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引领政治教学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2015-03-11宋华苗
宋华苗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来看是教学主客体的互动过程,学生只有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才能举一反三,形成深刻的认识。然而,从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实际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从考试出发,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各类考点的“灌输”上,学生只能在“书山题海”中苦战,无暇也无力深入思考问题。近几年,高考政治命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考查,而思考的唯一源头就是问题。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之所以能激发出各种真理性的认识,就在于它能鼓励人们冲破思想禁锢,发现新的知识。本文就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切入点,结合在马航客机失事半个月后笔者在班级中开展的一次相关讨论为例,试图探究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中的几个核心环节。
一、及时发现联系,创造有价值的学习材料
从人的认识规律角度来看,一个人内心的问题来源于认知、情感与价值观的相互冲突。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而教师不必刻意地以直观的图片来展示问题素材,可以联系时下热点新闻来创造性地编写文字材料。
材料:2014年3月8日凌晨,马航MH370客机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与地面失去联系,然后折返至马六甲海峡,在安达曼海失去踪迹。对于这一反常的现象,人们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使得客机遭恐怖袭击的可能性在短期内猛然上升。据说,马航官方为了缓解国际舆论压力,为搜救和调查争取时间,有意隐瞒了真正的时间和地点。
马六甲海峡目前由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共同管辖,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中国80%的石油进口都要经过这里,被誉为“海上石油生命线”。根据马来西亚政府种种耐人寻味的表态,我们可以想象失联事件背后惊心动魄的政治斡旋和外交斗争。马来西亚政府利用两名伊朗偷渡者大做文章,制造迷雾,拖延时间。根据目前透露的信息,仍无法排除客机被劫持的可能。(限于篇幅,原文有删减)
呈现材料后,我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阅读方法指导,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提炼与概括,总结出核心信息,以提高他们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我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马来西亚方面隐瞒事实真相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学生仅仅从第一自然段理解,就会认为他们是为了搜救的正常进行,但继续往下读就会发现他们是另有企图。这样,我就给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空间,激发了他们内心的探究欲望。
二、开放提问空间,鼓励学生质疑
高中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较多地受限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非常重视同学对自己的看法,在他们看来,提出一个幼稚的问题而被他人偷偷取笑是非常可怕的。因此,在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下,学生往往无法产生质疑意识,也无法提出问题。对教师而言,在政治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升自我价值感的过程。对此,教师可采取以下两种策略。
“大智若愚显风采”:对于问题的提出,教师要显得“愚笨”一些,装作很多东西都不知道、很多问题都提不出来,这样学生才愿意自信地提出他们的问题。教师要把成功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提问中有效探究问题,这就是“大智若愚”。
“笑而不答心自闲”: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必急于评价,以引导学生生成更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种教学智慧。鼓励学生质疑能够促使学生养成在提出问题后进行自我质疑的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为进一步研究问题作好准备。
三、合理筛选,让问题为政治课教学服务
学生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往往会提出很多有个性的问题,这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契机。但是过分强调开放则会让课堂教学变得混乱无序,对此,教师要合理筛选问题,引导课堂教学,把控探究方向。
例如,对于上述材料,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1)马航失事是不是说明当前的科技发展还没有达到对航班监测的精准化?(2)我国对马方救援的态度是怎么样的,特别是对马方的行动有什么评价?(3)联合国在这次事件中作出了怎么样的反应,这说明联合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是怎么样的?(4)我国在此次事件中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这与我国的外交政策是否相符?
这四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关注的是科学技术,与政治学科关系不大,第二个问题关注新闻与事实,而这学生通过听广播、看电视能够很快获取,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探究,第三个与第四个问题的前半部分还是关注事实,但后半部分就转向了学生平时学习的政治知识,因而后两个问题有一定的探究价值。一般而言,教师在一开始不应将问题限制在政治领域,否则学生就会兴趣锐减,甚至失去对探究的欲望。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适时提醒他们,注意问题的方向性,不要提出与材料无关的问题。
四、努力求证深化,发现新问题
在确定了假设之后,就可以进入问题的求证与研究阶段了。学生通过求证来获取结论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对此,教师要不断“煽风点火”,引导学生把探究向深层次推进,可采取的具体策略如下:
(1)拓展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例如,我国对国际援助一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而对此次事件,我国有何反应,这说明了什么?
(2)把问题分解成更多的子问题。例如,马方与中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这说明了国与国之间的怎么样的关系?
(3)重新排列组合,提出新问题。例如,中国对马方搜救和信息公布方式的评价和国际社会对马方的评价有何区别,从中可以发现什么?
(4)对比旧知识,提出新问题。例如,我国领导人访问古巴时,向古巴提供了援助。而在此次事件中,我国争取了哪些国际援助,说明了我国的国际关系有何特点?
(5)联想与关联问题。教师可将问题由特殊上升到一般,从而进行相互印证和相互解释。例如,我国对马方所采取的态度与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国际社会对此事件的看法与当今国际关系的现状。
(6)由问题生成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向自己提问,向问题提问,让学生在提问先前过滤掉那些不应该提的问题,从而使思维指向更为清晰和明确。学生在获得有关问题的结论后,要去发现新的问题,以修正自己得出的结论。这样,在不断的循环中,学生通过自问自答、互问互答,逐渐就将知识的获取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互动构建”。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升华为科学素养。
总而言之,问题意识并不是简单提出和解决问题,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出的揭示问题本质的发现过程,是研究和发现问题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积极探究的良好问题意识。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时政热点进行问题探究,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掌握独立探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