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炳《画山水序》研究比较

2017-01-18姜东昭张剑清姜春雷

艺术百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山水画

姜东昭 张剑清 姜春雷

摘要: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对后世影响深巨,历代画家对其山水画观念都有论述并受其影响,文章从文献学角度,评述了20世纪最有影响的美术史、美学史学者对宗炳及其《画山水序》有代表性的不同见解:王伯敏20世纪50年代唯物主义的观点,徐复观用庄子艺术精神关照宗炳的画学思想,李泽厚、刘纲纪运用东西方美学对比的宏观论述,陈传席带有总结性的、结合考据、校勘的文献学方法的全面论述,都具有可比较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宗炳;山水画;《画山水序》;庄学精神;澄怀观道;庄骨佛肉

汉魏六朝是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的时期,在绘画方面也由以人物画为主,逐渐向山水画方向发展在这个中国绘画史的转折期,生于东晋活动于刘宋时期的宗炳是开创山水画论的第一人,他写的《画山水序》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也是世界最早的山水画理论,受到历代画家和画论家的重视,从宗炳同时代的王微的《叙画》,到唐代的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以至清代石涛的《画语录》都深受宗炳《画山水序》的影响,20世纪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民族艺术精神,该文更受到国人关注。在几部中国美学史、中国绘画史和专题论文中,对宗炳其人的研究、对《画山水序》的研究,形成诸多对原典文献研究的二级文献。为总结这些研究文献的成果,本文想从20世纪50年代起,选择几部有广泛影响的、有代表性的著名学者,对有关该专题的成果做些比较研究,作为中国书画文献学的三级文献专题研究。

一、王伯敏对《画山水序》的研究

著名美术史家王伯敏于1949年2月撰写了《宗炳的(画山水序)》,发表于上海《艺坊》五号,香港《大公报》“艺林”1966年5月8日转载。查王伯敏自撰年表,“1949年,已丑,二十五岁,一月在温岭一边教书一边开展革命地下工作……七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八月被委任为温岭县文教局局长”,显然王伯敏的这篇美术史论,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研究宗炳,是刚加入革命阵营的革命青年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时的观点。1995年,乙亥,七十一岁,六月二十三日,《中国绘画通史》定稿,台湾东大图书公司派人前来接收稿件及有关图片”。该书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绘画,第二节,对南朝的绘画列专节讨论《宗炳及其画山水序》(上卷第148页)距第一篇专文已历46个春秋,近半个世纪,其观点已变化不少。第一篇论文肯定了“宗炳撰写的《画山水序》,是我国论述山水画理画法较早的文献,对古代山水画的发展曾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评价宗炳的思想时指出“宗炳的哲学思想是主观唯心论的,他的“神不灭”言论,在当时颇受宋文帝刘义隆的赏识。宋文帝曾对人说“宗少文(炳)之难白黑论,明佛法汪汪,尤为明理,并足奖人意,若使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吾坐致太平”。足见宗炳对画理的说法对于当时的佛教兴盛与封建王朝的统治是起维护作用的。王伯敏从政治角度论述《画山水序》中涉及的画道,遵循着封建伦理观念,接纳了佛道思想,符合士大夫阶层多数人的审美要求,导致山水画的主题思想,向着消极遁世方向发展,有其局限性和偏颇之处。王伯敏对宗炳的绘画思想,从政治角度,批评多于肯定,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作为初步学习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进步的革命青年来说都是很自然的。

对宗炳的山水画创作方法的评价,王伯敏基本上也是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肯定了三点:一是肯定了宗炳在创作山水画时,山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说“山水质有而趣灵”,宗炳强调山水画作者在创作山水画时“应目会心”,是以观察客观事物为基础的:二是对客观山水要有艺术概括,以客观的形,画出艺术的形“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三是发明了纵深高远、远大近小的透视方法,改变了以往“人大于山”的山水附庸地位。王伯敏总结的宗炳画法上的三点,都是着眼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原则,王伯敏的《中国绘画通史》成书于1996年底,1997年11月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2000年12月,北京三联书店重印出版,评者认为该书“论述华夏绘画数千年的光辉历程,展现中华民族文明的壮丽奇迹,是20世纪中国画学史研究的最新成就”。在该书电“宗炳及其画山水序”,论述不足800字,也许本书的重点是对有画迹的绘画作品的研究,而宗炳山水作品流传后世而见有著录的仅有《永嘉邑居图》(载《历代名画记》)与《秋山图》(载《东图玄览》)在总体评价上与50年代那篇专论宗炳《画山水序》没多少新的发现,只是减少了对作者思想倾向的政治评价。

二、徐复观以庄学精神评论宗炳《画山水序》

在港台及海外享有极高学术声誉的徐复观先生,在其名著《中国艺术精神》(出版于1987年)中,对中国的山水画及山水画论提出许多新的见解。这是大陆刊登的徐先生的第一部作品。在第四章第四节《最早的山水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中贯彻了本书的主题精神。徐复观认为庄子美学思想和他创造的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及生存方式,始终是主导中国艺术主流的内在精神,作者运用训诂学、考据学与西方现象学、比较学互相融合的方法。论述了中国山水画及山水画论的独特民族特色所显示的艺术精神。肯定了宗炳的《画山水序》的主要贡献:一是中国山水画论的最早创始者,最早的山水画论,近人常推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但文中论述,均系出于理想性地构想,以烘托出张道陵七度门人的最后一次超渡的故事。即与任何真山无关,而其用心所在,乃在以云台山作此故事的背景,并不在于云台山自身之意味。因此,这不能算是真正的山水画论。二是宗炳虽然在思想上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的两篇弘扬佛教的论著《明佛论》和《又答何衡阳书》只是为佛教争地位,注重死后的问题,未死前的“洗心养身”,他依然归之道家及神仙之说。他的生活,还是庄学在生活上的实践,而他的《画山水序》里面的思想,全是庄学的思想。庄子的《逍遥游》只能寄托了可望而不可及的“藐姑射之山”,而宗炳则当下寄托于现世的名山胜水,并把它消纳于自己绘画之中。“所以我再说一次,山水画的出现,乃庄学在人生中、在艺术上的落实”。三是论述了山水画成立的精髓。山川形质由有限通向无限的性格,可以满足人类精神上自由解放的要求,可以作为“道”以烟云供养人心。由于山川未受人间污染而其形象深远嵯峨,易于引发人的想象力,也易于安放人的想象力,最适合由庄学而来的灵与道的移出,远较通过人伦鉴识,在具体人身上所发现的“神”,有更大的深度和广度因而山水画终于代替人物画成为今后中国绘画的主流。

徐复观对以宗炳为始的中国山水画及其山水画论的研究,起因是为了探索当前人类所面对的文化问题。突破许多古人,尤其是现代人们在文献上、在观念上的误解。尤其是现在的中国知识分子,偶而着手到自己的文化时,常会不敢堂堂正正面对自己所处理的对象,总想先在西方文化的屋檐底下,找一容身之地。但拾取的往往是过时的骥尾。徐复观从考据文献开始,对宗炳的佛学著作《明佛论》等,肯定其虔诚佛教徒的思想又结合当时社会文化思潮,分析出在宗炳思想中,佛学思想与老庄玄学的关系,得出宗炳佛庄互补,庄骨佛肉的精神特征,为此后文人画家的画学思想找到一个理论坐标基点并前瞻性指出庄学、玄学在山水画中显现的艺术精神,在“由机械、社团组织、工业合理化而来的精神自由的丧失,及生活的枯燥、单调,乃至竞争、变化的剧烈,人类是需要火上加油性质的艺术呢?还是需要炎暑中的清凉饮料性质的艺术呢?我想,假使现代人能欣赏到中国的山水画,对于由过度紧张而来的精神病患,或者会发生更大的意义”(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自叙。)

三、李泽厚、刘纲纪论宗炳的佛学统领儒道思想

大陆著名学者李泽厚、刘纲纪百万字的巨著∥中国美学史》,第一卷先秦两汉篇,第二卷魏晋南北朝(64万字),第十四章,宗炳的《山水画序》列有专章,李刘为什么对宗炳的《山水画序》如此重视,他们因为从绘画理论史上,宗炳的《山水画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讨论山水画的一篇文章,其中包含着对自然美的认识,同时又具有不限于自然美的普遍意义。

作者在“宗炳的生平和思想”一节中,提出了与徐复观等人不同的观点“以佛统领儒、道是宗炳的根本思想,也是他的《山水画序》的根本思想,有人认为《山水画序》的思想全属庄学的表现,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对于玄学,宗炳也有相当修养。《宋书》本传说他“精于言理”,这里所说的理,包含着佛理和玄理两者在内。

为什么说宗炳的思想是以佛统领儒道,作者举证了宗炳是慧远佛学大师的弟子,亲至庐山拜慧远为师,宗炳的佛学论文《明佛论》在几个重要方面阐述了慧远的观点:一是佛教“形尽神不灭论”;二是“《易》以感为体”强调精神感应的理论:三是佛学的因果报应论,前两项是与《山水画序》直接相关,

李刘的这部书,对宗炳的佛教观点,持批判态度,认为“宗炳的全部理论是一种相当粗陋的佛教唯心主义。从这方面看没有多大价值。同时李、刘又辩证地指出“宗炳对精神地位的强调,以物质为精神的表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为指导,对宗炳的美学评价体现了把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统一起来,把宗炳的绘画美学放在魏晋南北朝那个特殊的时期,宗白华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因此也就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1981年版)。仅仅从唯物论还是唯心论来判断一种美学思想的价值是不准确的。唯心论在有关审美特征的一系列复杂问题上,有时却能提出比唯物主义更为深刻的有价值的思想。对人类的美学思想发展和深化产生重大影响。身为佛教徒的宗炳关于自然美在山水画中的审美特征及畅神作用的思想,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中确有积极的意义。

四、陈传席带有总结性的评论

陈传席教授是在美学、绘画史、绘画上都有很深造诣的理论家和画家。其散文创作入选《中国二十世纪散文大系》。有学术专著36部,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国绘画美学史》第一章列专节论述了宗炳《山水画序》。立论准确,论证严密,校勘、考证、翻译精当,是当下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

对于宗炳思想的道释之争,陈传席认为:他(宗炳)虽崇释,而其人生哲学为老庄的道家思想所左右的成分还是居多实则他也是一个忠实的道教徒。打个比方:佛国是他的目标理想境界,但通往佛国乃是走道家之路,他驾着道家的车,沿着道家的路方能到达佛国。所以他的思想和行动实际上还是道家的。这也和当时社会思想是一致的。

陈传席通过对原典的校勘,廓清宗炳与儒学的关系。原文列举了古代圣贤和仙人都有山水之游:“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其中除孔子外,都是远古时代圣贤和仙人,从历史上说尧之后应是“舜”,这在宗炳的另一篇关于佛教论著《明佛论》中其排列顺序“尧”之后是“舜”,而没有“孔”。再者《画山水序》中列举的贤人、仙人所游所居,都与下面山水有对应关系,只有孔子没有这些山水的游踪。由此证明孔子不是上古爱好山水之游的圣者。从有关文献中,我们只知道孔子是一个热心救世,匆匆忙忙游说列国,宣扬儒家治国教义的人物。

陈传席对原典文献《画山水序》的注释和评文是我们见到的最为详尽最为准确的,对原文涉及的原典都寻绎出处,对旧注中的错讹加以辨析纠正,对引申之义解释的中肯妥帖。在论文中有一节详解“道”、“理”、“神”、“灵”,这几个关键的理念的阐释,论述的逻辑严密、用词讲究,是我们打开宗炳这篇古奥原典的钥匙,以上四家对《画山水序》的主旨,特别是对宗炳的思想的看法上,有差异,甚至有对立,但是也有几点重要的共识。(一)都肯定这篇写于5世纪的山水画论著,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山水画论著。宗炳在画论史上的创始者地位是毋容置疑的。(二)宗炳在这篇山水画论著中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智慧、山水画的审美功能、创作理念、创作技法都表现了中国古代画家独特的民族艺术精神。这既是汉魏六朝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创作经验的总结,对后世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太深了,特别是对中国独有的“文人画”简直可以说是开山之祖,(三)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表现出的敬畏自然,人与自然相融合相交流,从自然中得到精神慰藉的生态美学观,是20世纪末期人们面临生死存亡的生态危机,人类反思人与自然生命的存在方式时,可资借鉴的古人智慧。对宗炳这篇原典文献的研究,也就有了一个生态美学的视角,此论点已是不少博士论文的选题,限于篇幅我们留待后续。

(责任编辑:徐智本)

猜你喜欢

山水画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纸巾山水画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春天
小学美术教学中中国山水画意境分析
远山如黛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