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2016-11-17吴映霞
吴映霞
【摘 要】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探讨科学可行的高血压治疗策略对于改善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 高血压 中西医结合 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持续性上升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也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1]。长期的血压高可能导致心脏、大脑,肾脏等多种靶器官损害,进而引发冠心病、心脏功能与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疾病,对人们生命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随着中医临床实践的深入,中医学在各类疾病的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获得良好的成效,本文就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1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原理
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等发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病机制到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肥胖、钠摄入量过大、吸烟、环境、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相关。西医阐述高血压发病机制的主要学生有遗传基因学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学说、血管张力上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学说、心排量异常学说、胰岛素抵抗以及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学说等,目前普遍认为高血压的发生及发展受到不同因素的综合作用[2]。
高血压的中医学发病机制当前也没有公认的理论,传统医学以五脏作为中心,多数理论认为高血压的主要病位在于肝,而深入研究之后发现,脾脏在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中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主流的观点是:由于情志失调造成肝脏失调养,加上过劳、饮食不节以及脾脏功能受损是高血压的发生起点[3]。情志失调养会造成肝郁气滞,进而造成肝阳上亢,随着病情的发展成为阴虚阳亢,最终造成阴阳两虚;脾脏受损造成脾失运化,进而出现气血瘀阻,痰湿中阻,血瘀和痰瘀对心脉运行产生阻滞,进一步还可能造成胸痹和中风。因此,痰瘀互结既是脏腑功能受损的产物,也是高血压发展的基础。
2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措施
2.1 西药联合中成药降压
常用的高血压治疗新药主要有氨氯地平、苯那普利等,将其与中成药联合应用是目前较为多见的治疗方式[4]。目前已经上市的降压中成药主要由复方羚角降压片、安宫降压丸、罗布麻降压片以及牛黄降压片的,上述药物对于早期高血压具有较好的作用。有学者对中西药联合治疗高血压的疗效进行评价,以非洛地平组作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研究组在非洛地平的基础上应用由黄芪、防己、干地龙与白僵蚕制成的降压胶囊。对比结果发现,8周之后研究组患者的显效率达到85%以上,而对照组的显效率为75%左右,研究组的治疗显效率更高[5]。另外有学者对对照组患者使用氨氯地平与苯那普利进行治疗[6],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杞菊地黄口服液治疗,结果提示研究组患者的晨峰血压对比对照组有明显的下降,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结果显著(P<0.05)。
2.2 西药联合中药方剂治疗
高血压疾病的诱因各不相同,因此强调个体化的治疗。采取重要方剂辨证加减治疗更符合疾病的治疗原则。有学者探讨西医降压药联合中药方剂治疗的效果,单纯种药物给予天麻降压饮进行治疗,主要成分为天麻、钩藤、白芍、决明子、泽泻、菊花、龙骨、牡蛎等,煎汁后取150ml药汁分为早晚2次应用;单独西药组患者给予依那普利5mg口服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同时应用两种方法进行治疗,3组均以4周作为一个治疗疗程。最终结果提示联合用药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中药组和单独西药组[7],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
2.3 西药联合敷贴、针灸等其他中医方式治疗
中药降压贴等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此外还有联合针灸、推拿、足浴等其他形式的治疗。有学者在依那普利的基础上对百会、关元等穴位进行艾灸治疗,发现对比单纯西药治疗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更高【8】。除了上述疗法之外,食疗、心理疗法、耳穴压贴等也是常见的治疗高血压的方式。
3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优势
西药在治疗高血压中具有较强的降压效果,且有多种长效或者短效药物的选择,能够快速有效的对血压进行控制,尤其是部分药物对于高血压造成的靶器官损伤具有一定的逆转作用。但是西药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多,可能对全身盐代谢、血糖代谢等造成影响。中医治疗可以根据整体原则辩证施治,降压的作用缓和、具有较好的稳定血压效果,且副作用相对较少。但是中药没有西药服用方便,口感不佳,且降压速度较慢,缺乏长效降压的药物。
总而言之,中西医在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各有其优势,但是也具有不同的缺点。因此,将中医和西医结合起来能够取长补短、发挥出最佳的治疗效果。联合中西医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逆转靶器官的损伤,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在今后的治疗中,应当进一步把握好宏观与微观的特点、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最大限度的突出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曦,傅晓东.中西医治疗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143-146.
[2] 崔金涛,柳健雄.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急性脑出血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15-117.
[3] 马金辉,王志飞,谢雁鸣等.真实世界大数据30034例高血压病住院患者中西医诊疗规律初探[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8):3435-3441.
[4] 林晓华,杨平,林静宜等.中西医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中实施的临床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6):1105-1106.
[5] 倪宇艇.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的切入点及策略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5):601-602.
[6] 张秀芹,张丽娟,宋玲娟等.中西医综合疗法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649-650.
[7] 马诺莎,方祝元.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的中西医认识及干预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2):194-197.
[8] 童佳凤,陈琼.原发性高血压所致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中西医研究概况[J].河北中医,2013,35(1):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