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
2015-03-11金兰
金兰
问题教学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就是一个问题教学的雏形。问题教学真正的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推广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由于教学改革等因素的影响,问题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将对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的概念和原则进行阐述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实践措施,从而帮助高中历史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教学的含义和原则
1含义。
问题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积极努力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会有更深刻的印象,掌握的程度也会更牢固。而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很少提问,即使提问,学生的回答也是比较被动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养成一种“惰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原则。
(1)简洁性。问题教学法的简洁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授课时不能漫无目的地提出很多的问题,而只对关键的知识点或者不易理解的难点进行提问。问题贵不在多,而贵在精,这种提问策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
(2)媒介性。教师应该明确提问的目的,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而要为了解决问题而提问,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并得出答案。这么看来,问题在这个流程中就发挥了一个媒介的作用。
(3)感化性。历史这门学科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我们在对历史事实和材料进行描述的时候是感性的,而在思考历史问题实质的时候又是理性的。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告知学生真实的历史事实,还要传递民族文化的历史感情。基于这一原则,历史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贴近学生的内心,以引发共鸣,让学生更好地去思考问题。
(4)递进性。人们在接触新事物的时候,一定要从简单慢慢过渡到复杂,这样才比较容易接受。所以,历史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也要如此,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慢慢地提高难度。如果一开始问题设置得太难,学生很可能会找不到答案,不利于问题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
1问题的设计方法。
(1)问题的设计要层层递进。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将问题设计好,并且设计的问题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历史教师要明白设计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学习知识,扫清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设计的问题要有价值。由于问题教学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历史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
2问题的提出方法。
(1)手段多样化。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展示图片等方式来提出问题。例如,在组织学生观看完历史纪录片之后,教师可先对纪录片的内容加以概括,然后提出与纪录片有关的历史问题,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史实结合现实。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历史结合现实的方法,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讲解,引导学生去思考现实问题。
3问题的解决方法。
(1)提前预习。在进行问题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预习。因为预习就是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所了解。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再去提问,就能让学生进行二次思考,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师的提问应该也有一定的差异。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应该大一些;对于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稍微容易一些。
总之,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法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问题贯穿于整个历史课堂。因为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带着更多的问题下课。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再提出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就会更牢固,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就会有所提高,教学目标就能更好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