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视角下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探讨
2015-03-02王慧
王 慧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一、生命与教育
生命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人,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是世界微小的一部分,又是完整个体的全部。世界缺少了生命,将是一个残缺的世界;个体没有了生命,会是一个不存在的个体。人的生命与人的教育是紧密相连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活动,必然与个体的生命发展和生命活动相关联。
教育与生命,不是彼此独立的组成。生命的理念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全部,而教育又应在生命的历程中进行。教育缺少了生命的支撑,将不再是教育;生命缺少了教育的规训,也不是完整的生命。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可见,生命是教育存在的前提。教育的价值不应该只是传统的知识传授,更应注入对生命的认知和实践。“教育是促进人灵魂的转向”。古往今来,哲人们对教育一直有着正确的理解:关注教育,关注教育的本体,关注生命。而在现实实践中,对教育本质扭曲的现象数不胜数。生命是教育的前提。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把握个体的生命意义,从个体生命成长的角度去发展和完善个体。关注生命的教育以及关注教育中的生命,应该是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中恒定不变的定律。
二、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
生命教育是什么?生命教育是指一种关注生命本身的教育,既关注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也关注大自然一切的生命。除了关注生命本身之外,生命教育更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关注生存能力的培养,关注生命价值的提升。在教育领域内所提倡的“生命教育”就是“要积极培养学生对所有生命的敏感,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意义,”[1]教育是关注生命本身的。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础,关注生命本身的教育。
(一)生命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
教育的本真意义是发展人的本性,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完成人的“灵魂转向”。教育的指向是为了使人学会生存。教育应该是关于人的教育。教育的归宿点和出发点都应是与人的本身相关。人的生命是个体存在的基础。生命教育也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因此,生命教育应关注个体的存在,关注个体的发展,关注个体的价值,关注个体的归属。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
(二)生命教育是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人是以生命为基础的。所以,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教育的本真意义是发展人的本性,教育的最终归属是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真正的教育应是人与人的对话,也就是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生命教育是以人为基础、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关注人的出生与死亡,关注人的生命安全,关注生命的自由形态,关注生命的所有。
(三)生命教育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的教育
教育追求的是人的至善发展,生命追求的是生命价值的最终体现。生命价值是生命归属的参照。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人的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属性。生命教育的实质是感知和体悟生命,最终在人生实践中实现生命价值。生命教育是基于对生命感知并践行生命的教育。也就是说,生命教育不仅要从理念上认知生命,更应高标准地践行生命的真谛,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在教人感知生命的同时,也在教人学会如何经营生命。
三、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念模式
正如顾明远所说:“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问题,而是教育理念的问题。”[2]生命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是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应贯穿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
(一)生命教育的起点——敬畏生命
生命教育应该是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的教育,生命教育要渗透到个体成长的每一阶段。这不仅意味着整个生命的历程中要进行生命教育,还有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也是包括整个生命历程的,即从出生到死亡。生命教育的理念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可贵,从而敬爱生命、敬畏生命。出生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生命的起源和出生的秘密,从而尊重生命的到来;死亡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生命的终结,了解死亡是人的生命周期的一个特定的环节,从而敬畏生命;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到身体的物质属性,从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生命。因此,生命教育的起点是感知生命,从而敬畏生命。
(二)生命教育的过程——尊重并融入生活
生命教育的过程是教育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生命历程的整个过程。生命教育让学生感知生命后,必须要让学生融入到生命历程中。生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生命教育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尊重并融入生活。“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在生活中展开的。生命教育是在生活中开展的教育。生活中需要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就应给予相对应的安全教育;生活中需要道德教育,生命教育也应给与学生对应的道德教育。在生活中,一切善的、美好的教育都应给予学生。因此,生命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让学生尊重生命,并且融入生命活动中去。
(三)生命教育的追求——寻求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的起点是感知生命,从而敬畏生命,但这并不是生命教育的最终追求。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起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3]生命教育的追求应该是寻求生命的价值。追求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生命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价值,作为自然界基本的存在,生命给了万物灵气。生命还是一种价值的体现。生命的价值在于享受生命、体验人生。这不是单纯的物质享受,而是建立在意识和精神的基础上的。寻求生命的价值是生命的存在意义,也是生命教育的基本追求。
四、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出路
生命教育的理念是美国最先提出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也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生命教育与体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并列成为六大教育,足见国家对生命教育的重视。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应该将认知与实践相结合,在“知行意”的模式中优化生命教育的现有途径。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设置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
在中小学课程中,生命教育需要被专门的教导。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十分淡薄,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不清晰,[4]这也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发生。对中小学进行生命教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最直接的生命教育应该是设置专门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专门的生命课程,教师传授给学生有关生命的知识,让学生感知生命,从而珍爱生命。出生教育、死亡教育、安全教育等等,这些有关生命的教育都应该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生命课程的设置也要注意对生命实践和生命情感的培养。了解生命知识,参与生活实践,体验生命积极情感,中小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生命知识课堂里感悟生命、了解生命,进而促进生命价值的实现。
(二)进行生命教育的学科和管理渗透
中小学学校的生命教育不应只是生命教育专门课程的孤军奋战,而应该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本任务。生命教育需要渗透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去。如语文课程中,通过赏析美好的自然风景、励志的人生故事,引导学生审美价值的提升,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生活,感悟生命;历史课课程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人生价值的评述,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正确理解,鼓励学生积极追求生命的至善价值。同时,学校的管理中也应该渗透生命教育。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在日常的管理中,教师是与学生紧密联系的。教师必须有生命教育的理念,时刻关注学生。学校的管理制度中,也要渗透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学校要将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题实践活动
生命教育应该受到中小学的高度重视,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切身的体验生命的价值,更好地感知生命、体悟生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应该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既易于接受又有体验价值的实践活动。如“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主题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现实实践中体验保护动物、珍爱生命,更能促进学生对生命价值观的正确认识。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时候,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认知观,引导学生依据所学内容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全面地成长。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有很多,设计者不仅要将生命教育的主题理念设计在活动内容中,更要在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四)营造生命教育的积极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学校文化的产生与汇聚地。校园文化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文化场所。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反之,不良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消极作用。生命教育要求学校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富有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这需要学校所有组织的共同努力。首先,校园的物质环境必须是整洁的、让人舒适的,学校应有足够的绿化带和植物花卉,校园环境是自然的、充满生机的。同时,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建珍爱生命的和谐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健康的、充满生命力的校园氛围中健康成长。
(五)政府、社会、家庭联动,优化生命教育的宏观环境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学校教育任务。首先,政府应该重视生命教育,给予开展生命教育的政策支持。其次,社会也应该给予开展生命教育必要的支持。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需要社会的积极参与。只有在和谐、充满生命力的社会大环境中开展的生命教育才可能是有效的生命教育。同时,家庭应当把子女的生命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与延伸。家庭是与学生生命最为紧密的地方,家庭是开展生命教育最初的,也是最好的场所。生命教育需要父母的积极参与,家长也应该接受专为家长设计的专门的生命课程。
[1]陈黎明.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11.
[2]顾明远.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2013(12),16.
[3]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中国教师.2006(06):28-30.
[4]董平,王立仁.论中小学生命教育的三个维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