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儿童良好阅读习惯的策略初探

2015-03-13郑英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5年1期
关键词:阅读习惯培养

郑英

【摘 要】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儿童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教师指导、同伴交往、家庭氛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三方面谈谈儿童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教师的指导,促使儿童阅读习惯的形成;在同伴交往中,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家庭潜移默化中,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要合理利用一切的合力,在小学阶段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点亮童年,让他们终身受益。

【关键词】阅读;习惯;培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指,不需要他人的督促,不是为分数读书,只是因为兴趣喜欢而读书。良好阅读习惯对提高阅读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它的养成将成为人生宝贵财富,终身受用不尽。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应从小培养。笔者认为儿童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教师指导、同伴交往、家庭氛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教师的指导,促使儿童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新课程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并且有明确的规定:小学高年级要“扩大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由此可见,课内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要。没有一定的课外阅读数量,是很难进一步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提升儿童的文学鉴赏能力;也就很难培养儿童的语感、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儿童阅读兴趣。

(一)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1. 培养儿童预习课文的习惯

教师在布置预习时,要列出预习提纲,提出明确要求,以促使孩子认真阅读课文。在教师设计的预习研学提纲、研学案的引导下形成良好的预习课文习惯。要培养儿童利用工具书的习惯,如动手查字典等。还应培养做好预习笔记的习惯,笔记的内容要做到:(1)课堂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2)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哪些;(3)重点问题是什么;(4)有哪些疑难问题等。孩子明确预习时要学习什么,在阅读课文时就会有的放矢,这样就会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2. 培养儿童作批注的习惯

“圈点勾画”之类的批注,可以加深对文章的记忆、理解,激发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我在阅读教学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作阅读批注:(1)生字词;(2)中心句、重点句;(3)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的结构布局。学生在阅读时,手脑并用,提高阅读能力。

3. 培养儿童敢于质疑问难的习惯

阅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用“三到”进行推敲学习,就能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因此,教师要鼓励孩子在阅读中积极展开思维,思考文章所想表达的中心,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找出疑难问题,允许多元的观点。如在学习《放弃射门》一文,学完全文后,我顺势说了一句:“孩子们还有没有问题?如果有请大胆地提出来。”有一个孩子说:“福勒作为前锋,他的职责就是射门进球,现在那么多打假球,吹黑哨。我想,他有可能是在打假球。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这是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再和他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4. 培养儿童选择恰当阅读方法的习惯

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培养儿童选择恰当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形式有:大声朗读、小声慢读、默读、跳读,还有精读、略读等,我们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阅读任务、阅读文体来选择方法。

5. 培养儿童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儿童在阅读时总会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要达到阅读良好的效果,必定是边读边思考。二年级的一名小同学在阅读《灰雀》时,老师提问:“你觉得小男孩是一位怎样的人?”他回答说:“很有爱心的人,因为天气这么冷,如果灰雀还在树上会被冻死的。”他没有说小男孩知错就改,可见他在读书时进行了积极的思考。这个例子说明,我们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儿童,他们必定会发出不可估量的潜能,自觉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6.培养儿童善于积累的习惯

在平时阅读时,教师要求学生准备好一个本子,把读到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段抄下来,并加以归类。一篇文章读完了,总有一些感悟、收获,总有冲动把它记下来。我们平常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这种习惯。这样持之以恒,可以提高儿童的写作能力。

(二)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儿童阅读兴趣

1. 根据儿童的学习实际和年龄特点,推荐课外读物

根据儿童的生活、学习实际,引导儿童选择好最初的几本读物,培养好阅读的兴趣,如《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冒险小虎队》。电视连续播放儿童喜欢的《喜洋洋与灰太狼》时,向孩子推荐《小白兔的故事》、《狼的故事》等与主题相关的书籍。

2. 为儿童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我常常在早午读时间,读一些有趣的故事、名篇名著等给孩子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听后再向学生推荐读物,然后再让他们自由选择读。并利用时间举行读书交流会、读书展示会。我们的每个教室都设一个图书角,指定同学做好管理,为阅读创设良好的氛围。每周利用一节课让他们到图书室去自由阅读。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逐渐地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的自主阅读,从而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二、在同伴交往中,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协作。在儿童的阅读中,教师和家长可以有目的地引导他们与其同伴交流信息、表达思想、合作探究、相互评价,积极寻求阅读同伴,彼此之间进行经常阅读性交往,使他们在阅读性交往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人际交往能力也将相应得到提高。

(一)在同伴阅读中,参照模仿,培养习惯

儿童正处于社会化形成的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需要有正确的、可供模仿学习的外部参照物。而同伴这个可大可小的群体正好具备了这一条件。因为在他们的阅读活动中,必然有某些个体表现出良好的阅读行为,比如有孩子阅读时遇到不懂的生字词能够主动地去查字典;在阅读材料上“圈、点、划、批、注”;读到美文,不由自主地朗诵起来;读完文章情不自禁地把故事讲出来等等。这些行为本身也许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达到自动化的习惯,但已经足以让其中的儿童成员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参照模仿。

(二)同伴阅读中,比较竞争,形成习惯

教师就可利用同伴交往中“比较竞争”的作用模式,引导这一阅读群体以“榜样行为者”为首,作好读书计划,从阅读的目标、数量、内容、评价几方面制定具体计划和措施,让每一成员都清楚明白。计划的达成可以用表格集中统计阅读进展的形式在群体中展示出来,表格的项目包括书目、阅读者、阅读时间、作品特色、阅读体会等。还可以组织不同的群体进行比赛。这样做,可以强烈地刺激儿童的责任感和追求成功的动机,使他们积极承担集体义务,共同完成阅读目标,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

(三)在同伴阅读中,交流讨论,维持习惯

阅读同伴这一群体的组成,较之于独立个体而言,最明显的优势就在于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可以进行经常性的交流讨论,这对于丰富儿童的思想,激发其思维火花,提高阅读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在儿童的阅读性交往中,我们积极倡导“大胆质疑,观测释疑”的阅读氛围,让孩子畅所欲言。正是在孩子把自己的理解、体会与其同伴分享的时候,孩子们的视野也许会豁然开朗:原来这本书、这篇文章是如此精彩;原来我读过的这篇文章还可以这样理解;原来要围绕文章提问题也不是那么难,原来讨论会使问题变得简单。这样,每个儿童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都能体验阅读的乐趣。在这样的阅读性交往中,群体成员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会得到有效的维持。

三、家庭潜移默化中,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儿童的首任教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教育也是一样,父母读书多,孩子读书也多。因为儿童是在模仿中成长的,观察性学习是儿童的学习特点,家长喜欢看书,孩子也会拿起书来看。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讨论书,讨论读书感悟、畅谈心得,影响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孩子在家里看书并不像上课那样有计划,突然兴趣所至,拿起书来就看了。笔者建议家庭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在孩子经常活动的场所:床头、桌子,甚至洗手间,都放一些适合孩子看的书,让他们随手就可以拿到书来阅读。家长还可以经常带着孩子逛书店、图书馆。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才会一辈子都不感到孤独与寂寞,他才会终身学习,才会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而这一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同伴积极的影响,家庭多方面的配合,我们要利用一切的合力,不遗余力地在小学阶段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命运[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4(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2]金忠明,邵育群.孩子一生的阅读计划[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09).

猜你喜欢

阅读习惯培养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