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做好广播新闻连线报道

2015-02-28程娟娟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信息点现场感连线

程娟娟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 上海站,上海 200434)

如何做好广播新闻连线报道

程娟娟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 上海站,上海 200434)

连线报道,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现场感强等特点正在被广播、电视等媒体广泛运用。如何更好地运用连线这一报道形式,展现新闻的实效性和现场感?笔者在本文中将重点研讨这一话题。

广播新闻;连线报道;视觉效果;优势

与电视凭借“画面”传递新闻不同,广播凭借声音“传情达意”。“画面感”成为广播人所追求的一门艺术,即广播“视觉效果”。作为记者,身临新闻事件第一线,如何“快而准”地报道出第一手新闻,同时又能体现出现场感,以增强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新闻连线”在这个时候则能很好地发挥它的优越性。记者通过连线报道,把所见、所闻、所感讲给听众听,听众跟随记者进入新闻第一线,有“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广播节目的现场连线报道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现场连线,实现广播第一时间落地

广播节目从采访制作到最后播出需要一系列程序,包括录音的采集、剪辑、编辑以及合成,对于时效性较强的新闻来说,在实效性略显滞后,广播节目的现场连线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随着通讯技术的提高,在新闻现场只需要通过手机就可以“连线”直播间,把现场情况进行即时播报。例如,在做连线报道时,前方记者通过对现场的观察、采访,及时整理出采访事件,通过连线把所看所想报道出去,实现了新闻事件与新闻传播同步。连线具有较高地时效性、现场感,满足听众获知信息、又获得真切的现场感受。

二、现场连线,实现广播的“身临其境”

与电视相比,广播节目缺乏视觉冲击力,连线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以连线方式,把所看到的、了解到的事实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听众听,增加新闻“视觉效果”,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例如,《汶川紧急救援》播出的节目中,记者采访一名9岁小女孩,结束了采访后,女孩提出在广播中为在灾区开展救援的父亲唱歌。歌声随着电波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这段音响综合了叙述和情感两种表现手法,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听众。

三、现场连线,实现广播“快与深”的完美融合

新闻的“快与深”是一对天然矛盾,连线报道通过多次连线和多点连线,实现了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两种深度报道形式,适当弥补了广播新闻“快字当头”带来的粗糙、肤浅的缺陷。记者不仅可以把所见、所闻真实生动地表述出来还可以把对新闻事件的看法观点都在连线中进行报道,使整个节目内容充足饱满。例如,记者在做各种经贸展会的报道时,在对展会现场的情况充分报道后,根据情况融入记者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如今年的展会和往年相比有什么不同和亮点,让听众更加印象深刻。

综上所述,广播连线报道因具时效性强、画面感强以及补充性强等几大优势,成为广播新闻报道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何发挥连线报道的这些优势?笔者认为可以从选择信息点、挖掘细节、选好音响及流畅表达等四个方面来着手。

首先是信息点的选择,“事有轻重缓急”,新闻报道更是如此。到达新闻事件现场,准备报道新闻时,首先要想到的是“究竟要向听众传达什么?”现场诸多信息点一瞬间让人摸不到头绪,此时需要保持头脑清晰,迅速的理出事情来龙去脉,抓住最关键部分。大多数新闻事件的信息点并不难把握,有规律可循。例如,比赛竞技中的成绩、灾难性报道中的人员伤亡情况,在做现场连线时,只有把握了最重要的信息点,才能在连线时事半功倍。

其次是细节的选择,“细节决定成败”,连线报道过程中,记者关注到了有说服力的细节,整个报道就显得丰满动听。而有些细节只能通过记者的描述才能让听众感受得到,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特约记者发来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连线报道,现在我的手里,有这样一个在台湾被称为古早味的“台湾肉粽”,我们注意到,台湾的粽子它有四个角,而在北方,粽子一般都是三个角,我们称为三角粽,从形状上来看呢,台湾粽和沈阳本地粽还是有很大差别……这篇报道中,记者注意到粽子形状和口味的细节,再加上生动的表述,让新闻本身“活色生香”了不少。在广播连线报道当中,充分挖掘细节,加入简洁、明快而又真实的细节叙述,就可以使新闻栩栩如生、生动感人。

再次是背景音的选择:连线报道是一系列声音的集合,其不仅仅来自记者现场的描述,更有新闻事件本身所产生的各种音效,即“背景音”或“现场音”。“背景音”是广播新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可以增加现场感、新鲜感。例如,海峡之声广播记者汶川地震时亲临现场,给后方发来第一手连线报道,很多连线就是通过“背景音”和记者的表述一起完成的,如灾区民众哭泣的声音、官兵救援的声音、现场直升机盘旋的声音等,这些声音和记者的表述组合成真实的救援画面,让听众在收听广播的同时能够清晰感受到受灾现场的情况。

最后是清晰的表述:“如何说,怎么说”是连线中最重要一环,在平日里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如专业知识、专业用语以及专业词汇。在报道新闻之前,也要做一些必要的案头功课,充分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同时对报道的主题、思路以及结构也要充分把握。这样,在到达新闻现场,掌握新闻事件之后,才能心中有数,口中不慌。

除了基本功要过关之外,清晰的表达也同样重要,说好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讲究一些语言的抑扬顿挫,让所表述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情景性和画面感。

做到上述两点之后,就是新闻现场的把控了。记者到达新闻现场之后,将所见情形迅速整理成腹稿,然后在话筒前把所见内容如实的表达出去,这是新闻连线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也是新闻尊重事实的必然要求。除此之外,记者的表述虽然是以事实为依据,但也同样是一种二度创作。这就意味着记者同样可以融入一些自己客观的感受和见解。在适当的情况下,记者在现场报道中还应该有一两句抓住事件本质的精辟评论,从而挖掘出报道的深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广播现场连线,是做好广播新闻报道必不可少的形式之一,如何更好地掌握这种报道形式,就需要前方记者立足现场、找准信息点、挖掘细节,借力背景音,报道出“更新、更快、更生动”的新闻,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1]柯惠萍.“连线”使广播新闻节目更精彩[J].

[2]徐国明.广播连线报道待解的困局[Z].

[3]陈鸿燕.现场连线:让广播传递更多信息[J].

G212

A

1674-8883(2015)24-0158-01

猜你喜欢

信息点现场感连线
快乐连线
快乐连线
快乐连线
一种基于模板的配电终端信息点表自动生成方案
快乐连线
运用“三讲”模型来讲题
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医疗建筑智能化施工中常见问题的协调解决
电视新闻现场感初探
现场感:电视新闻报道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