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体会
2015-03-08翁燕红解放军第九四医院内分泌科南昌330002
翁燕红(解放军第九四医院内分泌科南昌330002)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体会
翁燕红(解放军第九四医院内分泌科南昌330002)
摘要: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予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对照组25例,予吡格列酮治疗。结果:两组的空腹、餐后血糖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餐后2 h血糖的控制,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的疗效,优于单纯吡格列酮的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体会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近十几年来,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对于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中西医均未有重大突破。但中医药以其独特优势,为中西医结合防治DM,进而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了条件。笔者从2008年2月~2014 年2月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35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08年2月~2014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60例DM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49.6岁;对照组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47~67岁,平均年龄51.6岁。发病1~6个月。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肾功能、肝功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等常规检查。
1.2%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考《中医内科学》相关定义,凡具有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等临床特征者,即可诊断为消渴病[1]。西医诊断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有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及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并且随机(餐后任何时间)血浆葡萄糖≥11.1 mmol/L(200 mg/dl);(2)空腹(禁食至少8 h)血浆葡萄糖≥7.0 mmol/L(126 mg/dl);(3)OGTT 2 h血浆葡萄糖≥11.1 mmol/L(200 mg/dl)。空腹血糖损伤(IFG):是指空腹血浆葡萄糖≥6.1 mmol/L(110 mg/dl),但<7.0 mmol/L(126 mg/dl)。糖耐量损伤(IGT):是指OGTT 2 h血浆葡萄糖≥7.8 mmol/L(140mg/dl),但<11.1mmol/L(200mg/dl)。
1.3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饮食控制、运动等常规治疗。西医根据DM患者年龄、体征、化验结果等,口服降糖药,必要时注射胰岛素;中医依照辨证论治原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中医治疗,中药遣方在基本方上随证加减。观察组:药用六味地黄汤加味(熟地15 g、玄参10 g、石斛10 g、乌梅10 g、茯苓10 g、山药l5 g、山茱萸15 g、茯苓15 g、丹皮15 g、泽泻10 g、丹参20 g、红花12 g、鸡内金15 g等),并根据患者病因病机的不同以及个体差异辨证加减用药,日1剂,水煎分2次服。同时服用吡格列酮(瑞彤,国药准字H20110047,每片15 mg),15~30 mg,1次/d;对照组:单纯口服用吡格列酮15~30 mg,qd。
1.4疗效标准(1)患者自觉症状完全消失,空腹血糖指标正常,尿糖多次复查皆为阴性,视为基本治愈;(2)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空腹血糖<7.84 mmol/L,空腹尿糖定性阴性或减至(+),视为有效;(3)不能达到以上标准者,视为无效。
1.5统计方法应用SPSS 19.0专业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组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2.1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糖尿病患者疗效比较[例(%)]
2.2血糖比较两组空腹、餐后血糖较治疗前都有明显下降,观察组餐后2 h血糖的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值变化(mmol/L,x±s)
3 讨论
3.1辨证施治中医药治疗DM自有特色。中医认为,患DM的主要原因是素体阴虚、脏腑羸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从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其病机重点是阴虚燥热,燥热是标,阴虚是本。病延日久,阴损及阳,致阴阳俱虚。而阴虚燥热,耗液灼津,使血液瘀滞。又阴损及阳至阳虚,阳虚则寒凝,进而导致瘀血内阻[2]。根据患者的不同特征,辨证用药,恰当地选用熟地、知母、玄参、石斛、乌梅、茯苓、山药、鸡内金等清热滋阴、生津止渴、健脾益气等药,可取得理想疗效。中医治疗DM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其治疗方法难以在不同患者中重复应用,但中医重视个体差异,对患者辨证施治,有较为理想的疗效。从辨证的角度理解,这种“不统一”,或许正是其特色优势所在。
3.2辨证辨病中医、西医治疗DM各有所长。DM是以血糖升高为共同特征的慢性、进行性、全身性疾病,表现复杂多变。现代医学对DM形成的内在因果关系及其病变规律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可重复应用的治疗方案;而中医的整体思维强调个体差异,辨证论治,未病先防,即病防变,这些又符合DM病程长、复杂多变、并发症多等特点。两相比较,从病因病机到治疗法则,中医、西医各有所长,亦各有不及者。临床应用若能相互参照、取长补短、有机结合,定然获益不浅。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DM可理解为用西医辨病治其标,取中医辨证治其本,标本兼治,以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虽中医、西医二者的研究思路各异、治疗方法不同,但殊途同归,最终都是为了防治DM,解除患者疾苦。
参考文献
[1]王永炎.中医内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02
[2]郭跃,崔梅梅.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86例[J].中西医结合中国民间疗法,2010,18(7):48
收稿日期:(2015-02-09)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5.08.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