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品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5-03-11孟静
孟静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知识过程中的认知因素,还要关注学生接受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方式、情感、能力等因素,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纳和内化知识。
当今的社会是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国际竞争主要集中在高科技的研究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竞争使学校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其所存在的强制灌输、死记硬背、应试教学等弊端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应将“为考试而教”转变为“为创新而教”,给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充分表现的机会。下面我就对如何在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些浅见。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成功的大门是向所有人都敞开着的,而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的伟大成果,无一不是由于其对研究对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取得的。陈景润由于从小对数学感兴趣,才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了整个数学界;比尔·盖茨成功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电脑。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运用故事、幽默、名言、警句、漫画等,把课本知识由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疑诱思,培养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不断地设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讲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结束。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课前设计问题,课上巧妙提出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两点:一是提出的问题要吸引人,即能发挥学生创新力的、具有发散性的问题;二是为学生提供发言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就能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创新精神
标新立异来源于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这往往是创新的开始。《中国化工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大学生与幼儿园的娃娃相比谁聪明?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内容:有一次,女教师画了一个圆圈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才底气十足地说:“可能是零。”又一天,女教师画了同样的圆圈问幼儿园的孩子:“这是什么?”孩子立刻七嘴八舌地回答:“是太阳!”“是烧饼!”“是地球!”“是鸡蛋!”“是布娃娃脸上的小酒窝!”“是西瓜!”“是老师的大眼睛!”女教师听后,不由得感慨万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不唯师、不唯书、不盲从,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创新。
四、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创新素养
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发掘出自己的创新潜能。在智力水平相近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就成为影响创新力发挥的关键因素。长期的应试教育重视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了不少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薄弱,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而这些都是创新的“绊脚石”、“拦路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挥思品课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优势,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创新人格。
总之,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思品课堂这片沃土才能培养出绚丽的创新之花,收获丰硕的创新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