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病夏治中医疗法的探讨

2015-03-17刘志茂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水疱皮肤药物

刘志茂

(兰州市公安消防支队卫生队,甘肃 兰州 730001)

冬病夏治中医疗法的探讨

刘志茂

(兰州市公安消防支队卫生队,甘肃 兰州 730001)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夏治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临床实践表明,有些冬病在冬天治疗效果很差,而在夏天治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病夏治;疗效;观察

冬病夏治是我国医学重要的预防医学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针刺、药物贴敷等,以增加抗病能力,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从而达到预防保健、标本兼治的作用。冬病指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的季节来辨证施治,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以期收到良好的疗效[1]。

冬病夏治的适应证: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道慢性疾病。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及研究,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现将研究过程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7月至2014年8月行冬病夏治的患者262例,其中男136例,女126例;支气管炎33例,支气管哮喘67例,过敏性鼻炎62例,反复感冒3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6例;年龄10~40岁者42例,41~60岁者96例,60岁以上者124例;病程2~4年者42例,5~6年者96例,6年以上者124例。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按照《呼吸系统诊断要点》,并拍摄胸部X线片及CT进行确诊,排除其他严重心功能不全者。中医诊断标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参考舌脉象。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组成及药材炮制

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方,可结合既往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进行加减。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地道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减小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2.2 药物制备

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姜汁的制备方法:将生姜洗净、粉碎,3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经验和地域特点在50%至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的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贴敷时将药粉和姜汁调成较干稠的膏状,药物应在使用当日制备,或者提前制备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3 贴敷时机及方法

一般在每年夏季的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时间间隔约为7~10天。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厚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足三里等。

2.4 贴敷时间及疗程

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患者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以取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2.5 贴敷后皮肤反应与处理

2.5.1 正常皮肤反应与处理 去药后,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极少数可能出现大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并做消毒处理后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2.5.2 不良皮肤反应及处理方法 不良皮肤反应主要指去药后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过敏、低热等。贴敷后局部皮肤红肿,可外涂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皮肤局部水疱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并进行对症处理;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出现水疱体积过大,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及出血等现象时,应及时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

3 注意事项

(1)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固,以免移位或脱落。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2)贴敷药物部位出现水疱者应注意防止感染。(3)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刺激性物品擦洗。(4)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5)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6)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7)3岁以下的儿童、孕妇、恶性肿瘤患者、肺结核活动期患者、支气管扩张患者、强过敏体质者、感冒发烧者、患有感染性疾病以及阴虚火旺者不宜进行冬病夏治。

4 疗效判定标准及结果

完全恢复: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显效:主要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好转:症状和体征基本好转;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好转。本次研究完全恢复的62例,显效的108例,好转的77例,无效的15例,有效率为94%(有效为完全恢复+显效+好转)。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冬病夏治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5 讨论

中医传统贴敷疗法历史悠久,其临床应用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记载用鸡子、白醋、猪脂、水、蜜、酒等作为外敷药与调和剂外敷;南北朝《刘涓子鬼遗方》用猪胆汁外敷治疗痈肿;唐代《食疗本草》用胡桃研泥外敷治疗白发;宋代《太平惠民方》以地龙粪研饼敷在小儿囟门,治疗小儿头热、鼻塞不通;明代《普济方》用生附子和葱涎为泥敷涌泉穴治疗鼻渊等,说明贴敷疗法历史悠久;清代的《理瀹骈文》一书集贴敷疗法之大成,标志着本疗法的临床应用已经比较完善。

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自然界存在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疾病多发于冬季。一些虚寒性疾病多半是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外邪容易侵入而发病。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的是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另外,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夏至开始,人体阳气达到了顶点,同时阴气达到了最低点[2]。夏季治疗以补肾、健脾、养肺为主要法则,以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和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使功能恢复平衡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真正改善体质。根据最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夏季穴位贴敷能明显提高机体免疫的各项指标,调节免疫蛋白的功能,减轻β受体的反应,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

[1]孙必强,李果丽.浅论中医冬病夏治[J].中国民间疗法,2008(4):54.

[2]万力生,范红霞.冬病夏治防治哮喘的机理探讨[J].中医研究,2001,14(1):3-4.

R242

B

1671-1246(2015)12-0139-02

猜你喜欢

水疱皮肤药物
第二层皮肤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皮肤“出油”或许就能减肥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高频超声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拔罐起水疱是体湿吗
我爱洗澡,皮肤好好
牛水疱性口炎的诊疗实例分析
最熟悉的药物伤你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