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野中的当代高等教育管理伦理与伦理管理
2015-03-01蒋园园
蒋园园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 102617)
学术视野中的当代高等教育管理伦理与伦理管理
蒋园园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 102617)
管理与伦理的融合不仅有其渊源已久的学术思考,更潜藏着对高等教育管理不同学术研究方法问题的高度自觉。基于学术视野的当代高等教育管理伦理与伦理管理之再认识,既意味着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对管理活动转化为伦理式管理过程的情愫记载,更蕴含着对高等教育伦理的管理功能发挥和对伦理进行管理的终极目的之追求。
高等教育;管理;伦理;学术;道德理念
从有学者开始有意识地从管理与伦理的融合机制上发掘管理学和伦理学交叉的研究方法,到高等教育管理伦理与伦理管理的提出和应用,内在地要求将管理与伦理结合在学术研究中作为具有融合力的一种研究进路,时间跨度刚好整整20个年头。1990年乔恩·L.皮尔斯(Jon L.Pierce)和约翰·W·纽斯特朗(John W.Newstrom)在其出版的《管理宝典:现代观点集粹》(第2版)一书中专门辟出一章收录了《道德管理的力量》这本管理畅销书;尔后美国学者史蒂文·西尔比格(Steven Silbiger)在1993年发表的《MBA十日读》一书里,也将管理与伦理列入了美国10家著名商学院的核心课程。20年来,随着伦理思想对管理的渗透和介入,学者们在管理学领域开启了新的学术视野,一方面将管理学与伦理学进行“嫁接”,使两者融为一体,构成管理伦理学;另一方面在学术上围绕学校管理伦理与伦理管理展开了深入的探研。管理与伦理、管理学与伦理学的内在结合,既显示了伦理学亘古常新的生命活力,又预示着当代管理科学发展的新动向;其本体论学术情志的抒发和意趣的表现,足以见得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学术地位。无疑作为一种学术思想的自然延续,无论是从方法论研究的视角出发,还是就学术史反思的需要来看,高等教育管理伦理和伦理管理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其中所蕴涵的中外学术、思想、文化交流等,都值得大加挖掘。可见在高等教育管理伦理与伦理管理的学术研究中,如何使管理与伦理在学者的关注、思考和实践中得以延续、更生和转化,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正因如此,科学揭示管理和伦理之间的关系,梳理与研究其中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对于完善当代高等教育的科学管理之道,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管理与伦理交叉融合的学术与非学术
对当代高等教育管理伦理与伦理管理的研究,有必要将管理与伦理交叉融合纳入学术与非学术的视野。其必要性不仅仅因为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处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文化情景之中,学者与知识分子的观察在学术传统、研究方法、考察的角度与关注的重点等方面具有某种特殊性,也在于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管理与伦理相结合,在非学术的层面,有可能捕捉到被学术自身的“盲点”所忽视的方面。这意味着在系统专门的学问中,由管理学与伦理学“杂交”生成的管理伦理学,给我们提出了许多需要思考、探索的学术与非学术问题。为何管理与伦理相结合已经获得高等教育研究学界的深度关注,并成为了高等教育科学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又为何当代高等教育管理伦理与伦理管理的学术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与非学术提出的实践性相对照、相对立?是否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不相一致的范式转折点?种种迹象表明在管理与伦理学术研究的动因和寓意上,将伦理切入高等教育管理,不仅是一种理念、文化,更是高校管理必须面对的伦理实践。在这个意义上说,开启新的学术视野,了解和把握管理与伦理两者结合的内在逻辑关系,全面而深入地讨论高校管理伦理、校长伦理管理的角色、高等教育管理精神价值、高等教育管理实践道德,对我们从应用伦理学的视角来理解管理伦理与伦理管理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同时,基于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对当代高等教育管理伦理与伦理管理的实践性进行非学术思考,这使得管理与伦理充满内在张力的结合有可能获得某种粘合机制,意味着在高等教育管理现实可见的层面,管理与伦理的交叉融合不再是“纸上谈兵”。
1.对借助于伦理进行高等教育管理的学术追问
提到管理与伦理结合,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是高等教育是否需要借助于伦理来进行管理。这也不奇怪,由于历史的原因,高等教育在经历了教授治校、政府集权、董事会托管等管理模式之后,虽然现在开始走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新模式,但是从人性基础和价值观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管理的社会本质和价值属性所追寻的伦理性,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伦理品性方面,其“断代”问题还是相当严峻的。作为道德主体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因为很难找到可资仿效的榜样,在日常的管理实践中往往是凭着个人的偏好,来对各种管理行为做出主观价值判断。这种主观理性人假设对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在道德假设的条件下(任何管理行为都取决于某种假定、命题和假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种理想性联系和管理的现实性相脱节之矛盾。这就给借助于伦理进行高等教育管理遗留了管理范式何以成立的问题。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如何构建组织系统的价值模式,怎样划分管理伦理和伦理管理的边界,就学术研究的目的而言,就是要讲清楚管理与伦理的结合不只是权宜之计或开明自利式的计算,在意义上,将道德在管理系统内部及与高等教育整体相互联系的方式、中介和特点,归入应用伦理学的元理论问题。不言而喻,学术理论是不可能绝缘于高等教育管理的现实来考察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行为价值的,因而必须考虑到借助于伦理进行高等教育管理的作用、结果和风险。高等教育从中央集权化管理范式到地方化管理范式再到利益相关者管理范式,学者思想模型所定下来的管理价值要素,在阐明高等教育管理内在本质的合法性方面,站立的学术立场不同对管理价值的澄清有着不同的学术定位。尽管在学术创意领域里的管理与伦理结合的价值基础,已由经济人为理论基础的功利主义价值观,转向为对丰富的、鲜活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价值关怀和人文追求,并再转向为如何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管理的道德标准以及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然而源自于高等教育管理与伦理研究学术内部的分化,不同学术视域中的不同解读,所谓的管理伦理与伦理管理的归宿和定位,对借助伦理进行管理的学术研究价值来说,关心的是包括精神目标的综合性诉求。近些年,学者对高等教育管理伦理行为的回应和评论,总体上看,蕴涵道德理想、彰显教育公平、目中有人的管理,更为准确地表达了高等教育管理与伦理相结合的属性。
事实上,高等教育管理与伦理相结合,不是人们主观任意想象的一种简单相加,更不是一种简单的“拉郎配”。借助于伦理进行高等教育管理能否成为人们的共识,学术需要关注和追问的是,高校作为知识、文化和技术传承、创新的重要集散地,在以物为中心、以规则和制度为管理基本因素的科学管理范式屡显弊端的情况下,怎样在管理过程中构建组织系统的价值模式和考察现代人的行为价值。一般而言,在高等教育管理实际运作中寻找管理理性与道德信念之间的平衡,最佳方案应在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兼容并蓄中,使理性管理居于主导地位。高等教育的管理职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为了向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人们提供行之有效的、旨在消除和降低组织化错误发生几率的可行方针,高等教育管理无法拒斥伦理而保持价值中立;尤其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转型、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管理与伦理结合方式的选择上,包括管理目的、管理理念、管理任务、管理者、管理职能、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通过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了解,在自身强烈的道德情感驱动下,管理与伦理是可以而且应该统一的。建基于“洪堡理念”的高等教育管理独立性、创造性、完整性及通用性,绝非与伦理无关或对立。为什么说可以借助于伦理来对高等教育进行管理呢?从学术研究的跟进来看,伦理有助于协调,协调是管理的本质。正如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和西里尔·奥唐奈(Cyril O’Donnell)所指出的:“许多权威人士把协调当作主管人员的一个独立职能。然而,把它当作管理的本质看来更为准确,因为使个人的努力与所要取得的集体目标协调一致是管理的目的。”[1]研究表明,当代的高等教育管理是不宜采用“科学管理上路后再实行人本主义”的方式,它应当适度运用协调来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透过透明的思想交流,对高等教育管理进行伦理分析将有助于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决策,也有助于管理者通过他人并与他人一道把工作做好。
2.对高等教育管理与伦理相结合的非学术理解
站在非学术的角度,针对借助于伦理进行高等教育管理的学术追问,我们如何关注当代高等教育的管理伦理和伦理管理?从道德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表现来看,它修己立人、改良社会风气的伦理实践,其蕴涵的生命意蕴和人文关怀,不单单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也不单单是管理深层价值内核的反思和重建。作为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的实践场域,要实现学校管理目标与社会目标相协调、学校要求与高校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相协调,管理与伦理加以整合的实践合理性问题,并非等同纯学术的理性表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和变迁,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经济利益的矛盾使高校人际关系疏远,降低了高校的凝聚力;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以往秉承的管理道德观的现实合理性不同程度地有所失却,而新的有现实生命力的管理道德观尚未形成之际,过去相对静止的学校,校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道德共同体,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序或混乱现象。由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的价值立场有时会不一致,在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问题被置于具体情境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往往就成了主客体关系,管理制度也随之变为了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控制、调整的载体。尽管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属性,把管理的实践活动解读为以生命为基础,并以促进生命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但是伦理作为辅助管理决策的一种工具,管理者们总认为高等教育管理伦理与伦理管理的实践形式,对于摆脱高等教育管理的功利化、工具性及人的物性等困境,很难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被管理者们也觉得单纯地从管理外在的目出发,无法理解管理活动和管理制度的效率。以道德认同和行为选择为例,在当代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对管理者管理行为善恶评价的内容,被管理者只作效率判断,忽视了管理的价值,没有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一同视为创造性的存在,绕开了各种理性的管理因素及管理的文化结构。在对高等教育管理理性化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时,也离开了管理的母体人文因素。
应该看到,目前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的自由意志的伸张和重申,管理者总是要把自己的意识、目的灌注到管理的决策、组织、控制等过程之中。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基于管理者自己的意志,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体现的是激励人们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他们的工作。然而理论是什么?实践是什么?虽然学界在诸多的伦理学著作中,提出了管理中应予比照的行为标准,但是对管理对象、管理活动的现实以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感性,只是从管理客体的直观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管理主体的感性活动、当作管理的实践去理解。值得注意的是,从中西学共容(共融)到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虽历经多次的深刻变革,可预成性的管理范式(事先预设管理目标、过程和结果,过程按计划严格展开)却从未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对大学生完美人格塑造的重视以及师资引进和科学研究上的开放、自由、民主、科学等方面,并没有提出当下情境不同观点背后价值立场分辨的理据;伦理管理运用途径的创造性也常常被漠视,使得高校社会责任的内化程度,难以适应国家对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一问题在近年来表现得十分突出。一方面在过于秩序化的高等教育管理中,管理者为维护绝对的秩序而采用各种手段迫使被管理者就范,使师生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限制;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时空上,将其内置的情境性、多样性、矛盾性加以消除,有意识地以所谓的稳定性、单—性和同一性代之,以至于理论与实践之间鸿沟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是靠管理主体自我发展的冲动而成长,还是靠对管理客体的规约和改造而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中人对善价值的获取究竟靠什么?看来只有将管理与伦理相融合,从依靠他律到他律和自律兼顾,在管理原则与伦理道德的双重调节之下,品德技巧并举,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内在潜能,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基于学术视野的管理伦理与伦理管理
在我国,对高等教育管理中管理与伦理融合的全面研究始于21世纪初,尽管不同领域的探索有些重叠的部分,但是伦理思想对管理理念的渗透已从多个层面介入,并在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管理伦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得以成立的要件、对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伦理管理边界的划分、高等教育管理伦理与伦理管理特有的研究方法等。不仅如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切入伦理的学术理论观点的表达,虽然肇始于管理学和伦理学学科,但随着研究的深化和拓展,研究又超出了管理学和伦理学的学科领域,可以说从管理伦理西学东进到伦理管理登堂入室,再到管理伦理与伦理管理全面开花,几乎同高等教育管理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甚至某些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都涉及了有关管理伦理与伦理管理的问题,因而程度不同地为当代高等教育管理与伦理相结合的可理解性,提供了具有解释力的模式。但是,受相同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向学术研究目标的拖动,有不少学者一直将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管理伦理”与“伦理管理”等同视之,认为管理者没有必要去选择与道德有牵涉的事务。事实上,这两种借助于伦理进行管理的思维路向有着不同的价值意涵。打开学术视野我们不难发现,管理伦理这种学术研究取向多为管理伦理提供一种察看现象的系统化观点,因而目前有关高等教育管理伦理的论述多是管理学的体系、伦理学的命题;而伦理管理则是从伦理的视角关注管理,这种学术研究取向期望伦理学能为管理提供目标、方向和方法,期望把伦理精神转化为一种高等教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规范,并在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体现人性之律与伦理要求。为此,认识管理伦理与伦理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不同的学术研究视角,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高等教育管理的伦理支持系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1.对高等教育管理伦理中强制效力的学术释论
在当代高等教育管理中,管理伦理一直是学术研究的核心主题。何为管理伦理?两者为何结合?两者之结合强制效力如何?对此学界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探讨。由于高等教育管理行为是一项充满人性化的社会实践,它无法摆脱伦理的制约,而伦理又体现了各种强制性的外在规范要求,由此学术研究的信息途径主要强调的是,从理论上寻觅高等教育管理伦理强制效力生成的深层学理,以及在实践中如何按照伦理的尺度去把握管理的强制效力。从学科的关系来看,基于对高等教育管理伦理本质的学术追问,高等教育管理伦理其强制效力的学术视野,应焦聚在规范高等教育管理学与应用伦理学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上。从空间的范围来看,为了实现对预设性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的建设性超越,须将生成性思维嵌入到管理学和伦理学交叉研究的学术之中,以拓展高等教育管理伦理研究的学术方向。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来看,学术焦点和核心就在于,将某种社会倡导、公众认可的道德规范,转变成为具有强制效力的管理制度,要格外重视高等教育管理伦理实践的品格。具体而言,当我们用管理与伦理的融合机制,去揭示高等教育管理伦理所蕴涵的“应然”,真实地反映教育伦理规范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时候,应将学术研究的分析方法植根于客观存在之“实然”层面。也就是说,对高等教育管理伦理中强制效力的学术释论,要尽可能地从管理与伦理的结构要素划分,走向伦理之于管理与强制效力生成的关联性分析。事实上,在高等教育管理的具体活动中,由于管理情境的复杂多变,特别是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不同的价值判断常会使管理活动的结果受到工具性目的的遮蔽。高等教育管理伦理要落到实处、变为现实,不摆脱单纯的偶然性和任意性,形成管理伦理思维方式和伦理观念,使管理活动有法有依,其管理伦理的德性是不可能从必然走向自由的。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无论是高等教育管理者,还是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者,大都意识到了要为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寻找伦理基点、给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注入伦理元素,是不能无视管理伦理中效力性规范的强制力和约束力的。从目前众多的有关管理伦理强制性约束力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从不同侧面所揭示的管理伦理中强制效力的纬度,正在突破管理职业标准和管理活动所存在文化期待的篱笆。可以说,在每项具体的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及事件中,有关高等教育对管理章程和法律的遵守,无论是动因、过程还是后果,对高等教育管理伦理这样的自制、自律性规范体系来讲,必须要有充足的旨在约束管理者行为的道德理由,去分析对管理活动及过程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从而将之纳入到管理伦理考量的学术视野。中国现在的大学没有那么多诗情画意,在近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学非常现实。[2]显然,通过对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道德诊断,用管理伦理规范来约束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精神生活,以此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主体持续改善道德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对一种高于人的自然正义抱有一种绝对尊崇。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怎样正确处理高等教育管理中管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消解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屡屡出现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侵犯,以及管理方法的简单化和管理效能低下等问题,这绝对离不开要把遵守管理伦理视为一种责任,用伦理规范来支撑教育管理的效用,以伦理规范来约束管理者的道德不作为。就高等教育管理伦理的道德实践精神而言,在协调和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方面,强制效力就是要求管理者维护管理伦理的权利或正义,就是要求管理者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必须按照伦理规范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必须按照伦理规则来调节与被管理者的人际关系。高等教育管理伦理在增强管理者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的层面,将会运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与伦理相通约的解释性模式,使管理者明确在高等教育管理的活动中,不仅仅是要遵守字面上的法律,还要遵守法律精神,注重自律和他律的结合。
2.高等教育伦理管理中道德支持学术意涵解析
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应该合乎伦理,可是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近年来,不少高校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对“伦理行为形成过程进行管理”的新理念,并在管理过程中引入了待人处世的道德礼仪,告知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应该讲道德。然而,仅仅是告知能指望他们在具体管理时道德作为吗?问题显然没有这么简单。在高等教育管理的实际运作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了求得所谓的管理高效率和秩序性,管理者不顾及教育教学实践的实际需要及师生现实状态,放弃了高等教育伦理管理规范的约束,道德不作为,将自己认为是科学完备的管理计划与方案,强加给被管理者,机械地讲求预定的管理计划目标与现实管理结果的同一性。他们总是以为,高等教育伦理管理价值的衍生及意义拓展,无须用伦理来整合学校内的所有人员、职能、过程,并考虑管理目标、管理文化、管理策略等因素;高等教育伦理管理中道德支持虽然说起来重要,但行动起来很难讲能有多大的作用。上述观点的片面性,使伦理与管理的联系在学术上被蒙起了一层“布帘”,直接影响到了伦理的管理功能发挥和对伦理进行管理的知识探求;这就可能造成学校管理组织及其管理活动,与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社会价值观或师生员工所持有的常识道德相冲突,从而损害管理效率和学校既有的社会资本。实际上,将道德排除在管理考察之外的主张越来越不受欢迎,伦理管理中的道德支持之所以会提出,其动力就在于道德是创造管理价值合理性的重要来源。在高等教育伦理管理中道德对管理运作过程的介入,就道德支持内涵、实质而言,道德支持对高等教育伦理管理具有手段的意义,若没有手段,目的就会流于虚置。说到底,将伦理考量注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就是在管理的实践空间中形成和维持必要的协调,使个人可以在管理中最大限度地获得自己的利益。
高等教育伦理管理实践作为一种见之于客观的行动,根据“育身心和谐之人”的高等教育的要求,道德支持的目的就在于,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有伦理管理的认识、评价、选择整合起来,形成共同的情感、意志、理性,对自己应做、能做、所做的一切,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选择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导向;通过制度的强制提高伦理管理的有效性,使管理者能更好地理解学校伦理守则,掌握管理决策伦理分析的方法,增强对教育管理中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及遵守伦理规范的自觉性。在这个意义上,高等教育伦理管理中的道德支持,实质上就是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管理关系的价值性嵌入。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伦理支持系统,建立预防、抵制、消除不道德管理行为的机制,重视伦理管理的道德支持对鼓励管理者实施积极的道德行为的良好效应,将对高等教育伦理管理的价值增值有着直接的作用。[3]事实上,在高等教育管理与伦理融合的学术视野中,伦理管理中的道德支持要达成的目标是双重的,它既有追求伦理管理效益最大化的物的目标,也有以伦理管理促进被管理者的完善和发展的人的目标。这是因为,高等教育伦理管理不同于其他领域伦理管理的最明显特征,就在于高等教育管理伦理所调整的对象(教师、学生)对伦理目的介入具有特殊性。长期以来,文化传统积淀在教师内心形成了一种文化心理和人格特质——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自尊需要、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的民主意识,求发展求完善已经成为他们最主要的需求。因而,致力于创造宽松环境的伦理化管理,让管理者走下领导权威的高台,站在地位相等的台阶上以平等的心态与被管理者交往,将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摆放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开放的、持续的对话交流的空间,也许这才是真正满足教师追求自由需求的管理方式。同样,学生并非物性的人,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具体的、现实的人,他的存在需要在管理活动中得到切实的展现和完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伦理管理中的道德支持,要通过发挥导向、规范、凝聚、激励、启迪、除弊等作用,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增强学校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在把握时代趋势、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将管理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规约和改造的旧模式,肯定学生的自我发展,全面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1][美]哈罗德·孔茨,西里尔·奥唐奈.管理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83.
[2]黄正泉.路在何方:中国高等教育的困境[J].现代大学教育,2010,(1):42-46.
[3]蒋园园.教育管理中道德不作为问题之理论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5):143-146.
(责任编辑:徐治中;责任校对:赵晓梅)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Ethics and Ethical Management from Academic Perspective
JIANG Yuanyuan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2617)
The integration of management and ethics not only has its historical academic thinking,but also implies the high degree of awareness about the different academic research method of highe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 re-consideration about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ethics and ethical management from the academic perspective,has not only meant the sincerity record on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rom management activity to ethical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research,but also implied the pursuance of the ultimate aim for the management function exer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l ethics and management of ethics.
higher education;management;ethics;academics;moral concept
G640
A
1674-5485(2015)11-0007-06
蒋园园(1982-),女,江苏盐城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研部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教育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