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 高效优化
2015-03-11钱俊光
钱俊光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出台以来,全国各地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轰轰烈烈,就当前的教学改革现状来看,“重教研、轻学研”,“重教改、轻学改”,“重教法、轻学法”的现象相当普遍。那么,我们应如何走出困惑,实现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呢?本文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管中窥豹,妄述浅见。
一、提高思想政治学科的可信度和认同感是前提
首先,教师早已有这样一个共识:做一名好教师难,做一名好的政治教师更难。其原因在于,政治教师的课堂是“小课堂”反映“大社会”的课堂,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解决学生对课程认同的问题。客观地讲,其他学科的科学性是学生容易接受的,或者说,学生在接触这门学科之前就已经把它当作一门科学来看待了,因而其他学科也就不存在学生认同的问题。而政治学科则不然,学生普遍认为它只是用来传递国家大政方针的,因而对其抱有一种被动的、不得已而学之的态度。这样的认同障碍使得政治教学中的“教”与“学”相脱节,造成教学改革难以实现重大突破。
其次,政治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与社会现实有部分脱节,使政治课教学变成了空洞的说教,这就降低了思想政治课的可信度。理论脱离实际使政治学科失去说服力,学生很难相信政治理论的正确性。尽管新版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力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际,但是,政治学科往往是从理论的高度要求学生接受抽象的政治知识。这些本来在学生心目中就缺少形象支撑的知识又和复杂的社会现实存在很大的反差,这就使学生的政治信念产生了困惑,使政治课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所以,及时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学科的可信度,增强学生对它的认同感,是思想政治课学科教学改革成功的前提。对此,教师要坚信自己所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这样才能不被复杂的社会现象所动摇,才有可能以理服人。另外,教师在备课中要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言论提前做好准备,并对这样的“生成”加以分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社会现象。
二、寻找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是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发现真理,提高能力和觉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我探索出了“设疑激趣—自主认知—合作探究—纠偏归纳—巩固检测”的“五步教学法”。
第一步:设疑激趣。提出问题是创造性学习的开始,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主动起来,就要精心设疑,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寻找正确的答案。学生本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烈,但如果他们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缺乏了解,或完全不了解时,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处于“潜伏”的状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巧妙设疑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
第二步:自主认知。在设疑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感知教材,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阅读,使其通过阅读来达到解疑的目的。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步:合作探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激活学生的潜在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自学阶段获得的正确认识能够得到巩固和深化,使学生原来理解不够清楚、掌握不够准确的认识得以及时纠正。
第四步:纠偏归纳。教师要在学生自己阅读并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适时适度地纠正探究中的一些认识偏差。对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于学生易混淆、易发生错误的知识加以分析;二是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加以解释;三是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学过的知识得以条理化、系统化;四是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五步:巩固检测。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一些探索性、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探究讨论等方式进行解决,这比教师“包办解决”的效果要好得多。
综上所述,教师要增强思想政治学科的可信度,使学生接受和认同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坚持“五步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成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这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师的教学规律的,不仅有利于学生德育素养的提高,也有利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改革走出困惑,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