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观:回归生活德育的有效途径

2015-03-01黄姗

关键词:内观实效性

【教育教学研究】

内观:回归生活德育的有效途径

黄姗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甘肃 成县742500)

摘要:我国现阶段的学校德育出现了很多问题,根本原因是德育功利化和“物化”倾向导致的德育实效性低下,而回归生活德育就成了学校德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内观是通过对生活事件的观察反省,觉察个人内心真实体验,从而实现对个人品德的修正。因此,生活德育与内观的结合是解决目前学校德育实效性差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内观;生活德育;实效性

收稿日期:2015-12-30

作者简介:黄姗(1977—),女,甘肃陇南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章编号:1008-777X(2015)03-0090-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国自古便重视德育,不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将德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强调在学习的同时要学会做人。但在步入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时,学校德育却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已高达75%,另一方面却是人们的道德行为不断挑战和突破道德底线,而现代人的道德缺失已成为社会问题。人们虽不断探索和改革学校德育的内容和方法,但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有必要对德育现状进行再反思,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探寻解决之道。

一、德育现状

纵观近些年学校德育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德育问题在于实效性差,而德育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功利主义导向和德育的“物化”。首先,功利主义导向是指德育唯长官意志。唯意志论,导致德育目标过于“高大”;德育内容面面俱到,且有不确定性,经常变换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急功近利,只片面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只以书面考试形式考核学生的道德知识,不顾道德行为的培养训练。[1]我国的德育功利化是因为把德育作为社会的控制工具,忽略了德育对个人心灵的“进化”功能,因而出现将过度理想化的崇高人格标准作为德育目标。目标不切实际,导致德育外延扩大,德育内容随之而面面俱到,从道德品质到心理品质、从法律意识到爱国主义、从集体主义到人生观和价值观,包罗万象。为了保证这些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被学生掌握并能通过考核,唯一可采取的方法就是努力将它们“填进”学生的大脑,并让它们保持到考核结束。其次,德育的“物化”倾向。虽然德育的对象是人,但学校德育从内容到方法皆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被灌输者,其尊严及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学校教育注重理性、知识在德性养成中的作用,这在尊重学生道德自主性和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确实发挥了独到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可忽视的弊端:即重解决认知问题,轻解决行为问题;内容与形式割裂,只重品德的形式结构而舍弃了丰富的文化内容;远离生活世界,在虚构的“道德应用题”中学习道德等问题。个体的道德品质包括四个方面,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物化”的德育完全背弃科学教育的心理基础,一味强调道德知识的学习,不顾认知与情感体验和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将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剥离出来,脱离了现实生活世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培养出了满脑子“大道理”,却不会判断是非,不知羞耻,失去德性的“失心”人。

要改变这两种错误倾向,就要使学校德育由知性德育转为生活德育。具体而言,首先要抛开德育目标的“高大全”,确立基础品德目标。其次是回到真实的生活世界,在真实世界中教会感受和体验,学会思考和内省,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成为知、情、意、行统一的有道德的人。因此,要提高德育时效性就可以将确立基础目标与回归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也就意味着回归生活德育必然要选择内观,因为内观能将基础目标与回归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二、内观概述

内观是源于佛家的净土真宗,是印度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它的原意是指“凝视内心中的我”,拯救自己。净土真宗在唐朝时又被传入日本并得以继承发展,1953年日本人吉本伊信确立新的源于东方禅文化的心理治疗方法:观察自己法,即内观疗法。

1.理论基础吉本伊信认为,“我执”是造成各种烦恼的根源,通过内观可以去掉对自我的过分强调,可以使顽固、刚愎自用的性格变得淳朴和直率。“我执”是佛教用语,可以理解为自私、固执、傲慢,只从自己考虑等意思,是由于利己、自我本位、自我中心的缘故。[2]内观的基本认识是,人类尽管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但是我们每个人又在不间断地从别人那里得到各种帮助和照顾,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事实。只有正视这个基本事实,人才能自己对自己打开心扉,才能具备正视自己错误的勇气。

2.内观疗法核心内容内观疗法围绕三个主题,即“别人为我做的”“我为别人做的”“我给别人带来的麻烦”,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反复进行回忆。从自己的母亲开始,围绕亲近的人和身旁的人,逐一进行自我观察,按照内观的程序,回顾别人给自己的关照,使内观者重温被爱的体验,会唤起内观者的自信、责任感、知恩图报的义务感;而回顾自己给别人带来的麻烦,会唤起内观者的羞耻感、非病理性罪感。可见,内观疗法非常重视站在对自己关心的他人的立场上去感受和认识每一件事。而通过这种认识,内观者会有全新的情感体验,从而打破其失当的认知框架,主动建构健康的自我。[3]

三、生活德育中的内观法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为人的发展服务。基于以上对内观疗法的认识可以看出,内观可以改变个人的自我中心特点、利己的态度、物质万能的价值观,不仅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更可以使人明辨是非,增强个人责任感,形成正确价值观。也就是说,通过内观体验,个人在辨别事物正确与否的同时会伴随有相应的情绪体验,从而会有意志活动参与其中调节外显的行为,即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生活德育要能够真正实现促进个体发展的目标,就需借鉴内观疗法的内观方式,保证学校德育回归生活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

1.内观在生活德育中的优势首先,注重人性。“物化”德育将人肢解开来,进行规训和约束,片面强调对德行的个别内容进行测量、检验,否定人的整体性、主观能动性。事实上是,人作为完整的生命体有其发展的自觉性,所以对人性的关怀就成为生活德育首先要具备的特征。[4]内观正是基于对人性的认识,充分尊重个体的发展自觉性,理解人、关怀人,关怀其生活,关怀其发展。因此,内观能实现生活德育对人性的唤醒和对人性的尊重,彻底摆脱德育非人性的管理、制约、约束的弊端。其次,注重开放。功利化德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控制性和封闭性,在认为营造的、封闭的“纯净世界”里灌输大量的知识,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与开放多元的现代信息社会的现实相矛盾,学校德育必须面对新形式,让德育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5]而内观的着眼点就是生活世界,找到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自我,发现生活中真实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最后,注重本真。道德本就源自于生活并体现在生活世界中,任何人在社会中都要与他人交往,要与社会发生联系。因此,未来维护社会生活的安定,需要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解决产生的矛盾,要求人们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约束,于是就形成了社会行为规范和准则,即道德就产生了。可见,德育离不开生活,德育要在实践中体验,将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进行内化,进而外化为德行,这是德育的原本之意。内观体验使个体在反省与他人、社会的联系时,将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不断内化形成道德认知,个人在辨别事物正确与否的同时会伴随有相应的道德体验,从而会有道德意志活动参与其中调节外显的道德行为,即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这也就是内观之于生活德育的重要性:将基础目标与回归生活结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生活德育实施内观的可行性提高德育实效性的要求之一是抛弃“物化”倾向,也就是要求德育将知、情、意、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内观,个体会有被爱的体验,产生个人行为同他人的连带感、为他人及社会做好事的喜悦感、受恩不报的内疚感、犯错的羞耻感。[3]这些情感体验越强烈,个体在更自信、更有责任感的同时,出现符合道德准则的道德行为的驱动力就越大。这样就实现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体验、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整体统一性,就使得德育的整个过程变为外在的道德标准不断被内化,而不再是“物化”过程。德育实效性提高的另一个要求是确立基础目标,从小处着手,培养“明是非”“知羞耻”的人。内观是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开始观察自我,洞察“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寻找自己真实的“本心”,以达到改善自我观念的目的。因为内观是使人从生活小事中感受到被爱感、羞耻感、连带感、成就感等,而这些情感体验又会影响道德感的形成,影响道德品质的形成。内观使目前学校德育存在的两大问题得以解决,意味着利用内观提高德育实效性是可行的。要改善目前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由知性德育走向生活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就是内观。

3.内观应用需注意的问题首先,内观体验与认知相结合。个体的情感体验与认知因素有直接关系,积极情感体验与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解释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内观的同时应结合认知模式的修正,即教会儿童从不同的角度认知解释同一件事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其认识到被爱、被关怀,体验到羞愧、自信、成就、责任,产生报恩他人、报恩社会的观念和行为。其次,内观的主题不应局限在三个主题。三个主题的内观虽然让人学会自我反省和感恩,能“明是非 、知羞耻”,可以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但还缺乏对其他人的内观体验,尤其对自己厌恶的人和与自己关系不密切的人的观察体验不够。所以,要突破三个主题,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真实案例进行内观体验。儿童对这类事件的内观体验,很容易局限在自我的角度,无法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因此,要教育儿童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观察、反思,从而理解和包容他人、善待他人,达到修正其认知模式的目的。最后,培养主动内观的意识和习惯。德育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立和修正的过程。因此必须在教会内观方法的同时,注意培养主动内观的意识和习惯,不能将德育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应养成在自己的生活中自觉观察和反省的习惯,以实现德育“净化人心”的目的。

我国现阶段德育失当,造成人们只拥有有道德知识的大脑,却失去了支持道德行为的“道德心”,将人肢解、“物化”,失去了德育的本真。鉴于内观身心合一的优势,学校德育有必要将内观法引入,以期解决德育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

[2]李振涛.心理疗法探索——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的借鉴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

[3]张莹波,陈俊,王祖承.内观疗法的应用与发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1):61-63.

[4]刘春波.构建德育新理念——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6):45-46.

[5]王蓓.论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回归——现代德育的困境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4):1-4.

[责任编辑王银娥]

Vipassana:anEffectiveWaytoReturntoMoralEducation

HUANGShan

(School of Preschool Education,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Chengxian County 742500, China)

Abstract:A lot of problems arise i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at current stage in our country. This is attributed to a utilitarian and materialized tendency of moral education. Thus moral education in real life circumstances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reform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Naikan refers to the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of daily life events. By doing this, real life experiences can be perceived and the correction of individual morality be achieved. The combin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real life circumstances and Naikan is an effective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chool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Naikan;moraleducationinreallifecircumstances;effectiveness

猜你喜欢

内观实效性
内观疗法你听说过吗?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老年慢性病患者精神症状内观认知疗法干预研究
『青年艺术100』总监彭玮解读:IN/OUT的内观与反思
内观疗法在抑郁症康复期中的应用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内观认知疗法对大学生述情障碍干预研究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协商实效性研究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