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之欲出”已有新义

2015-02-28崔海峰

学语文 2015年5期
关键词:望文生义申花人物描写

□崔海峰

《语文月刊》2012年第4期发表了胡礼湘老师的《“呼之欲出”并不是“即将出现”》文章,文章先列出网络上两则新闻标题:(1)中国航母呼之欲出:具备制造航空母舰的能力 (中国经济网2007年1月11日)(2)“幸福中国”呼之欲出 新指标或成十二五转型密钥(中国新闻网2011年3月1日)胡老师认为两则标题中的“呼之欲出”,都当成了“即将出现”,是明显用错了,而且都是“望文生义、不辨对象而用错”。事实是这样吗?

“呼之欲出”一词出自宋·苏轼《郭忠恕画赞》:“恕先在焉,或之欲出。”指人物画像极其逼真,似乎叫他一声就会从画里走出来。也泛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许多辞书都是这样解释。这也是胡老师判断呼之欲出“是明显用错了”的依据。

我们知道,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呼之欲出”一词在语言实践中早已产生了新义,产生了新用法。2012年6月修订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已对该词义项做了增补:②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但很多人并不了解这种变化,仍然认为这种用法是望文生义,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查北大语料库“现代汉语”部分,使用“呼之欲出”的用例共有218条,分5页显示,每页50条,最后1页18条。仅以第1页为例,粗略统计,指人物画像极其逼真或人物描写十分生动的,仅有7例,其余43例都是“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摘录几个句子:

(1)一个新的改革高潮,在中国各地的农村呼之欲出了!

(2)在东北银行、渤海银行获准筹建的同时,淮海银行、华南银行也呼之欲出。

(3)法律的大路已经铺就,人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好特首正呼之欲出。

(4)“两岸和平发展纲领”呼之欲出,唯不知是否只是表面文章?

(5)一个以三峡库区为核心的跨省域大三峡旅游经济圈呼之欲出。

(6)德国电视二台解说员认为,参加欧锦赛的德国队主力阵容已经呼之欲出。

“呼之欲出”的这种新用法使用频率非常高,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许多教师也没有注意到这种新变化,常常导致命题出现问题。如,广西柳州市一中2015届高考模拟考试题语文试题中成语运用试题就有这类错误。试题摘录如下: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大学生梁博在“中国好声音”年度最后对决中,不孚众望,一举击败对手吴莫愁,摘取了“中国好声音”年度好声音的桂冠。

B.申花俱乐部经过一番商谈,终于与法国名帅签订了一份为期一年的合同,至此,蒂加纳携手阿内尔卡成为现实,“法式申花”呼之欲出。

C.近日各处人员有不告假而行者,有久假不归、托故续假者,有散于各地自由行动者,若不严加惩处,必致纪律扫地。

D.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中尸位素餐的现象将大大减少,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作风将会有明显转变。

我们看看试题答案和解析,答案:D。解析: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不负众望”。B.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C.久假不归: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D.尸位素餐:形容空占着职位不做事,白吃饭。

D项无疑是正确的。B项说“法式申花”即将出现,贴切恰当。命题教师对“呼之欲出”的新义项并不了解,导致命题出现了错误。B项也是正确的。该题实际有两个答案。教师会按照答案评卷,也会按照答案提示去讲解,学生也会按照教师的解释去记忆,这不能不说是对学生的严重误导。

另外,胡老师在文章中还说,类似的错用不仅在网络上,就是在报纸、杂志等媒体上也俯拾即是。又举了三个例子。

(1)欧盟“外交部”呼之欲出(《北京日报》2010 年7月8号)

(2)拉萨“四小时经济圈”呼之欲出(《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0月18日)

(3)一种通向“新的真实”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在呼之欲出(《读写月报》高中版2010年第12期,《叙述的潜流—重读〈边城〉》)

很明显,以上三句中“呼之欲出”都是“某事即将出现”,使用都是正确的。根本不是“望文生义、不辨对象而用错”。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已对一些词进行了修正或补充,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否则,我们就可能误解、误用词语。

猜你喜欢

望文生义申花人物描写
叙事也要人物描写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人物描写
向《少年闰土》学习人物描写
小学生人物描写素材
浅议英语习语翻译中的“望文生义”
爱申花,是他们的信仰
翻译切莫望文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