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碎片存在的《白雪公主》:拼贴技巧背后的真实目的

2015-03-18刘富华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目的白雪公主

刘富华

(大连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8)

作为碎片存在的《白雪公主》:拼贴技巧背后的真实目的

刘富华

(大连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大连116028)

摘要:拟从“碎片”和“拼贴”二者的关系出发,分别从文本形式、文本内容、作为文学存在的文本及文本媒体等多个维度介绍了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后现代作品《白雪公主》的碎片性特征,并相应地分析了作者采用拼贴技巧创造碎片性文本的真实目的,最终得出作者借此批判社会现实和进行文学反思的结论。

关键词:碎片;拼贴;目的

作者简介:刘富华,硕士,讲师,大连交通大学。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11-0115-3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标识码:A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gment” and “collage”,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fragmentary features in Donald Barthelme’s postmodern writing Snow Whi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xt form, text content, text as literature itself and text medium. Furthermore, the purposes of creating these fragments by the writer’s collage technique are analyzed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writer’s intention of criticizing the social reality and reflecting on literature through the collage technique producing fragments is concluded.

唐纳德·巴塞尔姆在一篇自传色彩浓厚的短篇小说中通过小说人物之口说出,“碎片是我信任的唯一形式。”[1]这句话引起了后现代主义文学评论家的广泛关注。虽然作者在一次采访中明确否认这是他对文学创作的总体态度,但他的创作实践却屡屡印证了他的这句名言。文本碎片的出现源于作者拼贴技巧的运用。巴塞尔姆曾指出,“二十世纪所有媒体中的所有艺术的中心原则就是拼贴原则。”[2]拼贴技巧起源于拼贴画(Collage)——一种将报刊残片、布块等不相关的材料拼贴而创造某种视觉效果的现代派艺术。拼贴作为后现代小说中常见的写作技巧在巴塞尔姆笔下已被运用得如火纯青。就“碎片”和“拼贴”的二者关系来说,碎片是拼贴技巧的产物,是文本呈现的一种面貌,一种文本状态;而拼贴则是一种写作技巧,升级为行文策略。生成碎片的拼贴技巧往往蕴含着作者的创作意图和隐藏在碎片背后的真实目的。

一文本整体形式的碎片性

巴塞尔姆的主要作品《白雪公主》是以碎片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白雪公主》拒绝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作者对塑造有血有肉、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性格人物毫无兴致。相反,在长达一百八十页的大作中,巴塞尔姆利用经典童话中的基本人物在荒诞的现代故事框架下连续不断地填入一个个独立的场景和片段,使文本以支离破碎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突然插入的报纸、电影、广告、目录、清单、问卷等片段不断打乱故事的叙述。插入部分很少有超过两页的,有的只有一两行,且插入部分之间根本没有过渡性的句子或段落。通过拼贴技巧,整个文本分崩离析,如同一块画布上粘贴出的拼贴画。

文本一旦被打开,形式上的“碎片”的整体面貌便映入读者眼帘。文本整体上的碎片性与现实世界的碎片性是不谋而合的。“我们在碎片中思考,活在碎片中,毫无疑问也将死于碎片中,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用碎片来写作呢?”[3]用碎片写作的拼贴技巧是对碎片性的现实世界的最好回敬,本质上是重形式而轻内容。理论上讲,内容应该高于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然而,现代社会人们有时更注重形式的东西。巴塞尔姆对形式(碎片)的偏爱暗示了现代社会中内容的贬值。

巴塞尔姆的很多碎片类似历史资料,本身具有明确的意义和存在的目的。文本中看似互不关联的碎片其实是作者精心挑选的,且碎片内容经常是较为热点的社会问题。所以,通过碎片内容,读者可以对现实世界所发生的事略知一二。例如,简的妈妈提及了1981年的战争,这使读者很自然地联想到两次世界大战;白雪公主手里的《毛主席诗词》和她对小矮人亨利提出的“百花齐放”的问题的回答能让人联想到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道琼斯指数下跌暗示了后工业时代美国经济发展的举步维艰;美国富人的冰冷的同性恋般的面孔则说明后现代社会中的传统价值观的衰落和人的异化。上述描述的所有碎片都是作者所处社会的现实碎片的反映,因此,“对巴塞尔姆文本的讨论要以对其所处社会现实的了解为基础。”[3]孤立地看,这些碎片是一幅幅拼贴画,但这些孤零零的拼贴画却都与美国社会的全景图发生着联系,而最终的效果是绘制出一幅万花筒式的美国社会全景图。[4]

在巴塞尔姆看来,拼贴手法就是利用文字把不相干的现实碎片粘贴到一块,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东西——文本。这个全新的东西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就像地球仪和地球的关系一样。在此种情况下,重点强调的是“类比”而不是“逼真程度”。传统作家所要达到的“像”到像巴塞尔姆这样的后现代作家这里就变成了“是”。因而巴塞尔姆的碎片化处理更能精准全面地反映出碎片化的现实社会。巴塞尔姆曾指出,“拼贴的目的是把不相干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在最好的情况下,会形成一个新的现实世界。这个新的现实世界在最好的情况下会对真正的现实世界做出暗示或评价。”[2]

二文本内容的碎片性

后现代小说《白雪公主》不仅在文本形式上,在人物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等文本内容的意义层面上也呈现出碎片性特征。巴塞尔姆利用碎片化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在碎片化的世界中具有碎片化思想、情感和语言的人。“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更多的虚幻性、变化性、破碎性和不确定性。”[5]文本中的主要人物的思想意识支离破碎,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说话时东拉西扯,胡言乱语,缺乏基本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主人公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和王子保罗,他们个个思想混沌,在支离破碎的思想支配下失去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找不到合适自己的人生坐标。小说中的人物对事物的认识都是支离破碎的,所言之词亦是拾人牙慧。例如,由于一位拜访专家的观点,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改变了他们对所购浴帘的看法;而王子保罗听了某个舞棍专家的意见后,改变了自己对舞棍的态度;母亲们按照书上第331页的建议养育孩子。在这样一个荒诞的碎片世界里,人们已经失去了最基本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要想用碎片化的思想理解这个碎片化的世界,只能依靠一些所谓的专家观点。

后现代主义是对盲目革新的信息社会的反抗,其产生的原因就是信息的膨胀。[6]六十年代中期的美国进入了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极度发达。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知识极大丰富,视野得以开阔,对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然而,对世界了解得越多,越发显得人类的渺小和无知,人类就有越多的知识需要掌握,越多的未知世界需要去探索。人们对一个合理连贯的、有意义的世界的存在开始持怀疑态度。[7]信息和知识的泛滥以及人类传统价值观念的丧失使现实世界在现代人心中呈现出碎片性特征,进而使人类对自身的认知能力和价值提出质疑,也使人的思想意识、情感和语言具有了碎片性特征。后现代中的人被碎片化是因为“整个文化处于一种片段的、破碎的和无中心的状态中,生活在后现代的主体,则始终被一种片断感所笼罩。”[8]

三作为文学存在的文本及文本媒体的碎片性

巴塞尔姆把作者的成果——文学和文学的媒体——语言也解构到了极致。在《白雪公主》中,读者可以看到有关文学的各种碎片。《白雪公主》的开头很奇特,也没有华丽的高潮,更谈不上圆满的童话结局,剩下的只是读者对传统文学经典的碎片记忆。作品中借一根骨头之口提到了其他童话故事,还提到白雪公主写的“一首四页长的了不起的污秽诗”,[9]各种文学批评理论也散见于小说各处。巴塞尔姆对文学的碎片化追忆和评述实际是对现实世界中文学生态的辛辣讽刺。且举一列:后现代社会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无一不是碎片化的。就像我正在写的这篇论文,引用那么多的参考文献,整个论文就像由无数碎片拼贴而成的“巨大的残破的有轨电车”。[9]

巴塞尔姆拼贴技巧下的碎片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学枯竭问题。一方面,很多后现代主义作家向传统文学发起挑战,嘲讽千篇一律的传统文学模式;另一方面,面对文学创新,他们又束手无策,只能积极探索文学的再生之路。拼贴作为艺术手法运用到创作实践中也表明了巴塞尔姆的永恒目的:反对文学传统,推进文学革新。

正如主人公白雪公主在小说开头呐喊的那样:“我真希望听一些我从未听过的新词儿”,[9]文学的媒体——语言在后现代语境下也沦为陈词滥调的碎片。当我们面对语言,或者说它“傲慢地凝视我们”时,“我们感觉的是这媒体本身,而不是媒体所表现的东西。”[10]巴塞尔姆所处时代的人们饱受大众媒体的狂轰乱炸,报纸、杂志、电视、疯狂广告一时间如洪水般涌入大众视野和生活。这些视觉噪音污染了大众的眼睛、耳朵和心灵,使人们变得困惑、被动,也使语言成为失去表达所指能力的符号。作者通过运用拼贴手法,旨在揭示现实世界语言的虚构性和欺骗性,使读者再次经历了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所经历的碎片性侵犯。

很多后现代主义作家“相信通过拼贴画可以表现世界及其复杂性。”[11]这可能是巴塞尔姆对“碎片”如此钟爱的原因之一。作为碎片存在的《白雪公主》中的碎片无孔不入。从宏观上看,整个文本就是各种风马牛不相及的“碎片”的任意堆砌;深入文本,在微观层面我们会发现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语言都具有了碎片性特征;而作者的成果——文本和文学创作的媒体——语言都是碎片化的,无一例外。生成碎片的拼贴技巧是巴塞尔姆在后现代语境下所采取的一种写作策略,背后隐藏着作者的真实意图。巴塞尔姆将他严肃的思想主题同拼贴技巧结合起来,揭示了现实世界的碎片性、形式化和由媒体控制的虚构本质;披露了后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异化,信仰的缺失和道德的迷惘;如同其他后现代派作家一样,作者对文学的衰竭和语言的衰退也表现出忧心忡忡。一言以蔽之,巴塞尔姆是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作品体现了他对现实世界的热切关注和作为文人对文学和语言的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1]Barthelme, Donald.UnspeakablePractices,UnnaturalActs[M]. New York: Farrar, 1968.

[2]Herzinger, Kim, ed.Not-Knowing:TheEssaysandInterviewsofDonaldBarthelme[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7.

[3]Patteson, Richard F., ed.CriticalEssaysonDonaldBarthelme[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4]胡全生.拼贴画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运用[J].外国文学评论,1998(4).

[5]罗钢.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Hudgens, Michael Thomas.DonaldBarthelme,PostmodernistAmericanWriter[M]. Lewiston, N.Y.: Edwin Mellen P, 2001.

[7]MaCaffery, Larry.TheMetafictionalMuse:TheWorksofRobertCoover,DonaldBarthelme,andWilliamH.Gass[M]. Pittsburgh,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82.

[8]张震久.破碎的艺术[J].国外文学,1999(1).

[9]Barthelme, Donald.SnowWhite[M]. New York: Atheheum, 1967.

[10]Korg, Jacon.LanguageinModernFiction[M]. Brighton: The Harvester Press Ltd., 1979.

[11]Thiher, Allen.WordsinReflection:ModernLanguageTheoryandPostmodernFiction[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Fragmented Snow White: Hidden Purpose behind Collage Technique

Liu Fuhu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8,China)

Key words: fragment; collage; purpose

Class No.:I106.4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目的白雪公主
我家的白雪公主
致永远的孩子——《我的白雪公主》创作谈
我的白雪公主
可爱的白雪公主
明辨动机和效果,解构当政者的权力博弈及政策取向
廉洁校园文化建设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作用研究
从“灰姑娘”到“白雪公主”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我家的“白雪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