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3-01李蓉
【政法论坛】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蓉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部, 南宁530008)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着眼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把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发展到新境界。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确立的关键时期,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大学生
收稿日期:2015-02-03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DSBD13YB064)
作者简介:李蓉(1964—),女,满族,黑龙江双城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章编号:1008-777X(2015)03-0055-04
文献标志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这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高度概括和充分肯定,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
一、中国传统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借鉴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生动表达,其思维模式和价值追求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源头。
(一)仁义礼智信是传统价值观的根本价值准则
传统文化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2]44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价值观中,修身是关键。修身主要是道德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而“仁义礼智信”则是完善人格、涵养德性的根本原则和要求,是根本的价值准则。
“仁”是传统文化最推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其要义是“爱人”,在血缘关系上表现为“孝悌”,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人我关系上表现为“忠恕”,即推己及人、成己成物。其原则推广于国家和社会,即为忠君爱国、友爱和睦。“义”在传统文化中指正当合宜的行为原则,是人们应遵守的道义责任。传统文化强调“义以为上”,提倡见利思义、舍生取义。崇尚正义的道德传统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谋求社会整体利益。“礼”在传统中国既是社会政治制度,也是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礼”的要求是谦恭辞让、行为端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172“礼”对于促进人际和谐、维护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智”在传统文化中是一种道德智慧,“是非之心,智之端也”。[2]92具备仁德、明辨是非是智的要求和体现。“信”包含了“诚”与“信”两个方面的道德要求。“诚”即真实无妄、真诚无欺;“信”即言而有信、恪守信用。“诚”是内心的德性,“信”是“诚”的外化和体现,两者互为表里,有机统一。诚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总之,以伦理道德为纽带、以“仁义礼智信”为规范,促进人际和谐,维护社会秩序,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成为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品质基础,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崇高道德精神。
(二) “和合”“大同”是传统价值观的最高价值目标
“和合”即和谐、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首要价值。和合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和而不同、仁民爱物、天人合一都是和合思想的体现。和合思想贯穿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价值观的各个层面。修身以完善人格、涵养德性使个体身心和谐。在此基础上,管理好家庭家族,使家庭家族成员和睦融洽,是为“齐家”。齐家而后才能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大同社会。“大同”与“小康”是传统文化为世人描绘的两种社会形态,大同社会是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理想社会,“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4]小康社会是天下为家、重视礼义的亲情社会,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5]无论是大同社会还是小康社会都体现了对和谐的向往和追求,而大同社会更是蕴含着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是和谐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大同”理想深刻影响了后世,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崇高的价值目标,从古代的孔夫子到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中国的先贤们一直为之而不懈奋斗。尽管他们没有真正找到通往“大同”社会的途径,但建立大同社会的理想在中国社会进步的思想动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208
(三)民惟邦本是传统价值观的重要价值取向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民本思想的生动表达,即民众是国之根基,百姓稳定,国家才能安宁。基于“民惟邦本”的认识,传统文化提倡“重民”“爱民”“保民”“利民”,主张实行“德治”“仁政”。孔子强调“为政以德”,[3]15主张在经济上惠民富民,使民足食,反对横征暴敛;在政治上宽刑罚而重教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3]16反对单纯使用刑罚的苛政。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6]的政治主张,荀子以舟水比喻君民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7]这些观点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本思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虽然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需要,但充分认识到人心向背的道理,主张治国理政要顺民意、保民生、得民心,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上述分析表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发展的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眼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体现了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的有机统一,把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提升到崭新的高度。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崇高的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为统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文化对社会理想的描绘,正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和现实实践,我们也越来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目标。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和蓝图。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把实现小康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从此,传统“小康”理想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成为现实。在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的科学概括和生动表达。它突破了传统文化的局限,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价值追求,反映了党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国家发展的灵魂和统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科学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为支撑。这一价值取向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思想成果,彰显人民主体地位。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并将这一原则贯彻落实到各项制度、政策、方针之中,努力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第二,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原则,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坚持维护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努力构建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第四,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凝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共识,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是实现国家价值目标的有力支柱。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先进的价值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为基础,传统文化崇仁尚义重信的道德传统孕育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并加以创新升华,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要求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要求公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自觉报效祖国;第二,把职业态度与职业精神相统一,敬业不仅要忠于职守、克己奉公,还应该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第三,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提倡诚实劳动、诚恳待人、讲究信用、恪守承诺,以规范人们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第四,把友善作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目标,提倡团结互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友爱和睦。“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为社会价值取向和国家价值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彰显了民族性、人民性,又体现了时代性、科学性,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从而把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促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9]大学是青年成才的重要园地,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心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向,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涵养化育功能,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习惯心理、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有很大影响,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不仅有现实需要,也使人们能够从生活体验中逐渐形成文化体验,从而不断强化人们的价值标准、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强化人们对道德规范的遵循。因而高校应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课程,让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以及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等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助力学生参与的方式,结合“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故事宣讲、演讲辩论、传统艺术欣赏、民俗风情展示等品位高雅、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精神境界,修养身心、陶冶性情,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基础。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媒体加强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大学生缺乏辨别能力,盲目崇洋,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市场经济重视效率与利益,其负面效应是使人格逐渐物化和货币化,助长了某些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重技能而轻人文,加之传统文化产生于农耕社会,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导致部分大学生轻视传统,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入侵和渗透,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帮助大学生重塑价值信仰,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扫清障碍。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梳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推动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不断发扬光大,彰显时代价值,从而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两者相互促进。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心灵、陶冶性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才能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使文化真正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2]朱熹.孟子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王文锦.礼记译解(上) [M].北京:中华书局,2001:287.
[5]龚建文.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凝聚社会价值共识[N]. 江西日报,2014-02-24(B03).
[6]张觉.荀子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96.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9]杨泽宇,李维昌.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社会主义论坛,2014,(4):7-8.
[责任编辑朱小琴]
On Inheri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Develop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LI Rong
(Department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NanningVocationalandTechnical
College,Nanning530008,China)
Abstract: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cludes our national spiritual pursuit and values, which is a precious resource for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Students value system is mainly cultivated and developed in university, thus universities should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mote a correct value system in students.
Key words: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value; socialist core value; university; university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