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住我们的根

2015-03-11朱孔树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大洲标的考试题

朱孔树

一、中考试题是基于课程标准的命题

当我们认真研究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后就会发现,我们绞尽脑汁“引导”学生识记的大量“考点”,在中考试卷中却极少出现。而且,虽然各地的教材版本不同,中考试题却几乎无相悖之处。也就是说,一套合格的中考试题是全国通用的,不受教材版本的限制。这是为什么呢?这又对我们的地理教学有什么启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先要理顺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什么呢?教材只是我们达成课标的一个材料、一个工具,它本身并不是教学目标。全国的地理教材有很多版本,虽然风格有别、选材各异,但都是依据课标编写的。所谓“用教材教”就是指用教材这个工具达到课标的要求。所以,中考试题是基于课标的命题,而非基于教材的命题。请先看两则课标的内容标准:

●认识大洲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认识国家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量、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该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以人教版(2012版)地理教材(七下)为例分析:关于大洲,我们学的只是一节“亚洲”,国家也仅仅学了日、俄、印、澳、美、巴西等六国,但课标的要求显然不仅仅指亚洲和六国。顺理成章地,中考命题也不会仅仅局限于亚洲和六国。其实,教材编写的只是几个案例,是想让我们通过对亚洲和六国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能力,也即我们常说的“授人以渔”。

课程标准中有关内容标准的表述,几乎言必称“运用地图和资料……”因此,从操作的层面上来讲,只有教会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才能授人以“渔”。而各地中考试题的命题方式也几乎无一例外地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可以说,离开地图和资料的教学是低效甚至无效的,离开地图和资料的中考命题是不符合课标要求的。

二、课程标准与“用教材教”

虽然有了以上的分析,但有的教师还会产生疑问:既然中考命题是基于课标的命题,那么试题中涉及的区域就不会局限于教材,我们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靠区区一本教材,能达到课标的要求吗?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用教材教”。

其实,只要深入研究课标与教材,就会发现,为了达成课标的要求,教材处处都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

1探究式教学的思路几乎无处不在。

课程标准中随处可见的“运用地图和资料……”的要求,正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思路。这种思路在教材中几乎随处可见。现行教材的特点是“两多”、“两少”。“两多”是指教材中的图表多、“活动”多;“两少”是指教材中的正文少、答案少。我的体会是:第一,教材中的正文绝大部分都是以结论的形式出现的;第二,这些结论绝大部分都能够运用教材中的图表资料探究得出;第三,我们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图表等资料探究得出这些结论。教材正文不是用来画的或背的,而是用来验证探究过程的。教材中提供了这些探究的素材,我们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素材进行探究就符合课标的“授人以渔”,就是“用教材教”,否则就是“授人以鱼”,就是“教教材”。

2教材处处渗透着学法、教学和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人教教(2012版)地理教材中“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一章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在“自然环境”一节中,正文部分刚刚介绍了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紧接着在第8页“活动”中设计了如下探究问题:“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随后的气候部分也设计了同样的探究活动。

分析:上述“活动”的设计目的,正是为了让学生达成“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而非仅指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的课标要求。

总之,课标是中考命题的根,是教材编写的根,是课堂教学的根。地理教师只要“守住我们的根”,深入研读课标,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教学资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就能打造高效减负的地理课堂,轻松应对中考。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洲标的考试题
二月羽坛:各大洲赛独秀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一道集训队选拔考试题的推广
具有两个P’维非线性不可约特征标的非可解群
例谈几道2018年高考试题
大洲与大洋
红周刊绩优指数100只标的股一览
红周刊绩优指数100只标的股一览
红周刊绩优指数100只标的股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