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的效果评价
2015-03-02魏亭亭周海燕
魏亭亭,秦 苇,周海燕,吴 霞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温州 325000)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的效果评价
魏亭亭,秦苇,周海燕,吴霞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温州325000)
摘要:目的观察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对改善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疼痛及抑郁、焦虑症状的疗效。方法将76名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运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并进行比较。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的分组效应、时间效应以及分组和时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都有所下降,观察组下降速度比对照组快。结论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可改善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疼痛及抑郁、焦虑症状。
关键词:纤维肌痛综合征;脑电生物反馈;训练
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5.12.015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S)是一种以全身多处肌肉疼痛及发僵为主,伴有疲乏无力、睡眠障碍、头晕、头疼,同时伴有认知功能减退、情绪障碍等多种其他症状的非关节性风湿病[1]。FS目前病因不清,病理生理不明,因此无特异的治疗方法,主要的治疗是减轻精神压力和对症止痛治疗。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是一种通过声和光等反馈信号测量患者正常或异常的脑电波活动信号,并将其反馈给患者的技术,其目的帮助患者自主控制自身的脑电波活动,增加其对躯体和意识的自主控制力[2]。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具有多种临床应用,如偏头痛、癫痫、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乙醇滥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除此之外,还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伴有疼痛症状的疾病,如瘫痪引起的神经性疼痛[3]和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4]。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本院风湿免疫科采用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FS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美国风湿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关于FS诊断标准[5],年龄16~55岁,患者了解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较严重的合并疾病(如脑卒中、糖尿病、冠心病等),3个月内接受过抗精神病性药物治疗或其他形式的心理治疗。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男8例,女30例;年龄19~48岁,平均(30.32±7.30)岁;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18例,高中以上20例;病程(7.5±5.8)年;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20例,使用阿片类药物8例,二者联合用药10例。对照组:男5例,女33例;年龄20~49岁,平均(32.11±8.33)岁;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16例,高中以上22例;病程(7.9±6.3)年;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17例,使用阿片类药物10例,二者联合用药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病程、止痛药物使用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疼痛护理、心理安慰和疏导。
1.2.2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脑电生物反馈训练。训练前,向患者解释脑电生物反馈的治疗原理和流程;训练过程中,让患者坐在计算机屏幕前,一个盘状电极置于左前额,两个耳夹电极分别置于两耳垂,进行感觉运动节律波(sensorimotor rhythm,SMR)和θ波的训练。训练方法:首先进行5 min基线测试,测量患者SMR、θ波基线值,然后根据基线值来预设一个比基础值稍低的指标(为基线值的80%),训练患者放松的同时试图增加SMR波活动、降低θ波活动,当达到目标值时,即会听到音乐播放或看到动画播放(即反馈信息),保证画面信号和声音信号出现时间占训练时间的60%以上。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每次30 min,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
1.3效果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6]、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6]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程度评定。量表的评定均由同一位受过培训、不清楚患者分组情况的护士完成,评定时间为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
1.3.1疼痛评分VAS评价尺度0~10分,0分表示无疼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8分表示重度疼痛,9~10分表示极重度疼痛[7]。
1.3.2焦虑抑郁评定HAMA共14条目,采用0~4分5级评分法,总分56分。总分≥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21~28分,肯定有明显焦虑;14~20分,肯定有焦虑;7~13分,可能有焦虑;≤6分,无焦虑[6]。HAMD共24条目,大部分条目采用0~4分5级评分法,少数条目采用0~2分3级评分法(第4、5、6、12、13、14、16、17、18、21条目),总分76分。总分≥35分,可能为严重抑郁;20~34分,肯定有抑郁;8~19分,可能有抑郁;<8分,无抑郁[6]。上述量表均为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的国际通用量表。
1.4统计学方法若数据服从正态性分布,计量资料使用均数及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数、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进行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3周、治疗后4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以时间为重复测量因子,比较两组之间的效应差异,若不符合球形假设检验(Mauchly’stestofsphericity),则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进行校正;若数据不符合正态性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描述,统计检验采用非参数检验。所有原始资料经检查核对后,用EpiData 3.0进行双录入建立数据库并逻辑检错,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全部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检验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VAS及HAMA和HAMD评分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及HAMA和HAMD评分情况分
注:1)表示治疗前组间比较,P>0.052.2两组患者治疗后VAS及HAMA和HAMD评估结果比较见表2。
量表变 异 源差异效应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值P值VAS组间分组925.391.00925.39107.77<0.001组内时间430.172.89148.8584.66<0.001分组×时间324.602.89112.3163.88<0.001HAMA组间分组3891.2013891.2034.60<0.001组内时间1862.241.591171.4628.83<0.001分组×时间1211.251.59761.9518.75<0.001HAMD组间分组1834.8011834.8017.50<0.001组内时间1597.751.66960.4629.82<0.001分组×时间985.371.66592.3418.39<0.001
3讨论
3.1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可改善患者疼痛及抑郁和焦虑症状FS是一种痛苦的疾病,影响患者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枢神经系统致敏和疼痛抑制不充分可视为其主要病理表现,中断中枢致敏通路的干预措施可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8-9]。研究发现,脑电生物反馈训练能促进丘脑抑制过程,改变FS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力,从而缓解疼痛症状[10]。本研究数据显示,两组患者在药物使用情况分布均匀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接受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后疼痛程度下降,VAS量表评估分值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脑电生物反馈训练能有效减轻疼痛症状。有文献报道[11],近一半的FS患者合并有抑郁和/或焦虑障碍,本研究发现,通过脑电生物反馈训练,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HAMA和HAMD评分显著下降,说明脑电生物反馈训练除了能缓解疼痛,亦能改善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
3.2局限性本研究样本量偏少,可能会干扰统计结果的准确性,未来的研究应扩大样本量,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本研究随访时间偏短,从表1可以看出,脑电生物反馈疗效在治疗后第3周达到最佳,在治疗后第4周症状有回升趋势,未来的研究应设置更长的随访期以观察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FS患者的长期疗效。
参考文献:
[1] 庄越,刘毅.纤维肌痛综合征慢病管理模式初探[J].四川医学,2014,35(12):1598-1601.
[2] 马岭,张毅力,蔡婧,等.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5):403-405.
[3] Hassan MA,Fraser M,Conway BA,et al.The mechanism of neurofeedback training for treatment of central neuropathic pain in paraplegia: a pilot study[J].BMC Neurol,2015,15(1):200.
[4] Yip SL,Ng GY.Biofeedback supplementation to physiotherapy exercise programme for rehabilitation of 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J].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6,20(12):1050-1057.
[5] Wolfe F,Clauw DJ,Fitzcharles MA,et al.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preliminary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fibromyalgia and measurement of symptom severity[J].Arthritis care & Research,2010,62(5):600-610.
[6] 汪东兴,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53-255,220-222.
[7] Boonstra AM,Preuper HRS,Reneman MF,et al.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for dis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musculoskeletal p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2008,31(2):165-169.
[8] Guida F,Lattanzi R,Boccella S,et al.PC1,a non-peptide PKR1-preferring antagonist,reduces pain behavior and spinal neuronal sensitization in neuropathic mice[J].Pharmacol Res,2015(91):36-46.
[9] Jensen M,Grierson C,Tracy-Smith V,et al.Neurofeedback treatment for pain associated with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type I[J].Journal of Neurotherapy,2007,11(1):45-53.
[10] Lauche R,Cramer H,Häuser W,et al.A systematic overview of reviews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fibromyalgia syndrome[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5,2015:610-615.
[11] Bernik M,Sampaio TP,Gandarela L.Fibromyalgia comorbid with anxiety disorders and depression:combined medical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J].Current Pain and Headache Reports,2013,17(9):358.
收稿日期:2015-07-22
作者简介:张英(1971-),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75(2015)12-11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