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患儿的护理
2015-03-19沈锦霞陈菊萍周晓
沈锦霞 陈菊萍 周晓
(浙江大学金华市中心医院,浙江 金华32100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种以全身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的疾病[1],1967 年 由 日 本 医 生 川 崎 富(Tomisaku Kawasaki)首次报道[2],曾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属于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其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3],其危害主要是引起冠状动脉损害,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科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4]。冠状动脉瘤样扩张(Coronary arten,ectasia,CAE)是指冠状动脉的局限或弥漫性扩张,直径超过了相邻正常冠状动脉的1.5倍,是一种少见的冠状动脉异常[5]。15%~30%的KD 患儿可发生CAE,CAE 破裂及心肌炎是KD 死亡的重要原因[6]。急性期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的治疗至关重要,目的是减轻冠脉炎症,预防CAE 血栓形成及改善疾病的预后[7]。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18例KD 患儿,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18例KD 患儿,男性13例,女性5例,年龄1~5岁,平均2.6岁。18例患儿均表现为持续性发热5d以上,高达39 ℃以上;均有双侧结膜出血,口唇皲裂,杨梅舌,指(趾)端红肿、脱皮,躯干部多形性皮疹,并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心脏彩超提示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扩张。3例心电图检查ST 压低,其余15例心电图检查正常。
1.2 治疗方法 使用丙种球蛋白1g/kg,连用2d,同时口服阿司匹林30~50mg/(kg·d),每天3次,连服14d,退热后减至5mg/(kg·d)。
1.3 结果 18例患儿无高热惊厥、冠状动脉瘤形成、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发生,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平均住院14d后出院。
2 护理
2.1 用药护理
2.1.1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护理 丙种球蛋白宜于发病早期(10d内)应用,可迅速退热,预防冠状动脉病变发生[8]。18例患儿均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g/kg,连用2d。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的病人中约3%出现副作用,主要有轻度心力衰竭,少数有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6]。输注丙种球蛋白前先监测体温,体温>38℃者,先予退热处理。丙种球蛋白8~12h内缓慢滴入[9],输注15min内严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如有不良反应,立即处理。输注过程中,观察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1例患儿第2天输注丙种球蛋白过程中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表现为气促、喉头不适、咳嗽、紫绀、血压下降,立即停用丙种球蛋白,更换输液器,保留静脉留置针,吸氧,生理盐水20mL/kg扩容,肾上腺素0.01mg/kg肌肉注射,非那根、甲强龙治疗,2h后,患儿生命体征稳定。其余17例患儿输注过程顺利,无不良反应发生。
2.1.2 口服阿司匹林护理 早期服用阿司匹林,可减轻急性炎症过程,但是阿司匹林对胃肠道刺激大。阿司匹林必须于饭后15min吞服,同时应避免在小儿哭闹时喂药,以防止误吸发生。对于婴幼儿,应将阿司匹林磨碎,加入适量白糖,于餐后15min喂入。用药过程中,观察有无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的情况。如有呕吐,应估算药量,重新补服,保证药物足量。我们给家长发放自制的川崎病治疗护理图画手册,该手册以卡通人物为主角,介绍其患川崎病后的治疗和护理,其中有重要的章节介绍如何服用阿司匹林。该手册形像生动,可以给患儿起到榜样激励的作用。护理中,对患儿实现了奖励机制,对能配合服药的小孩,予以红五角星和物质奖励,鼓励患儿自行服药。
2.1.3 口服水合氯醛护理 川崎病有无冠状动脉扩张,需行超声B 超检查。为了得到清晰的超声影像,需要患儿的配合,但婴儿或低龄幼儿往往难以配合。因此临床中,对于这一年龄段的患儿,常需要进行中、重度镇静[10]。水合氯醛为小儿心脏彩超检查的常用药物,国外研究结果表明,口服水合氯醛用于小儿心脏彩超检查镇静的剂量范围很广,为50~125mg/kg[11]。8例患儿检查心脏彩超不能配合,遵医嘱给予10%水合氯醛50mg/kg口服。镇静过程中监测脉率、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防止呼吸抑制、心动过缓等不良事件发生。8例患儿使用水合氯醛后,无不良反应发生,安静入睡,配合检查。
2.2 高热时体温升高,可引起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担 高热如不及时治疗与处理,易引起高热惊厥等多种并发症。严密监测体温变化,发现异常体温,应及时处理。4h一次监测体温,耳温>37.8℃,每30min~1h测量体温。耳温为37.8~38.0℃,减少盖被,多饮水,耳温升至38.0~39℃的患儿,床旁置冰袋,协助温水擦浴,遵医嘱给予退热药使用。退热时,患儿出汗多,及时擦干汗液,防止着凉。高热使患儿能量消耗增加,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辛辣过硬过热食物。
2.3 监测与护理 患儿卧床休息,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每小时巡视患儿,观察患儿神志、精神状态、面色、生命体征的变化;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肌酶谱、血沉和血常规;保持患儿安静,避免剧烈哭吵。出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2.4 基础护理 18例患儿均有双侧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杨梅舌,指(趾)端红肿、脱皮,躯干部多形性皮疹。应做好皮肤护理,保持患儿皮肤的清洁。入院后剪短指甲,防止抓伤,衣服柔软清洁,并做好宣教工作,切勿强行撕去半脱的痂皮,防止出血和发生感染。Bid口腔护理,进食后及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发生。3例患儿治疗过程中,3d大便未解,适当应用缓泻剂后大便排出。KD 患儿常并发尿道炎,发生于70%的患者[10],1例患儿有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尿常规提示显微镜下可见白细胞,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会阴部清洁,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2.5 心理护理 患儿由于疾病带来的不适,不愿与他人交流,护士主动接触患儿,做好心理疏导,稳定其紧张、不安的不良情绪;患儿持续性高热、皮肤黏膜损害、冠状动脉的病变以及喂药困难,多数家长会出现焦虑紧张、无助、缺乏耐心,应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向家长讲解患儿病情、治疗方案及护理细节,取得家长积极配合,增进患儿康复的信心。
2.6 出院指导 告知限制患儿的剧烈活动,不参加剧烈体育运动,并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服用药物,不能擅自停用药物,指导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学会对皮肤黏膜、内脏出血症状的观察,尽量避免玩尖锐玩具,防止皮肤破损,每1、3、6月回院复查。告知家长11个月内不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预防接种。
KD的护理重点是:做好病情的观察和监测,高热的护理,加强基础护理,药物护理能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好转出院。做好出院宣教,有利于患儿康复。
[1] 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58-259.
[2] Kawasaki T.Acute febrile mucoeut aneous syndrome with lymphoid in volvement with specific desquamation of the finger sandtoes in children[J].Are rugi,1967,16(3):178-222.
[3] Tizard EJ,Hamilton-AyresMJ.Henoch Schonleinpurpura[J].Arch Dis Child Educ Pratt Ed,2008,93(1):1-8.
[4] Newburger JW,Takahashi M,Gerber MA,et al.Diagnosis,treatment 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a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committee on rheumatic fever,endocarditis,and Kawasaki disease,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young,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Pediatrics,2004,114(6):1708-1733.
[5] 殷国田,王显良.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识别与诊断[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3,4(11):290-292.
[6]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00-701.
[7] JCS Joint Working Group.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ardiovascular sequelae in Kawasaki disease(JCS 2008)digest version[J].Cire J,2010,74:1989-2020.
[8]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6-187.
[9] Gary R.Strange,William R.Ahrens.Pediatric Emergency Medicine[M].Copyright 2009by MecGraw-Hill Companies,Inc,157-160.
[10] 陈怡绮,张马忠.口服水合氯醛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彩超检查镇静的药效学[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4,34(2):199-200.
[11] Heistein LC,Ramaciotti C,Scolt WA,et al.Chloral hydrate sedation For pediatric echocardiography:physiologic responses,adverse events,and risk factors[J].Pediatrics,2006,117(3):434-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