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2015-03-02张宇,李鑫

现代教育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培训者吉林市研修

作者简介:张宇(1971-),男,吉林吉林人,吉林省吉林市教育学会,秘书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理论研究;

李鑫(1961-),女,吉林吉林人,吉林省吉林市教育学会,研究员,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理论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国外教育部门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在教师队伍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发展上,也在不断创新提高。在这方面给予我们很多借鉴。尤其是多元教师评价理论为我们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学历要求上,从“低层次”型向“高层次”型发展;在业务能力要求上,从“单一型”向“全能型”发展;在教学水平上,从“守摊型”向“开拓型”发展;在教育研究水平要求上,从“经验型”向“科研型”发展;在业务进修上,从“终结型”向“回归型”发展,更加关注教师内在素质是否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发展体现出来。

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紧迫感,放开眼光,瞄准未来社会发展,构建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要求,尽快提高教师的现代化素质,是我们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

目前,教师队伍存在着很多问题:大多数业务水平低下,自我发展动力不足,专业精神和素养缺失,师德建设亟待加强,与此同时,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培训也存在很多问题:培训和管理不切实际,缺乏连续性和有效性,限制了教师的学习和发展;课程改革重标不重本,忽略了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率,影响了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和指令过多,干扰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关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因果关系,才能通过各种科学有效方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吉林地区教师队伍现状,吉林市教育局进行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研究》的课题研究,此课题通过加强教师队伍构建、师德建设、专业精神培养、科研水平、科学文化的素养的提高,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校本研修能跟得上,校本化和特色化应是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

这里的“校本化”是指学校要用科学的发展观,从学校的办学方向、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实际和特点出发,统筹规划和设计教师教育培养的计划和活动,不断创新校本研修的方式方法,深化、细化校本研修内容,使教师的教育实践水平逐年提高,以促进专业化水平的整体升位,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教师。

“特色化”是指以师为本,充分挖掘教师的优势,并通过校本研修的不断打造,使之成为教师的教育特色。学校是教师成长和发展最基础、最有效的研修基地,因此,学校的管理者要从教师的个体出发,在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尊重教师个性特长,合理规划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方向,使教师个人成长与学校的发展保持一致,走出一条校本研修促进教师校本化、特色化成长的有效之路。

同时,具有品牌效应的活动载体,有助于深入、持久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前,各种培训和教育活动可谓是五花八门,但缺少必要的整合,内容重复、形式单调,更谈不上深入和持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教师的眼界和视野,但有时不免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和根基。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就要从教育的本质出发,研究教师培养和教育的系统性,整合各种信息和资源,强化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活动载体,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

三、适合吉林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工作模式

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师的专业素质由于受地域、资源、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发展不均衡现行普遍存在。

从本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来看,也存在着发展不均衡、各部门各行其是,不能形成合力,研究落不实、效果不突出等现象。对此,课题组在课题研究之初,通过调研、分析,确定了课题研究的工作策略和指导方针:即以校为本、课题引领、载体推动、打造特色、整体提高。

“以校为本”,就是要从学校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开展教师培训工作;“课题引领”,就是以课题为线,统领教师培训工作;“载体推动”,就是要从区域、部门、学校各个层面,创造教师教育、培训的载体,推动教师教育培训工作;“打造特色”,就是要在区域内、部门内、学校内形成具有适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学校教师发展的、个性鲜明的名牌工作;“整体提高”,就是要使全员教师在不同水平上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四、形成校本研修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局面

校本研修是建立在“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一种以校为本的研修方式,深受学校和教师的欢迎,也是得到众多实践证明了的、最有效的教师教育培训方式。

自课题立项以来,各参研学校根据总课题组制定的“以校为本、课题引领、载体推动、打造特色、整体提高”工作原则和方针,课题实施过程中从本学校的发展和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规划教师的教育培训活动,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形成了各自的教育模式和活动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第二小学坚持以校为本,立足教学实际,多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强化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他们从课题研究入手,统领研究和解决学校的教育教学问题。专题式研究、团队式研究、名师引领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吉林财经学校着力构建“培训提高——实践锻炼——研究反思——自我发展”的培养模式,借助各种活载体动,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吉化第三中学校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本校实际,制定了“关怀调动,激发教师积极性;营造人文环境、创设和谐工作氛围;多层面培养,走专业化成长道路”的教师培养策略,提出了以人格魅力带动人、以人文关怀感动人、以公正决策调动人、以物质待遇鼓励人、以导向机制引导人、以制度管理约束人的六项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选拔人、培养人、激励人,最大程度地挖掘教师的潜能,发挥教师的作用,形成了适合教师队伍特点,适合学校发展和实际操作,有力地指导教师教学实践的教师发展体系和教师自主学习、自主提高的长效机制。

五、形成区域性教师培养模式和具有品牌效应的活动载体

课题实施以来,各区(县)教育学会根据本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现状,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开展了适合各区域教师发展的活动载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品牌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区域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吉林省蛟河市教育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面向全体教师,以教学岗位为训练基地,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三功三评”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了为期3年的“三课一研”活动。三课,即达标课教师、优质课教师、全天候公开课教师;一研,即“一研”就是普及和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活动重在解决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解决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性问题,不断改进训练的思路和策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和“双基”落实率。通过三年的努力,使100%的在岗专任教师达到达标课教师标准,30%的专任教师达到优质课教师标准,5%的专任教师达到“全天候”公开课教师标准,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教师培养、教育的品牌工程。

吉林省桦甸市教育局根据《吉林市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实施意见》,结合桦甸市教育系统《1.2.3.4工程》提出的要求,决定实施“桦甸市教师专业发展‘三五’工程”,即针对教师群体、培训者群体、管理者群体三个群体,在每个群体中都进行“基础型、技术型、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五个层次的建设。在教师群体素质提高方面,要完成以下五个层次的建设:评定基础型教师、技术型教师、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对每一个层次的教师都提出了明确的评定内容,如基础性教师要达到“五会”:即会备课、会上课、会布置作业、会辅导、会检测。在培训者群体素质提高方面,要完成以下五个层次的建设:评定基础型培训者、技术型培训者、学习型培训者、研究型培训者和专家型培训者。培训者包括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科研人员和培训人员。对每个层次的培训者也都有具体的评定内容。在管理者群体素质提高方面,要完成以下五个层次的建设,评定基础型管理者、技术型管理者、学习型管理者、研究型管理者和专家型管理者。管理者包括各基层学校(中心校以上)的校长、业务校长、教务主任。

对于各种类型教师的评选,通过三个程序进行,即自我评价、学校初评、市级终评。对于各种类型培训者的评选及各种类型管理者的评选,比照各种类型教师的评选程序,由各单位一把手组织初评,由教育局组成终评小组进行评定。

通过三年工程的实施,桦甸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培训者队伍、管理者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使教师具有过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娴熟的现代教育技术、扎实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较强的教育科研素养。

六、形成重细节、重实效、以小见大的教师队伍建设氛围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和升华。从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从重视教法到重视学法等等,这些新理论和观念也影响着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研究。从学校校本研修的层面上看,更加注重从小处着手,通过对某些教育教学细节方面的训练和学习,促进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吉林省吉林市口前镇实验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教师素质偏低,教师年龄偏大。学校根据教师队伍的现状,从研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效”入手,形成了适合学校教师现状的有效教学模式:即在备课环节上,形成了对学生认知前提和预设与生成学习目标的策略备课环节,包括强化备课,注重实效;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共同研讨,突出个性。在教学实施环节上,形成了多样化教学方式、手段相结合,面向全体与分层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实施策略。通过实验,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了一定提高。

吉林省吉林市特殊教育学校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为了实现系统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从关注“教师有效调控课堂教学”这一细节入手,要求教师适时地应用微观调控的技术,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控制、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他们将对教师教学行为的重点放在教师对课堂的微观调控上,提出了“因学设教,顺学而导”的调控策略,并提出了具体的“课堂调控三要”:一要充分而合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学习,让学生的眼动起来,手勤起来,耳灵起来,口读起来,脑活起来,逐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二要关注教学的进程作适当调控,如对有效资源的开发,对问题深层的引领,对思考方向的纠偏等;三要适度调控好教学的节奏变化,即一是尊重学生的注意规律,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吉林省永吉县第二中学抓教师培训的同时,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上,从小处着眼,以学科教研为载体,针对各学科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难题,设置了“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由静态数学转化为动态数学,提高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策略”、“解决课堂‘闷’现象,构建高效课堂”、“让演示实验使课堂活起来”五个教学研究主题,开展“教学细节”问题的深入研究。目前,已形成了“确立研修题目—自主学习提高—寻找解决方案—成效交流分析—校内推广应用”的研修模式,深受教师们的欢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七、形成以“希望之光”工程为载体的名师成长模式

“希望之光工程”是吉林市开展的一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性培养工程。“希望工程”从1994年起步,至今以历经20年。20年来,吉林市青年教师的成长与这个工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工程”中,每两年一届的“吉林市十大杰出青年教师”、“百名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活动,现在已经成为吉林市教育的一个品牌,在吉林市教师培训系统之中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自1994年“希望之光工程”启动实施以来,目前已进行了八届评选活动,每届选出10位杰出青年教师奖项。到目前为止,吉林市已先后评选出80名“十大杰出青年教师”,15个“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提名奖”,772名“百名优秀青年教师”,163名“优秀导师”。

“希望之光工程”经过20年的打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了深厚的积淀,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品牌,在全国也备受瞩目,形成了一个中心(“希望之光工程”为核心),四个“支点”(十杰百优竞赛活动、《青年教师》杂志走向全国、植根于基层的课题研究、高品质的学术活动引领)的格局,四个支点的枝干上,又结出更多鲜活多彩的活动硕果。“师徒结对拜师”活动能够让青年教师在教学、心智等各方面迅速成长;很多“伯乐”善于发现人才,他们为青年教师的成长不断地创造优越的人文环境和发展条件;在青年教师中开展的“六个一”活动,即每年要求青年教师读一本教育专或坚持读一本教育刊物、坚持写教学反思、主持或参与一项科研课题;上一次研究课等这些活动都是成长的磨刀石,通过磨砺,一批批教师脱颖而出。

“希望之光工程”不仅评出了“十杰”、“百优”、“优秀导师”、“伯乐”教师,更重要的是它所产生的远期效应。从目前“工程”实施的成果来看,其发挥的功能作用很明显。

作为一项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评选出来的老师首先有一种引领的作用。这些年轻教师经过一轮轮的比赛,从普通教师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科研型教师,有的教师又从吉林市这个舞台走向全国。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已经有几十名教师在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工作,像窦桂梅、林伟娟、高彦春、王邦阁等,这些老师也代表了十杰教师的素质形象。

一些教师的经验、方法得到了全面推广。这些青年教师通过传帮带等多种方式,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传给其他老师,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中,使吉林地区的总体教师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这些教师代表了吉林市教育、教学的最高水平,他们开阔的视野、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文化素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很多课成为经典。每届产生的十杰青年教师,都是当时教学先进水平的代表。

就像希望的种子,这些教师现在已经有很多成为全国的名师,如北京清华附中的赵谦翔老师、清华附小的窦桂梅老师都是吉林市十杰、吉林市伯乐中的优秀代表。吉林市“希望之光工程”已成为培养青年教师的摇篮,在广大青年教师中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

我们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通过有效的研究和切实有力的措施,把这一工作落实好。在这方面,我们也会继续探索,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培训者吉林市研修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云端 落地 花开——山东省乡村教师培训者培训学习后记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吉林市粮食局 推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
教师培训者:从专业性到实践性
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培训者专业能力相关问题简论
教师培训要有“场”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产品销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