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儒家廉政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

2015-03-20李发亮

安顺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

李发亮

(洛阳师范学院马列部,河南 洛阳471022)

先秦儒家廉政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

李发亮

(洛阳师范学院马列部,河南洛阳471022)

摘要:先秦儒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廉政思想的文化内涵丰厚,当代价值明显,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修身律己”的廉政之本;二是“仁政为民”的廉政之基;三是“礼义治国”的廉政之道。这里蕴涵着儒家丰富的清廉思想及廉政智慧,为我国当前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对构建廉政防腐体系和开展反腐倡廉行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先秦儒家;廉政思想;文化内涵;

廉政建设是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根基,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繁荣、建设与发展。这更加需要我们立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深度挖掘和理性整合儒家文化中的廉政思想资源,进行科学的分析鉴别和合理的价值判断,并借鉴当今世界先进廉政文化的最新成果,丰富当前廉政文化的思想内涵,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有效、高效的廉政之路,为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政治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对于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乃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修身律己”的廉政之本

先秦儒家主张以修身为根本,修身是儒家修齐治平的出发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1]5儒家的修身是一个内圣外王的实践过程,这个渐进的顺序是格物致知——意诚正心——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儒家所倡导的“修身正心”主要讲的是自我修身的同时,也要正己、严于律己。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2]145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152这里的“政”主要是端正自身,要求当政者和施政者要率先垂范,端正自身,清正廉明,这样才能使天下百姓信服、顺从,不然就会出现“虽令不从”的可悲现象;反之,就会收到“不令而行”意外之效。《礼记》云:“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3]657假若上层统治者为官清廉,自然就为下层官员及人民做表率、做典范,下层官吏及百姓就会尊重、敬畏上层领导,就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政治局面就能够清明廉洁,从而民风淳厚,国泰民安。汉代大儒董仲舒也说:“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见。”[4]64可见,君王心正律己,就能够征服万民,平定天下。此外,先秦儒家指出,要真正提升自我修养,理应从“知耻”发端,以“知耻”而“明志”,如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2]94孟子也有:“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5]279。先秦儒家的“知耻”之心是儒家伦理道德建设的基石,古代封建社会单靠残酷的暴政统治和极端的刑罚惩治,而缺失知耻律己的明德教育是完全行不通的,也更不可能从本质上彻底根治腐败,历代治国贤儒都会坚守知耻明志、慎独律己、正心寡欲的廉政之本作风,从人的真实心性上对贪污腐败行为起到自觉地防范意识和自我抵制作用,从而对现代廉政文化建设也大有裨益。因此,正心修身是先秦儒家廉政思想的文化之源,存心养性是先秦儒家廉政思想德性价值的具体展现,积善成德是先秦儒家廉政思想道德力量的文化支撑。

亚圣孟子积极倡导对良知和善心的保护,主张“吾善养浩然之气”,加强人的善良心性的发挥和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人道德的自觉完善和高度自信。人善良的本性很容易被外在的花花世界所欺骗和蒙蔽,人的私欲就会无限地膨胀和扩大,孟子的这股“浩然之气”就会以“存心养性”的方式充斥于天地之间,激发人内在的善良本性,引导人的善行,扩充和完善人的心性。培育人的德性力量,使人能独立于天地之间,而不受任何世俗的干扰,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刚性的人格品性,廉洁奉公,施政为民,自然而然就会受到百姓真心爱戴和热烈拥护。儒家这种修身正己的廉政思想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腐化变质”设置了第一张防护网,有效促进了廉政治国的时代进程,在儒家治国的“四维”中,“廉”应该居于重要的位置,也是个人从政为国的主要德性修为,它关乎国家兴亡和人民幸福。一直以来,我国党员干部的自身作风问题是防腐倡廉工作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关乎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和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由此,党员干部要带头修身正己,廉洁自律,要严守自身的道德底线,提升自己的“慎独”境界,自我反省,自我克制,时时刻刻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涤除自己一切不正当的私欲。胡锦涛总同志曾说,作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应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这是对儒家“修身律己”廉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新时期党员干部素质提出了新的道德要求。

二、“仁政为民”的廉政之基

先秦儒家积极倡导“仁政为民”的廉政文化思想,在《尚书·盘庚》中得以体现:“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戚鲜,以不浮于天时。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6]86可以看出,“民为邦本”的思想是先秦儒家“仁政为民”思想的文化生命之源,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提出“修己以安百姓”,[2]179“因民之所利而利之。”[2]236而孟子将孔子的“仁爱”学说发展为“仁政”之说,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304孟子把“民众”作为国家的文化价值主体加以肯定和认同,他认为,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统治思想是建立在“民为贵”的基础之上的。孟子非常的重视民众的生存与发展,主张“制民之产”,大力推行自己“仁政为民”的治国方略。他认为,只有真正抓住 “民心”,才能做到,“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5]52孟子“民心向背”的廉政文化思想精髓始终贯穿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依然闪烁出“廉政为民”的智慧之光。这在如今党风廉政建设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依然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价值借鉴,我们应结合我国反腐倡廉的现实实际,大力倡导这种“仁政为民”的廉政思想,使其保持鲜活的生机和生命活力,真正使当今社会的主政者和施政者真正的敬德保民、真心为民、为民造福。

先秦儒家提出“仁政为民”的廉政思想,是国家、君主统治天下百姓重要的思想基石。这深刻的影响于后世诸多贤儒,他们伟大的人生抱负和崇高的政治理想,积极地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忠于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人民,恪尽职守,真正地“恤民、爱民、重民”,坚决地自我遏制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奢靡腐败之风,积极地倡导“与民同乐”。孟子游说列国,曾多次劝说告诫当政者,要从尧舜禅位、大禹治水、周公理政等为民事迹中汲取教训,真心为民众谋取福利,造福四方,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热心爱戴。孟子这种“仁政为民”的廉政思想在后世的儒家哲学思想中得到很多人的政治共鸣和历史回应,如汉代政治家贾谊、唐代帝王李世民、北宋代改革家范仲淹、南宋大儒朱熹,明清以来的黄宗羲、康有为,近代的孙中山、毛泽东等都受到先秦儒家“仁政为民”廉政思想的文化侵染,其价值影响深远。由此可见,这种“仁政为民”廉政思想,为我国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支撑。

三、“礼义治国”的廉政之道

先秦儒家主张“礼义治国”的廉政之道,是儒家廉政思想的终极道德诉求,这样道德要求必然包含着儒家“修身律己”的自我人格完善,把这种自我道德修养辐射到国家的政治活动中去,树立理想,铸造境界,砥砺意志,严格地要求自己廉洁自律,清白从政,这是服务人民、管理社会、治理国家、安定百姓的廉政之道。“礼”是先秦儒家道德伦理的外在秩序和社会规定,“义”是先秦儒家道德伦理的道德准则和实践法则,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2]12突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2]190由此,“礼义教化”作为先秦儒家普遍推崇的教育思想及治国之道其核心应以顺应人心为本。这样的“礼义”之道,既有克制私欲的强大功能,也有治乱之强效功能。古代贤明有为的君主都积极采纳这样的“治乱”之策,引导民众,团结国民,凝聚民心,以造福于天下百姓。

先秦儒家坚守自我“礼义”的廉政之道,用在治国理政方面,能匡扶正义,清正廉洁,奉公守法,能致民和,能正国运。荀子说:“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所失微而其为乱大者,礼也。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7]495这样治国理政的“廉德”,要求我们在当前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积极倡导用“礼义治国”的廉政之道来正四方,让天下所有百姓在“礼义”之邦的国度里,尽情享受民族文化带来的精神快乐和文化智慧,深刻体悟天地自然的神圣之美和社会礼义的庄重大方,凝聚强大的民族之心,把社会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内化为每个党员干部自觉的道德廉政意识和清正廉明体验,共同构建我国温馨的和谐廉政家园,这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总之,先秦儒家廉政思想是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重要的文化精髓,我们应该适度发掘和理性整合先秦儒家廉政思想中有益的文化因子,并加以合理借鉴和吸收转化,为当前的廉政文化建设所用。我国历经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侵蚀和封建制度的束缚,官僚腐败和权力滥用之风极其浓厚,各种“官本位”落后观念、官僚主义、任人唯亲等封建专制思想在部分党员干部头脑中挥之不去。为此,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儒学思想中那些腐朽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落后意识形态,同时汲取先秦儒家廉政思想中的精华成分,认真追溯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充分体现出我国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根基和时代特征,把我国反腐倡廉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参考文献:

[1]金良年·大学译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

[2]杨伯峻·论语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2006:145.

[3]杨天宇·礼记译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657.

[4]周桂钿·春秋繁露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2011.64.

[5]杨伯峻·孟子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2010.279.

[6]慕平·尚书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86.

[7](清)王先谦·荀子集解 [M].北京:中华书局,1988:349.

(责任编辑:李昌礼)

收稿日期:2015-03-17

作者简介:李发亮(1976~),男,河南周口人,洛阳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2015)03-0040-02

On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Clean Government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the Contemporary Value

Li Faliang

(Department of Marxism-Leninism,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 Luoyang 471022, Henan,China)

Abstract:The pre Qin Confucia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the thought of clean government culture connotation is rich,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obvious,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integrity of the moral self-discipline;two, the benevolent government for the people clean base; clean road three, the rule of propriety and justice. This implies the Confucian thought and the wisdom of clean, has provided the thought resources and theory foundation for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honest and clean government in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honest protection system and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to carry out anti-corruption action a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the pre Qin Confucian,thought of clean government,cultural connotation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文化内涵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浅议蛙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