偏颇.

3.2.2诚信监督机制存在不足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虽整体上发展势头良好,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进,社会信用制度就是其中之一.目前为止,个人征信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的使用串联性还存在不足,基于此的诚信监督机制就不够完善,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基于信用之上的交易等活动的不稳定性.换句话说,我国信用机制不完善,相应的,约束机制自然也不会完善,如果仅靠道德的约束性来实现个人信用的话,毋庸置疑会给一些心存不良之心的人们创造机会.

3.3家庭教育的弱化

3.3.1缺乏隐性教育

通常情况下,孩子的诚信素质主要源自于模仿,特别是在4-5岁左右,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辨别能力,成为模仿诚信素质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家长是孩子们的普遍模仿者,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很容易被孩子模仿,久而久之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观念及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意言行,培养孩子的礼貌性,同时注重承诺,不对孩子欺瞒撒谎,做好隐性教育工作.但是目前,有目的性的开展幼儿的隐性教育在各个家庭中还没有得到普及,不利于孩子在未来良好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3.3.2教育观念过于务实

同有些高校的教育理念一样,在家庭之中,部分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德性教育,片面的强调孩子学习成绩的优良性,致力于将孩子培养成才,却忽视了这一过程中的成人化.有时,一些家长将孩子考上大学作为唯一的指望,觉得如此孩子便会有出路,一味的强调学习再学习,不但扼杀孩子的个人兴趣,也没有做好孩子的基本道德教育,这也是有些学生成绩优异,但是个人品行缺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4诚信危机的解决策略

4.1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做好贫困生诚信意识培训

4.1.1强化诚信教育

首先,各高校应努力在校园内部营造出一个讲诚信、重信誉的良好风气,重视对诚信的宣传,主要手段可包括以下几点:①在校园内部及宿舍楼区张贴海报,宣传诚信内容;②利用广播媒体或在高校网络平台内部宣传诚信观念,以弘扬校风校纪;③在校园内树立诚信模范,同时通过监督等手段找出不诚信学生作为诚信教育的典型,软硬兼施,以强化大学生诚信.

其次,优化诚信教育模式.上述国家在助学贷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可以说是人的诚信问题,因此想要缓解贫困生的诚信危机,增加助学贷款还贷率,需优化诚信教育模式,从观念上改变学生对国家贷款助学的态度.具体操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①探寻诚信教育新渠道.例如可以将其作为单独一门课程来进行专项教育;②改变诚信教育理念.在诚信教育中,注重学生主观性的发挥,使其能够用自己真正的情感来体验诚信的重要性,以达到强化诚信教育的目的;③创新教育手段,不断丰富诚信教育内容.一方面,教育内容需全面多样,注重运用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以增加诚信教育真实性,另一方面,挖掘新的教育手段,加强师生间交流.

4.1.2构建诚信体系,优化教育人员队伍

为优化助学工程,保证其顺利实施,需在大学校园内构建一个完善的诚信制度体系,以优化和约束学生的诚信行为.具体执行方式如下:①设立诚信档案,以此作为国家提供贷款的依据;②建设覆盖校园的诚信评价体制,对学生的诚信情况进行分析和把握;③可设立奖惩机制,让高诚信者收益,低诚信者受罚.例如:诚信记录差的学生可取消其申请贷款的资格.

在诚信教育方面,教育人员队伍需进一步完善.首先,优化队伍结构,从专职兼职方面、年龄结构方面适当调整,使其更适合现阶段诚信教育发展的需要.其次,增强队伍素质,可对教育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培训,以优化教育者素质,进而达到优化诚信教育的目的.最后,做好教育队伍管理,促进诚信教育的长足发展.

4.2净化社会环境

首先,在社会范围内开展诚信文化的弘扬活动,这不仅利于解决目前贫困生与助学贷款间的诚信危机,也有利于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其次,优化个人征信系统,建立信用档案,同时加强系统全面性,以降低银行贷款风险.

最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特别是贷款法制化建设,对于故意拖欠还款的现象要予以惩罚,同时优化借贷体系,在严惩不法行为的同时缓解学生压力.

4.3强化家庭教育,为学生诚信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首先,家长需要先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良好素质的形成提供榜样,以身作则,以言传身受的方式让孩子在一个风气良好的家庭环境下成长.

其次,多与孩子交流,特别是在孩子处在叛逆期的阶段,由于其辨别能力不强,受不良风气应到很容易产生扭曲的价值取向,因此家长要注意了解孩子的身心变化并进行正确引导,以促进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

最后,正视家庭教育,对孩子要进行耐心引导,摒弃“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注重实践,同时避免过分溺爱,树立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并努力朝计划行进.

5 小结

综上所述,助学贷款是国家开展的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应继续推进和发展.针对现阶段助学贷款与贫困生之间的诚信问题,本文仅从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观点并不完善,为确保助学贷款制度实施的可持续性,希望相关研究者能在本文观点之上能做进一步完善,以化解诚信危机,实现国家、信贷机构和贫困生间的共利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平书.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吴俊羽.大学生助学贷款风险控制与诚信教育研究[D].复旦大学,2010.

〔3〕陈迎平.我国大学生助学贷款问题中的诚信建设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240-03

猜你喜欢

助学贷款贫困大学生解决策略
农村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宣传体系探析
大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态度的调查分析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日本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分析
贵州高校助学贷款学生特征及还款违约风险初步分析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在体育课中设计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