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炳“澄怀味象”画论命题之内涵与意义

2015-03-19唐鸽鸽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宗炳山水对象

唐鸽鸽

唐鸽鸽/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江苏徐州221116)。

在创作实践中,中国古代的画家总结出众多绘画技巧和方法,并将这些经验整理成一套较为系统完备的绘画理论。这些理论在中国绘画和美学理论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澄怀味象与审美心境

《画山水序》开篇,引导我们可以把在自然万物中获得愉悦的过程看成一个审美活动。“澄怀”作为审美活动中的一种审美心境,在审美主客体之间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以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状态的心境充分体味审美对象,审美主体澄澈心胸,忘却一切利欲私心,以一种超脱一切的心境去品味审美对象。内心澄净、无我无欲,才能在这一瞬间忘乎所有,不带世俗、功利、实用目的观照审美对象,全身心地投入到审美之中,在获得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又超越感性,获得精神的追求,进入澄明世界,并乐在其中。

“虚静”的状态是“澄怀”的前提,老子认为只有做到虚静,才能认知宇宙的本源,才能体会“道”。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在各种私欲的蒙蔽下,心灵变得闭塞不安,这时只有做到“致虚”、“守静”,摆脱一切外在干扰,才能让主体融于自然,物我合一、与物同游。而后庄子也提出了“心斋”、“坐忘”的观点。“气也者,虚而待物者。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他强调从人的生理欲望以及各种是非得失中解脱出来去悟道。在他看来,去除世俗杂念,并在心理上获得清净,才能实现精神的无限自由。在排除了各种利害关系后,心灵处于非常宁静的状态,而后才能专心致力于审美活动。魏晋时期佛学、玄学兴起,慧远提出“幽人玄览”与“冥神绝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艺术审美的心境特征。因此,作为慧远徒弟的宗炳认为自然山水的美与佛有着一定的关联。“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在“澄怀”状态下去体悟,澄清怀抱,摒除杂念,才能获得超越功利的美感体验。

由此可见,悟道的思想历程便是生命主体的审美过程。在审美活动中,“澄怀”在展现主体审美活动虚静、空明心境的同时,也揭示艺术创作的特点。主体的创作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好坏。心灵的自由状态是审美创作的第一步,这时,精神得到澡雪和升华,才能创造出奇妙卓异的上乘之作。

二、澄怀味象与审美体验

“味象”说作为宗炳重要的绘画美学思想贯穿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 “味”即品味,“味象”即品味审美对象,实质是观道,味象的过程也就是玄鉴的过程,在审美活动中可以作为审美体验的过程。《老子》中曾说:“味无味”,即对道的体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道,其具有不可言说的神秘性,要用心去体悟,全身心地投入,感悟其中的神韵,以心灵沟通的方式去诠释,领会顿悟其中的“道”,这才是至高位上的味。宗炳将这一理论引入画论,主张审美主体用“澄怀”的心态进行审美体验。山水以有限的“形”来显现无限的“道”,展现山水的“媚”,显现自然、生命、宇宙的无限韵味。因此,山水有形,又有道的显现,那么山水成为审美对象,对山水的观照,便能引起欣赏者的愉悦感。宗炳把可观察的事物情感化,在体会宇宙万物的美中感应“道”。审美主体与万物融为一体,全身心投入,抛弃世俗束缚,忘记一切烦忧,沉浸在和谐宁静的自然中,身心得以愉悦,精神得以享受。

因此,审美主体不仅是“味”“象”的客观存在之形,更要深刻地去领悟审美对象,由表及里地去感悟,把“象”融入自己的内心,不断交汇、碰撞,在心物交融中达到物我的统一。在“澄怀”的审美心境下,摆脱功名世俗的束缚,心与物连成一线,渗透着主体的情感,赋予着生命的韵味,以心入境、揣摩体验,方能欣赏到“象”中蕴含的真正的美,开阔自我的胸襟,陶冶自我的情操。

中国传统的审美体验并非只有“澄怀味象”,这只是审美的初始阶段,除了纯粹的心理体验活动,还有其他实践层面的方法原则。对美的品味,不仅仅单靠感官,也不仅仅是超功利心境即可,还要依靠审美主体对客体毫无保留地投入、诠释。审美主体不仅有一颗领略美的心,还要在实践中悟“道”,正如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回归与喜爱,人与自然合一便是主客体的合一,使得眼中之“象”最终变成心中之“象”。

三、澄怀味象与审美意义

(一)对古代绘画创作与绘画理论建构之意义

“澄怀味象”不仅揭示了艺术欣赏中的审美心境,而且对艺术创作也有诠释。艺术家要真正创作出好的作品,就必须对创作对象有深切体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全面了解客观对象,才能对客体有充分的认识,简单说就是做足了准备再进行创作,这样,在创作时才能得心应手。但是艺术创造不等于对客观对象的简单再现,需要主体与客观对象交融,所以艺术作品中会凝聚着艺术家的心灵世界。

面对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大自然,艺术家需要以虚静的心态去把握。刘勰曾说过:“疏沦五脏,澡雪精神”,就是说在舒适而清静的环境中,五脏畅达无阻,内心世界得以打开,头脑心灵都得到净化变得清爽,以更好地“味象”,并进行艺术创作。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到创作者要“披图幽对”、“闲居理气 ”,就是说艺术家要在保持心灵澄碧如镜的状态下进行艺术创作。“山水以形媚道”,宗炳认为道隐藏在自然山水中,所以艺术家应当畅游于山水间自由欣赏。面对大自然的瞬息变化,要澄其心,即应当沉静自我,凝思静想,观照自我,从有我走向无我,进而体悟万物之道。

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当人的感官融于山水时,即可表现出“澄怀”,进而“味象悟道”。此时,艺术不再仅仅是对技法的追求,更多的是去表达主体的心、性、神。这种表达主体精神的方式在我国山水画史上成为主流,宗炳将绘画创作与审美带进精神世界中,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以后的许多画家、理论家都对此有所借鉴。

(二)澄怀味象理论的现代意义

现代社会中,人们在生活中追求各种利益,对事物的认识都基于一定的功用性,对事物命名或分类,是用人的理性认知对事物给予符号的定义,只关注事物的实用性,因此,人们更多认识到的仅是事物的表面,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所以“澄怀味象”这一命题不仅在理论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如今满足物欲的理念中,借助刺激、冒险而随心所欲地发泄内心积压的情感,或许可以获得短暂的放松与欢乐,但是否真的获得了精神的自由与超越?如果人们在日益忙碌的生活中抽出身来,进入大自然,在富有灵性的自然面前,与自然亲密交流,“天地与我并声,而万物与我为一”。大自然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世间万物,在大自然的广阔环境里,人们将会明白如何享受生活,知晓生命的意义所在,暂时忘却万千烦恼,在这样的审美环境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一种非表象的而是内在的美妙与魅力,获得怡情养性的效果。在无我无欲的虚静状态下,体会宇宙之道,获得心灵的升华与生命的永恒。

在《画山水序》中包含的许多重要命题与范畴,为中国的画论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审美标准。其中,“澄怀味象”这一命题不仅具有艺术创作价值,也具有审美意义。不仅艺术创作者需要“澄怀味象”,审美主体也要以“澄怀”的心境去“味象”。另外,这一命题对当今社会学、生态美学以及环境学等诸多领域也有一定影响。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2](南朝宋)宗炳,王微.画山水序 叙画[M].陈传席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3]王世舜.庄子注释[M].济南:齐鲁书社,1998.

[4]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5](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张燕.中国古代艺术论著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宗炳山水对象
神秘来电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宗炳故里 黄桃之乡 秀美三湖 “三湖杯”建场六十周年 全国诗词楹联散文新诗大赛征稿启事
《山水》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宗炳山水画论及影响
宗炳《画山水序》研究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