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期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15-03-20秦德平
秦德平
(三明学院体育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1 现有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综述
第一,对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何元春提出体育课程的系统结构包含6个组成部分,即课程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方法和课程评价。研究发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要以单元为基础,表现为多元化模块组合[1];第二,分析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易春燕等通过分析国内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提出改革对策,补充体育教学模式研究,这类研究设计了许多具体方案,用以操作体育课程、选课方法、教学评价等设计[2];第三,对高校学分制与体育课程评价的研究。毕司铭提出以学校实际为基础,构建学分制的体育教学模式[3];第四,重视高校体育选项教学的研究。柳新海、申荣芳认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应重视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4];最后,重视课程体系研究。刘晓云等认为优化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实质是:实现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科学化,实现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多样化,实现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内课外一体化[5]。地方本科高校应该重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完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以增强体质和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中心,使学科体系更加合理、科学。
总之,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内体育课程改革研究成果,为转型期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但是,现实中转型期的地方本科高校体育健康课程改革进度与力度相对薄弱,改革中的问题也颇多,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偏少,现有课程配置不充分,教学模式不能体现体育课程建设的真正意义。如何进行适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改革和实践,建立健全适应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体育教学,是目前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现实问题。
2 转型期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及矛盾
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是地方高校转型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体育课程改革会产生各种问题,如课程设置的供需矛盾问题、课程内容与评价问题、体育课时安排冲突问题、教学方法单一问题、教学模式老化问题以及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等。
2.1 转型期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供需矛盾
我国中小学生体质状况已经连续26年下降。体育教学应将改善学生体质状况作为首要任务,以此为基础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和体育改革。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大学体育课程设置。
2.2 体育课程的优化配置与多元评价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材主要是按照运动项目来分类编排的,教材内容设置以竞技性较高的传统项目居多,内容编排围绕“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展开,学科层次性较差。各年级学习内容差别不大,这种模式——尺度——教材——方法高度统一的体育课程弊端明显。因此学校转型中要重视新兴学科的建设问题,在重点建设品牌课程的同时,有选择性地开设拓展类课程,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积极性。同时,改革评价模式,将过程性评价落实到位,取消一次性考评机制,落实阶段性评价。
2.3 教法与学法的创新与实践
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不仅要改革内容,还要改革教法。传统体育课中的教学方法相对简单、粗糙,学生被动学习较多,学习效率低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要重视对教师的再教育培训,尤其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学方法的提升。
2.4 转型期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探究
高校体育选项课模式相对固定,多数学校只安排一、二年级学生上课,上课形式主要采用T型教学。周课时数为2,一学期安排16周,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评价模式。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往往很难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2.5 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
现今,高校扩招已成常态,而扩招的后果也已浮现。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困难、资源短缺等问题反成短板,这些问题在体育教学中尤为突出。高校转型中的体育课程改革首要面对的是解决体育教学资源短缺和资源浪费问题,合理权衡场地设施的有效使用。
体育选项课创新教学能使学生更多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中去,自我安排运动形式与负荷。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体育相关知识的载体,帮助学生养成体育习惯,端正体育态度,用体育武装身体,最终提升整体素质[6]。
3 转型期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课程体系重构
3.1 以基础为前提重构课程项目
课程重构并非课程创新,所有课程改革都应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进行重构。重构课程项目是要增设各类拓展性体育项目、健身指导项目、休闲体育项目等非传统体育项目。具体实施原则如下:第一,在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大学体育课应该坚持以选项教学为主导模式的体育选课制度。第二,坚持大学二年级全年开设一门体育通识必修课,鼓励学生自由参选一项体育课程为通识选修课(以校本品牌课程为主)。第三,改变一年级的体育课程模式,将大学一年级体育课由一节增加到两节,其中一节坚持基础素质学习,另一节增设体育拓展课程或校本品牌课程的选课项目。
3.2 以点带面重点扶持“校本品牌课程”建设。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校一品”校本体育课程的决策,根据学校特色与学生实际,重点建设一项体育课程为校本特色体育课程,要求学生在一年级时都参与校本课程的学习。体育课程“一校一品”是指每所学校都要有符合自己学校特色并且深受全校师生喜爱的项目。因此,特色校本课程的设置可以是传统项目,也可以是新兴体育项目或者是体育拓展课程。在校本品牌课程的选择上,可以借鉴北航大学的体育素质拓展课。
3.3 科学排课
突破上课时间限制,合理安排课时。早上一、二节与晚上不安排体育课是大多数高校的排课方式。排课时间相对集中,导致同课班级数量较多。这种集中上课的模式导致了高校体育资源的相对短缺,教学效果比较差。因此,体育课程改革要打破常规,早上一、二节也可以安排体育课,有条件的学校晚上也可以安排体育课。这种措施将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解决体育资源的相对短缺问题,实现对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3.4 重视公共体育课程评价多元化建设
重视公共体育课程评价多元化建设,鼓励多元评价模式的落实。传统的评价模式主要有两种: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体育课的评价模式基本是这两者的结合,以结果性评价(期末考核)为主,以形成性评价(考勤、参与度、进步幅度)为辅。这种评价模式在大学体育课程评价过程中略显单一。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性转型中要重视体育课程评价模式的多样化,应增加新兴评价模式,如小组评价、领导力评价、参与程度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模式,使评价更公平、更有效。
4 结语
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学校改革的大事,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决定性环节。做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从多方面切入,科学地设置体育课程,充分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1]何元春.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多元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236-237,243.
[2]易春艳,任书阁,李红.大学生体育健康课程的创新设计[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79-80.
[3]毕司铭.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分制模式探析[J].希望月报.2007(2):19.
[4]柳新海,申荣芳.对高校开设体育选项课教学的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4(3):71-74.
[5]刘晓云.优化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2(4):43-45.
[6]樊汶桦.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信息化教学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3(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