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学术管理体制建设研究①

2015-03-01张希华

现代教育管理 2015年11期
关键词:学部管理体制学术

张希华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

高等学校学术管理体制建设研究①

张希华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

构建现代大学学术管理体制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是学风问题还是科研诚信问题,归根到底与学术管理体制密不可分。高等教育必须对现行学术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学术管理体制,把实行学部制作为推进高校学术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其更加体现学术自主性,推动科技创新、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高等学校;学术管理;体制改革;学部制

学术管理是学术事务与学术活动的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反映,是大学管理工作的核心。无论是学风问题还是科研诚信问题,归根到底与学术管理体制密不可分。高等学校学术管理体制建设的中心工作应是:以学术为主导,倡导学术自由,鼓舞求真务实,推动学术繁荣。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术管理体制改革还停留在“探索”的阶段,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体现前瞻性和国际性。

一、世界发达国家大学学术管理体制经验借鉴

在英国,大学最高学术权力机构是学术评议会。学术评议会负责制定大学学术政策、管理大学的学术工作。不仅行使学术判断权,还拥有学术决策和学术管理权力。在体制上,英国大学的学术机构与行政管理部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既相互协作又相互制衡[1]。部分高校实行学部制,学部是大学学术学科的集合体,学部根据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制定学部发展战略,推动学部内部以及学部之间的学术发展。例如,剑桥大学的学部并不是剑桥大学内部的自治单位,而是跨学院的组织机构,是学科和系的管理层,负责对相关学科集群的管理,在各组成部分间分配学校资源。各学院在遵循大学章程的前提下都有自己的章程,按自己的章程行事,自治管理。

在日本,高校学术管理实行教授会制度,教师为大学的真正主人,其学术权力得到充分的尊重。高校在学部、研究所等设立教授会,教授拥有从学部长选举到政策制订的决策权力,教授会是学术最高决策机关。学部长由教授选举产生,主持教授会,教授、副教授和讲师须经教授会审议后由校长任命。学部作为相关学科最高学术组织拥有绝对的学术权力,能够摆脱学校行政层面对教学科研的干预,维护纯粹的学术自由。日本大学学术管理最明显的特征是学术权力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为大学的真正主人,教授拥有从学部长选举到政策制订的决策权力;其教授会制度对教授学术权力的行使给予了制度保障。

在美国,大学的学院为纵向教学体系,研究机构为相对独立的横向研发体系,组成矩阵型学术组织结构[2]。例如,哈佛大学的研究机构就是以项目为中心,而非以专业为中心,团队之间合作灵活,不同学科学者之间的横向沟通和跨学科合作便利[3]。这种以学院为主体的纵向教学体系和以研究机构为研发主体的横向研发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打破人员单位所有和资源单位占有的壁垒,推动学科交叉,提高效率。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现代大学都倾向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分离和制衡,教授而不是行政人员在学术决策中扮演主要角色;同时,强调权责一致,在强化学院或学部学术责任的同时将更多的学术决策和学术管理权力下放给学院或学部。

二、当前我国高校学术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效仿前苏联高校建设模式,高校采取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实践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我国高校学院(系)多数按一级学科设置,有的甚至按二级学科设置,与世界一流大学多数按照学科门类设置相比较,我国高校的院(系)设置专业划分过细、规模较小。在科学研究方面:一是管理效率低下。高等学校在发展基础研究的同时,更多地走向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承担大量的国家重点研发任务和承接社会委托技术攻关,而这些科研工作往往需要集团作战,机构设置层次过多,信息就会沟通不畅;以学院为主体的学院科技管理人员相对薄弱,积极性不高,对外界交流能力不强。而学校科技主管部门往往不能直接组织和协调院系相关人员组团攻关,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二是不利于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针对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联合攻关,需要集团作战,需要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而以单一学科建立起来的学院制则难以承担起联合攻关的任务,从而影响了参与社会经济发展主战场的能力,很难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有力支撑。三是不利于大成果的产生。我国高等学校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相对较少,特别是代表性的重大应用科研成果更少,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科研力量分散,学科竞争力不强,形不成研究规模,难以获得应用成果的重大突破。在管理成本方面:由于院系众多,同一门类同一学科甚至同一个研究方向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学院或者科研机构,大大降低了学科管理的效率,增加了高校学科管理成本。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随着经济、知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学校现有的学术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已不利于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新兴交叉学科的产生,更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校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需求。因为,在现行学术体制下,一切与学术相关的规划论证和实施都要依托学院(系),但现行学校管理体制容易使学院在学术上各自为政、片面竞争,缺乏整体考虑和战略观念[4]。即使进行协调和整合,也难以克服体制上的缺陷。为此,“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提出的工作重点就是以机制创新为特色,突破内部机制障碍,解决科研分散、低效的现状,提升创新能力。

第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权力过多干涉学术权力。“校长办公会”、“院长办公会”或“党政联席会”几乎包办与学术相关的一切事项,已不适应现代大学学术发展对管理体制的要求。为此,2014年2月19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并于2014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教育部推进高等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术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国家对大学体制改革的进行,高等教育必须对现行学术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使其更加顺应时代的发展,体现学术自主性,建立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学术管理体制,推动科技创新、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坚持走质量发展、特色发展的道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构建现代大学学术管理体制的基本要求

现代大学学术管理体制建设,应倡导学术民主、学术争鸣、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激励创新,宽容失败,张扬个性,勿求完人;要充分依靠和发挥教授在高等学校学术管理中的作用,实现高等教育管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在管理中要体现“民主、开放、包容”,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弘扬大学精神,让教育管理回归它本真的意蕴。高等学校可以把加强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和学部制建设相结合,作为探索现代大学学术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创新民主管理和社会监督的新机制。

第一,现代大学学术管理体制必须有良好的学风。现代大学学术管理体制必须把思想性、创新性和特色性统一在一起,优良学风是一所大学的宝贵财富,是凝聚师生员工的精神源泉,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中国高等教育目前正处于新的转型期,从规模发展转向质量发展、内涵发展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这对学风建设、师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学术的态度,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当然,优良学风需要长期的积淀,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积累、传承和发展。高等学校要认真分析自己学风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研究学风建设工作的基本规律和长效机制。学风建设从个体讲,涉及一个人的学术道德;从学校讲,是一所大学的校风问题;从长远和国家利益看,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因此,必须提高认识,特别是高等学校的主要领导务必亲力亲为,把学风建设作为一项推动学校发展的一项首要任务,这是做学问的底线,也是弘扬大学精神的基本要求。

第二,现代大学学术管理体制必须有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学风建设问题不是孤立的,它与评价机制有密切的联系。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培养优秀的学术品德、营造良好的学术发展环境十分必要。现代大学学术管理体制必须有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自由和谐的学术氛围是孕育创新思维的土壤,公平有序的竞争机制是获取创新成果的不竭动力。学术评价标准不仅起着重要学术导向作用,也是高校学术发展思路的重要体现。

第三,现代大学学术管理体制必须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大学的核心工作是育人,因此,高校的所有工作要体现教学优先,在管理体制上体现以人为本。科学研究的目的必须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和学科发展,高水平研究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一流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更多的一流研究成果做支撑;人才培养质量和研究能力同步提升,二者相得益彰。

第四,现代大学学术管理体制必须处理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5]。学术管理包括学术权力管理和行政权力管理,如何处理好行政与学术的关系,一直是高等学校学术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学术权力又称学术民主管理,是依靠学者本身的学识进行学术判断,属于扁平化管理模式,不应有层次性,但必须由制度作保障[6]。学校要在学术委员会或教授会的组织结构、职责权限、议事规程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在制度上明确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保证学术管理民主科学、规范有效。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术民主管理的主要组织,不是一级行政机构,不具备行政职能。但在学术审议、学术评议等学术决策方面,学术委员会的意见具有权威性,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必须执行。行政职能部门是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机构,不是学术机构,不具备学术评议、审议和学术决策咨询的职责和能力。行政应该做好服务工作,在行政管理范围内尊重学术。《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主要在三个方面阐述了行政与学术适度分离的原则:一是明确以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二是在学术委员会人员组成上,规定担任学校及职能部门党政领导职务的委员,不超过委员总人数的1/4;不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及院系主要负责人的专任教授,不少于委员总人数的1/2;三是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学术委员会可以依职权直接撤销或者建议相关部门撤销当事人相应的学术称号、学术待遇,并可以同时向学校、相关部门提出处理建议[7]。《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通过强化学术委员会在学术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理顺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五,现代大学学术管理要坚持“重心下移”。基层单位(院、部、所、中心)是学术任务的直接承担者,其学术管理状态直接决定着整个学校的学术发展,必须赋予相应的学术权力。基层单位的学术管理是高校学术管理的基础和重点,高校要特别重视基层单位学术管理工作,推进学术管理重心下移,赋予基层单位学术委员会更大的学术自主权,保证基层单位学术委员会的学术独立性。

第六,现代大学学术管理体制必须做到人尽其才,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当前,高等学校僵化的人事制度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等学校快速发展的严重障碍。为此,国家提出“2011”协同创新计划,首先在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上进行试点,大胆改革现有的人事制度。

四、把实行学部制作为推进高校学术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所谓学部制,就是将现有学院按照学科群划归为若干学部。学部层面主要侧重于学术职能,它是学术分类管理和评价的基本平台,是学科建设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基本层面,是教授治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学部受学校委托协调所辖学院(系)、研究单位的学术工作。

(一)实行学部制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划分过细,学院规模较小、专业口径过窄,人才培养知识面受限。同时,学院间的壁垒也使得学校资源配置重复,跨学科研究体系难于形成。实行学部制有利于打破学院间的学科壁垒,促进学科快速发展,在以下六个方面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有利于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体系建设,有效避免设备重复购置,提高设备利用率。如何整合现有的仪器设备,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和科技人力资源,促进学校的大型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共享共用,提高利用率,搭建起面向全校和社会的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一直是困扰高等学校发展的难题。实行学部制将有利于建设公共支撑性科研平台,推进大型仪器设备的集中管理与共享使用。各院系提出仪器设备的购置计划,由学部统一论证,公用性强的设备由学部集中管理,共享使用,减少大型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优化大型仪器设备结构配置,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建设效益。二是有利于科学研究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建设大平台,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实行学部制将有利于统筹学部层面的重大科研项目,组织建设学部范围内跨院系交叉研究机构,整合科技资源,组织协同创新,构建大的学科平台。三是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技术集成,开创新的学科增长点。实行学部制将有利于通过交叉研究中心建设、交叉性课题研究、学科间交流平台与交流机制建设等措施,大力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扶植新兴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快速成长,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四是有利于学校资源配置突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高等学校实行学部制改革将更加有利于统筹、综合规划学科建设,有利于整合、优化配置学术资源,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本学部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各大类学科的特点,分别设计学部功能及相应的组织结构。同时,根据各学部的规模、任务、功能、工作量和产出等要素,合理分配各类资源。五是有利于实现学术分类指导。学术评价体系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所谓统一性是指列入同一学术评价体系内的评价指标要素相对一致;所谓多样性是指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不同系列、不同职级之间各评价要素所占权重有所不同。实行学部制,各学部可从相关学科的科研特点和各自的组织模式出发,按照学科建设系统性要求,优化学科建设管理运行机制,制定出符合学部特点的学术评价制度,避免相关学科院部所之间不利于学科发展的竞争,从而建立科学、公平、规范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高校以学部为板块,形成统一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六是有利于理顺各种关系,降低发展成本,促进学术繁荣。健全和完善学部体制与职能,有利于尊重学者的创新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中心目标,以促进学术振兴和学科发展为基准,形成面向世界和未来、更加开放和协调、充满竞争和合作、富有活力和效益的科研与教学适度分离的管理和运行体制。

(二)学部体制改革的原则和学部的职能定位

应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在学部规模、组织结构、职能权责上因部制宜;要明确学部与学院职能分工,合理配置和规范学部与学院的职权与职责,建立职能、权限、责任和利益相统一的协调关系。在学部层面淡化甚至取消行政级别,探索由学者直接管理学术的现代大学学术管理体制。

一是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原则。学部制改革要有利于统筹、综合规划学科建设;有利于整合、优化配置学术资源;有利于推进学术评价的合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二是简政放权,创新体制与机制原则。学部制改革要有利于学校简政放权,统揽全局,协调全面;有利于形成科研与教学适度分离和相互促进的体制与机制,促进学术交叉和学科合作;有利于民主、科学、依法治校和教授治学。三是因部制宜,权能责利协调原则。学部制改革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在学部规模、组织结构、职能权责上做到因部制宜;要明确学部与学院(系)职能分工,合理配置和规范学部与学院的职权与职责,建立职能、权限、责任和利益的统一协调关系。四是创新模式,发展人力资源原则。学部制改革要有利于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术领袖和未来领导者;有利于促进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学术型管理干部的任用、管理和考核制度,创新和发展人力资源优势。五是系统改革。推进学部制改革的同时,要协调科研体系与教学体系的改革。

学部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及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学术评价标准、专业技术职务和岗位的评聘、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及教师的职称评审、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学部范围内跨院系研究机构的建设、交叉学科和新兴科研领域的培育、人才培养整体规划等。学部不同于学院,它不是大学内部的自治单位,而是跨学院的组织机构,负责对相关学科集群的学术管理,在各组成部分间分配学校资源,是进行学术分类管理的平台,是受学校委托协调所辖学院(系)工作的学术机构,而学院(系)则是实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办学任务的基本单元。学部内职称评定等学术事项由学部学术委员会或教授会直接负责,以此来强化学术权利,减少大学的行政色彩,弘扬大学精神。

综上,在充分尊重当今学科特点和学术规律的基础上,实行学部制,将会进一步加强高校的学术管理,理顺学校管理体制,有利于形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适度分离又相互促进的体制与机制,更好地实现学术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学科发展。同时,学部制建设的目的是克服现有学院建制的局限性,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解放学术生产力。但由于学术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到依附于现行体制上的各种关系,尤其是学术资源配置权力和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必然会遇到种种阻力,学校可以采取渐进的步骤,选择成熟的学科群进行试点。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必须构建与现代大学制度有关的法律体系建设[8],逐步完善包括以学术委员会制度为主导的学术组织制度、以学术行为规范为核心的学术规范制度、以学术组织评价体系为龙头的学术评价制度等在内的学术制度体系,使学术管理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规范管理,逐步构建现代大学学术管理体制。

[1]焦笑南.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大学治理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1):51-53.

[2]孟令国,张继平.学术评议会看美国大学学术管理[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4):79-81.

[3]姚宜新,朱景坤.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探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02-106.

[4]张兆芹,王妮.我国高校学术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4):39-43.

[5]秦惠民.高校学术管理应以学术权力为主导[J].中国高等教育,2002,(3):25-27.

[6]冯碧元.高校学术管理中学术权力的主导地位与实现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33-35.

[7]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35号)[Z].2014.

[8]董凌波,冯增俊.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构建基础的缺失与重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4,(8):6-12.

(责任编辑:杨 玉;责任校对:李作章)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System of University

ZHANG Xihua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100)

To build a modern university academic management syste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mprehensive reform.Both the study style issues and research integrity issues are related to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system ultimatel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reform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system and establish a new academic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adapts to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mak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aculty system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moting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It makes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system reflect the academic autonomy more obviously,combine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personnel training closely and promotes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university;academic management;structural reform;faculty system

G647

A

1674-5485(2015)11-0040-05

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12JDXF003)。

张希华(1965-),男,山东德州人,山东大学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和知识产权研究。

猜你喜欢

学部管理体制学术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素描作品选登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作品选登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绘画作品选登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比分析——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例
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论各地高新园区管理体制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