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明城墙保护问题研究
2015-03-01李颂华
【历史文化研究】
西安明城墙保护问题研究
李颂华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 文化教研部,西安710061)
摘要:对西安明城墙内区域的地位、价值、发展保护现状进行概括和介绍,综述了国内外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的历史和做法,分析西安古城区在保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并总结历史经验对古城区历史风貌保护进行重新再认识的基础上,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古城区发展保护的思路,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西安;明城墙;古城区;整体保护;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14-12-13
作者简介:李颂华(1980—),女,陕西咸阳人,中共西安市委党校文化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城市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K928.77
文章编号:1008-777X(2015)03-0042-04
文献标志码:A
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公里。西安明城墙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沉稳厚重、浑然大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西安古城墙已经有 1 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之一。明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以下皆称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公里,涉及新城、莲湖、碑林3个区的7个街道办,常住人口42万。
一、 西安古城区的地位、价值及保护现状
西安古城区是西安市作为举世公认和瞩目之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魅力主要承载地:一是其历史地位。明城墙内区域自隋大兴城初建1 432年以来,一直作为一座总体完整、边界沿革清晰的城市而存在,这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历经一千多年的积累,其浓厚的历史氛围、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无以复制、无可复加,是全省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特色的内核。二是其顽强的城市生命力。千年来历经隋唐换代、安史之乱、吐蕃占领、黄巢起义、朱温灭唐、同治回民起义、二虎守长安、日军轰炸等重大历史事件,虽盛衰有时,但存而不废,一直保持着区域中心的地位,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大建设、大发展的基础。同一个民族在同一个城市遗存上生活千年依然生机勃勃,这在世界城市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古城区可以说是三秦文化、西安精神不断延续的主脉所在,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蕴藏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三是其丰富厚重的文化特色。作为一座生机不断的古城,古城区的文化多元性特点十分突出,不仅十三朝古都文化得到了集中体现,后世明清等朝代的文化也为古城注入了多样的元素,时至今日形成了古今贯通、民族交融、丰富厚重的文化特色,成为体现西安历史文化特色最为典型的区域。它的存在也可以说是我们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历史关系,处理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智慧结晶,对全民族都具有难以抗拒的向心力和吸引力。四是其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区位优势。虽然我市建成区地域规模扩展较快,但古城区作为核心区的地位没有变化,一直是展示西安形象的首要窗口,是旅游、购物和人文交流的首选之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02年《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以来,经过12年的保护和发展,城区内现状基本达到了《条例》的立法设想及要求。一是环城墙景观带基本打通。以西安城墙南门历史文化景区带建设为主,已经成为西安市委、市政府保护文物古迹、彰显历史文化、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代表。二是城内建筑高度和形态初步达到统一。城墙内100米范围以内建筑高度基本上都低于9米,100米以外以梯级形式过渡,特别是控制区内新建建筑均没有超过36米。建筑形式的传统风格改造总体已经完成,建筑形式大多为青灰色全坡顶建筑。三是整体街景和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提升。钟楼至东、西、南、北城楼划定文物古迹通视走廊得到了落实,城墙内主要道路和道路绿化近年来都基本得到修缮,旧城区面貌总体上得到大幅提升,供水、供电、公共卫生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活、旅游和商业环境持续优化。四是特色街区保护进一步加强。北院门、德福巷、湘子庙等历史街区得到有序保护,传统庭院式格局和建筑风格尽量精细化。为保持原貌将传统建筑物、构筑物和民居店铺进行维修、改建或者翻建,为古城增加了明清及民国等元素。五是一批影响力大的新项目陆续建成。南顺城巷、南门及南门广场,民乐园、环城西苑、环城南路的综合改造相继完成,为古城增添了新的光彩,在古朴大气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生态元素,并形成了新的文化街区和消费热点。
总的来说,一个保护有力、规划科学、风格统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人文、生活、商业气息浓郁,极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古城形象已经初步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二、世界及我国古城保护经验
国外许多国家在古城开发和保护上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对于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国际上许多相关组织都出台了相关文献,对缔约国进行约束,以保护古城历史文化等的完整性。如《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International Charter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onuments And Sites),即《威尼斯宪章》)等,都提出了相关的针对古城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指导原则。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通过了《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ICO-MOS Charter On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Towns And Urban Areas,即《华盛顿宪章》),再次提到了保护与现代生活的矛盾,并明确指出城市的保护必须纳入城市发展政策与规划之中,它意味着城镇和城区的保护和修复及其发展要和谐地适应现代生活所需,[1]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和谐关系。使世界范围内古城的保护发展理念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并影响至今。
纵观世界,在古城保护的实践方面有许多的经验和教训,主要是:法律保障先行;古城布局、历史风貌与遗存保护并重,保持古城生机等,如意大利通过立法等手段,将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等完全保存了原有格局和历史风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法国在 1962 年 《马尔罗法》确立保护历史街区和古城,法国巴黎旧城也基本保持了原来布局和历史风貌;英国在 1967 年颁布的《城市文物法》中确定要保护历史街区,同时又确定保护巴斯等四座历史古城;日本在 1966 年颁布了《古都保存法》,京都、奈良等古都的历史风貌[1]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中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也提出了在历史地段保护基础上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的思想,1993 年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草拟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提出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定义为历史文化名城[2]加以整体保护。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的古城保护中“另辟新区”模式得到了极大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合理发展与古城保护的矛盾,比如平遥、丽江、苏州等,但像北京、西安等规模较大的古城保护难以按这种模式实施,北京建国后的大拆建导致古城框架的破坏成为一种遗憾,西安特别是古城区在习仲勋等革命前辈的力保下得以保存,但如何另辟蹊径保护和发展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三、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古城区没有成为全市的重点发展区域
从经济发展增量来看,古城区大多数建成区发展空间狭小、改造成本高、规划限制严,在全市经济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在强调发展速度的时期很难成为全市重点发展的区域,缺乏针对性强的发展指导和政策支持。
(二)保护与发展多头管理,步调不一致
集中了三个区和一个管委会,各单位发展战略各异、工作重点难以统一,工作措施缺乏有效衔接,无法形成合力。
(三)各行政区的发展特色冲淡了古城区的特色
城内区域分别只占城三区的一小部分,经济比重更低,因此在各区的发展战略中不可能以城内区域资源特点为基础来设计,对古城区发展的指导意义有限。特别是考核硬约束下,无差别的考核标准,城内区域不仅很难成为各区的发展重点,也使城内区域与城外地区发展趋同化,没有很好地体现古城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四)规划实施过程中据实调整的灵活度和及时性不够
在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上,往往会产生一些矛盾。首先,规划的严肃性必须得到维护;其次,我们认为也应充分考虑城内发展的基本需求。特别是由于建筑工艺提升和现代科技的介入,在既有的规划理念下的创新空间增大,单纯以楼层高度、建筑造型为约束性指标不利于古城区的现代化、特色化改造,理应在局部区域内容许适度的调整。
(五)缺乏统一的整体宣传和推介
由于行政区划和归属关系的限制,古城区作为一座古城没有得到系统的挖掘,宣传推介碎片化严重,影响了魅力展示和推介效果。
(六)古城内棚户区连片整体综合改造的力度还不大,导致服务产业增量缺乏承载
西安城墙区内的面积是11.3平方公里,按每平方公里1万人的标准计算,合适的居住人口已应该是11万人,但是现在西安城区的居住人口已达到42万,超过正常载荷的4倍以上。原有居住区建设标准低,棚户区占有一定比重,非连片的零星改造无法彻底提升城市面貌、推动城市功能分区,同时也使过多的居住功能面积挤占了产业发展用地,极大影响了古城区产业发展和转型。
(七)古城内产业规划缺乏衔接,缺乏对主导产业的扶持政策体系
缺乏站在促进古城区整体发展高度的推手,古城区各板块发展的竞争大于合作、各自为战大于协作共赢,难以形成各区域易商则商、易旅则旅、易居则居、合理有序、良性竞争的发展局面。
四、主要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个城市的发展要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经济建设为基础,文化传承为灵魂,古城区作为西安市重要的资源应进行统一、有序的保护开发和深层次挖掘,使之成为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高地、服务产业的集聚地、高端服务业的实验区和旅游、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总部经济的重地,建设美丽宜居的新古城,努力打造极具吸引力的世界一流文化体验区和休闲旅游目的地。
火力发电厂的总体规划,是指在拟定的厂址区域内,结合用地条件和周围的环境特点,对电厂的厂区、居住区、厂内外交通运输、水源地、供排水管线、贮灰场及除灰管线、高压输电进出线走廊、施工场地、施工生活区、绿化、环境保护、综合利用、防排洪、水土保持等各项工程设施,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的选择与规划。
(一)主要思路
1.坚持发展中加强保护的思想。西安的古城墙是西安古都的标志,不管城市如何发展,古城墙一定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
2.要注重保护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系统性。这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条重要经验,从 20 世纪 60 年代后,许多欧美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反思,其中较为较为著名的是芒福德(L.Mumford)和雅各布(J.Jacobs)在 1961 年分别完成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和《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强调城市的规划应当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精神需求,城市规划应当符合“人的尺度”。渐渐的,古建筑和古城的保护成为世界性潮流,保护的对象也逐渐演变为从建筑本身到周围的历史文化环境,从一个单体到一组群体,保护更加强调与使用相结合,从对文物建筑的保护扩大到对社会文化的保护,强调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保护。[3]
3.要突出人文传统的延续性,最大限度地保持古城非物质文化特色。
4.明确主导产业后实施必要的产业排他政策,确保古城作为一个文化板块、经济板块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要通过古城区的新型崛起巩固、扩大西安的影响力和地位。
5.标准要高,要立足国际化打造历史文化古都保护与发展的典范。
(二)具体建议
1.加快行政区划调整,释放制度活力。成立新区或将古城区统一划归一个区级政府,新的行政区划应涵盖整个古城区及沿环城路外扩500米范围内。
2.加快完成控规、详规全覆盖。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做精做细规划,避免无序、滞后,进一步突出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增强古城开发保护的整体性。
3.制定统一产业规划,明确主导产业及各片区的发展重点。古城区面积不大,理应结合各区域实际和特点以及整体布局考虑,出台明确到街的产业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体系,形成城区发展合力。
4.明确合理保护发展的界限。北京推出25片历史街区的保护,我们可以理解为划定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界限,既然不能保证二环以内完整的保护或完整的城市中心,那就划分清楚。[5]对此我市应充分借鉴进一步明确。
5.加快城墙内棚户区改造,外迁常住人口减轻古城承载压力,为产业发展赢得空间。
6.坚持项目带动战略,突出整体连片开发保护。加大包装、策划、引进力度,争取更多有影响力的、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顺城巷的整体打造,发展潜力巨大,局部的改造完成后成效突出,急需整体加快推进,形成更大范围的示范带动。
[参考文献]
[1]李超.论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进程[J].旅游纵览,2013,(5):297-299.
[2]吴海嘉.浅析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J].四川文物,2008,(6):85-88.
[3]丁晓鹏.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发展初探[D].南京:东南大学,2004:11-12.
[4]蒋朝辉.浅谈历史文化遗产地区保护的空间战略思维——以拉萨布达拉宫地区的保护规划研究为例[J].国外城市规划,2006,(4):29-34.
[5]张悦.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5:13-14.
[责任编辑石晓博]
On the Protection of City Wall of Ming Dynasty in Xi’an
LI Song-hua
(TeachingandResearchingSection,Xi’anMunicipalPartySchoolofCPC,Xi’an71006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giv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location, value and protection of City Wall in Xi’an. Based on historical experiences it further analy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tection of City Wall in Xi’an. The author proposes specific suggestions on how to develop and protect the ancient city.
Key words:Xi’an; city wall of Ming Dynasty; overall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