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降低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2015-03-06昌子艳符美芳
昌子艳,刘 红,符美芳,黄 玲
(1.潜江市中心医院 急诊科,湖北 潜江433199;2.潜江市中心医院 护理部;3.潜江市中心医院 消化科;4.潜江市中心医院 肿瘤科)
品管圈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目前,品质管理已成为护理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近几年,随着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一种具有护理特色、与社会同步发展的群体文化正在护理队伍中萌生,这种内生性的意识激发起广大护士参与管理的热情[2]。我院急诊科于2013年3月将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应用于降低急诊抢救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 方法
1.1 成立品管圈小组并选定主题 成立品管圈管理小组,圈员共计10名,其中辅导员1名,圈长1名,圈员8名。采用头脑风暴法提出多个需要改善的问题,按5、3、1、原则对上级政策、重要性、可行性、圈能力进行打分,总分最高者确定为本次活动的主题,最终确定为“降低急诊抢救不良事件发生率”。
1.2 制定活动计划 拟定小组活动计划表并绘制成甘特图,活动时间为2013年3-12月,依次按主题选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问题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改进的顺序,运用品管工具开展主题活动。每1~2周活动一次,每月至少召开圈会一次。
1.3 现况把握与目标设定 2012年8月1日至10月31急诊抢救825例次,发生不良事件34例次,发生率为4.12%。对所有抢救不良事件进行汇总,其中急救技能不足12例次,病情评估不准确7例次,物品准备不到位6例次,沟通障碍4例次,意外伤害3例次,其他2例次,利用柏拉图分析数据,根据“80/20”原理,确定本次活动改善重点为急救技能不足、病情评估不准确、物品准备不到位等。根据现况值,结合圈员的年资、学历等方面因素,在客观评估圈能力的基础上,将此次活动目标设定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至1.7%(计算公式[3]: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圈能力×改善重点=4.12%-4.12%×73.53%×80%=1.7%)。
1.4 原因分析 圈员发挥头脑风暴法,从“人、物、环、机、法”五个方面用鱼骨图(图1)进行分析,针对急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共计找出30个原因。圈员针对可控因素进行打分,重要为3分,一般为2分,不重要为1分,根据80/20原则,确定总分为24分以上的选为要因。结果显示,培训效果差、配合不默契、物品检查不到位、安全意识差、人手不足、抢救环境不良事件发生的6个要因。
图1 急诊抢救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1.5 对策拟定 品管圈活动小组针对要因,再次通过头脑风暴法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每名圈员就每一项评价项目依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等项目进行对策选定,评价方式为优5分,可3分、差1分,根据“80/20”法则,共选出7个对策。
1.6 对策实施 (1)改进培训形式。在对护士实行分层培训基础上应用多元化培训模式进行培训,如晨会提问,每月一主题;疑难病例讨论,每月一病例;反思性教育[4],每月一案例;缺陷分析会,每月一重点,使培训结合护士实际工作要点,提高学习效率。(2)重点仪器强化培训。在常规培训基础上,针对护士使用频率较低的仪器如气管插管、除颤仪、萨博机、呼吸机等仪器进行专项培训与考核。气管插管为医生完成,护士只需配合,但考虑气管插管部分医生在遇到插管困难的患者时,操作耗费时间较长,可采用喉罩代替,所以增设喉罩培训课程,做到人人培训、人人考核合格。(3)开展医护配合演练。针对在抢救时忙乱、医护配合不默契,开展医护定点、定位抢救配合演练;同时在抢救室安装摄像头,在召开质量分析会时,护士长选取有意义的抢救视频,组织大家针对抢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第一反应时间、急救流程、医护配合、操作技能、核心制度落实、物品取用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针对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达成一致共识后进行改进。(4)设立低年资护士安全导师带教制。为每位低年资护士安排1名安全导师,负责安全管理,培训护士疾病观察要点及护理安全管理,讲解既往曾发生过的缺陷案例及预防方法。如本次缺陷回顾中3例意外均是跌倒,分析原因是低年资护士对跌倒评分及预防措施掌握不全,安全导师重点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5)规范物品检查流程。要求护士每班交接抢救药品、器械、耗材等,所有物品定点定位摆放,用后及时补充,在常规仪器检查流程上增加仪器内置耗材检查如心电图机内的记录纸等项目,确保所有物品随时备用。为避免故障仪器混淆,除在仪器上挂醒目标志外,统一放置在固定地点。(6)实行弹性排班。合理搭配护理人员,实行APN排班制,减少交接班次数,分析患者不同时间段就诊人次及出诊例次,在急诊高峰的9:00-11:00、18:00-22:00增加机动班次。(7)变开放式抢救环境为密闭式,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急诊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5],良好的病区环境能使医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6]。为减少抢救过程中的影响,我们将患者家属抢救室内守候改为室外等待,专设了抢救等候区,医生定时向家属汇报抢救进展并进行沟通。门口悬挂“抢救进行中请勿打扰”的警示牌,减少各种干扰。
2 结果
通过一系列改进措施的实施,统计2013年8月1日至10月31日急诊抢救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至1.35%。按公式计算出目标达成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100%=(4.12%-1.35%)/(4.12%-1.7%)×100%=114%。进步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100%=(4.12%-1.35%)/4.12%×100%=67.23%。
3 讨论
3.1 品管圈活动可降低急诊抢救不良事件发生率急诊患者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而医疗护理行为又是具有超过各种服务之上的高科技行为的组合活动,具有高风险性,也是导致医疗纠纷和投诉发生的隐患。作为管理者不仅要教育护士认识在急诊医疗护理行为中具有承担高风险的义务,强化风险意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加强风险管理,将高风险因素降至最低限度[7]。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针对原因在急诊培训中引用了多元化的培训模式,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知识及风险预见能力,通过配合演练及视频反思提高了医护的配合默契,通过安全导师培训强化了护士的安全意识,通过物品规范管理及仪器检查保障了急诊抢救的顺利进行,抢救不良事件发生率由4.12%降至1.35%,可见品管圈在急诊安全管理中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2 品管圈活动可提高圈员综合素质 品管圈活动的推行让护士从被动工作者转变成实施管理的主动参与者。品管圈不同于传统的通过行政管理手段推动的从上而下的持续质量改进,它是立足于平时工作的小改进,是由点及面、由下而上、由局部到整体的质量管理活动,其核心特点是“自发组织”[8]。在品管圈活动中,护士学习了品管手法的运用、锻炼了自身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信心得到较大提高,在工作中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也为持续开展品管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1]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
[2]王惠琴.品质管理中的护理文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865-866.
[3]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践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3-25.
[4]王芝,许燕,施银,等.反思性学习在急诊护士业务学习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119-1120.
[5]徐国英,急诊护理安全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6,6(4):5-7.
[6]杨剑.急诊环境质控挂图的制作与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4,29(1):20.
[7]席淑华,王雅芳,周立,等.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20-122.
[8]许晨耘,符林秋,陈克妮,等.以点带面全面推行医院品管圈活动[J].护理学杂志,2013,28(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