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探析
2015-02-28苏艳春王春霞
苏艳春 王春霞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探析
苏艳春 王春霞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由于大学生群体特殊的年龄结构和心理机制,大学生正在成为网络语言暴力的施暴群体之一。大学生对“语言暴力”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道德标准、伤害了他人的情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及产生原因,为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解决提供可行性方案。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了解资讯、消遣娱乐、学习办公、投资理财的重要工具。互联网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网络也正逐渐成为网民声讨网络事件当事人、伸张正义、审判社会不公的重要“场所”。在这股声讨风暴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青年大学生。由于青年大学生身上担负的特殊责任和对社会特殊的影响力,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正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语言暴力
从较早的“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最毒后妈事件”开始,到近期的何炅“吃空饷”、“成都女司机被暴打”、“陕西高考作文原型女孩遭指责”等事件都是网络语言暴力的典型事件。此类网络语言暴力事件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第一,网络是人们维护社会正义的重要平台。第二,语言是伸张正义、讨伐网络事件当事人的重要手段。第三,网络语言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它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肢体冲突,而是在网络平台上发生的语言冲突。第四,这些讨伐活动带有浓厚的暴力色彩,尤其是“人肉搜索”的出现,使批判网络事件当事人和维护正义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成为一种软暴力。
在上述事件的舆论声讨风暴中,出现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暴力色彩越来越浓,对事件当事人造成的伤害越来越大,对社会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在较早期的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中,网民只是在网络上对事件当事人进行声讨,谴责他们的不道德行为,对当事人的现实生产、生活没有产生直接的威胁。但在近年的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中,由于人肉搜索的加入,事件当事人的邮箱、电话、照片及家人信息都被直接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中。据成都女司机的父亲表示,其女儿遭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最终选择道歉,正是因为畏惧网络暴力。何炅“吃空饷”事件举报人也表示,迄今已收到420多页私信,每页大概20条,“内容多是辱骂和威胁”。有时还会有人发来骚扰短信和电话,给其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在近几年的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中,因为网民的舆论压力而失去工作、精神抑郁,甚至选择自杀的当事人都不在少数。
根据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在网络平台上,部分网民直接或间接使用带有暴力性质的语言对网络事件当事人进行攻击,以致当事人在身体、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伤害的一种软暴力。直接使用攻击性语言对网络事件当事人进行攻击的网络语言暴力行为,已经引起社会关注,但转发、转载他人的攻击性语言,或对他人的攻击性语言点赞并累计形成一定规模,也会给事件当事人的身心造成伤害。所以,笔者认为这种间接使用带有攻击性语言攻击他人的行为,也属于网络语言暴力的范畴。在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中,当事双方的行为多少存在一些错误(“成都女司机”事件双方、“云南导游”事件双方)或当事人的行为存在“槽点”(“高考作文女孩”事件),网民正是抓住了当事人的错误或“槽点”,在网上展开了“吐糟”和纠错行动。但是这样的“吐槽”和纠错行动,明显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在失去理智的网民的推动下形成一股舆论声讨风暴。在这股声讨风暴的推动下以道德的名义对当事人进行舆论审判和过度的舆论制裁,给事件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因此,更确切地讲,网络语言暴力是一种以错制错的私刑。
二、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及成因
(一)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
(1)肆意谩骂。在当前的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中,网民的态度总体来看,都是骂声一片。而参与到这场道德批判中的大学生,也会采用一些带有讽刺性、攻击性的暴力语言来辱骂当事人。这样的暴力语言包括“脑残”、“你是猪吗”、“没有人性”、“变态”等显性攻击语言和“键盘侠”、“何弃疗”、“去年买了个表”、“WTF”、“然并卵”等隐性攻击语言。无论是显性攻击语言还是隐性攻击语言都对事件当事人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攻势,给事件当事人带来了严重的心理伤害。
(2)散播谣言。当前,80%以上的大学生在转发、转载或分享他人消息时都没有核实消息内容准确性的习惯,只要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视频、图片就会选择转发。正是因为没有核实文字真实性的习惯,大学生往往会成为谣言的传播者。一旦一条虚假消息被一位同学传播,虚假消息就会被该同学的同学、朋友转载,这些人转载后又会被他们的同学朋友转发。就这样,一条虚假消息只要经一个人发出,经千千万万人的传播,就会使虚假消息成为可怕的网络谣言。大学生不核实消息内容真实性的习惯,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语言暴力,却用他人的语言文字无意中伤害了事件当事人,如“最毒后妈”、“东北大妈摔倒敲诈外国小伙”经千千万万人的转载,让事件当事人瞬间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全民唾弃的对象。
(3)网络恶搞。随着大学生图文处理能力的提升和网络环境的不断恶化,大学生网络恶搞越来越严重。如前几年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恶搞《新闻联播》、恶搞《舌尖》、恶搞考试周、恶搞“小笼包”等视频及图片资料都在网络上引起了轰动。在恶搞流行的网络环境中,恶搞无疑也成为了网络语言暴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前段时间的高考作文举报爸爸事件中,准大学生将举报爸爸恶搞为一出爸爸出轨、女儿忍受不了而举报爸爸的家庭伦理剧,严重歪曲了事情本身,超出了道德底线,给事件主人公造成了恶劣影响。
(4)滥用人肉搜索。在近年的网络热门事件中,人肉搜索的运用,一方面加速还原了事件真相,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另一方面,人肉搜索却在被滥用。在近年的张殊凡事件、女高中生被怀疑偷衣服事件、举报爸爸等事件中,只要有人肉搜索的参与,事件当事人的出生年月、手机号码、所在学校、所受奖惩,甚至是家人信息都会被公开。所以,不仅是事件当事人会受到网民的攻击恶搞,他们的家人也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很大程度上来讲,网络暴力事件中的悲剧是由人肉搜索引发的。
(二)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
(1)网络自身的放纵。网络是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开放空间。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角色,每个角色都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每个人拥有的自由都是相对的自由。但网络却是一个高度开放的虚拟世界,网络具备了几个方面的特性:第一,网络具有自由性、开放性和平等性。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抛开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束缚,运用一台能连接到互联网上的计算机,突破单纯的地理空间限制与世界近距离接触,也可以突破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界限,实现人与人的自由交往。每个人在网络上都是平等的个体,现实生活中的学历、职业、收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网络行为,用网民的话来说,“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条狗”。第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没有年龄限制、没有性别差异、没有身份差别,每个人在网络世界中的表现也不会直接干扰到现实生活中的工作和学习。每个人都可以卸下自己的现实身份,以一个匿名者的身份随意地参与到网络世界中。第三,由于网络监管和治理难度大,网络世界缺乏强有力的他律,网民的行为更多地只能靠自身的自律。而缺乏强力他律的自律,有时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对于那些自律能力较差的网民,他律的缺乏,会助长他们做一些违背道德与法的事情。所以,一定程度上讲,正是网络自身的特性,放纵了网民的言行,网络给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提供了“场所”。
(2)社会负面信息和心理不成熟的共同驱动。当前的90后在校大学生关心他人、关心时事、热爱生活,对社会焦点事件具有较强的兴趣,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他们疾恶如仇,面对不平之事也喜欢打抱不平。但他们的心理也明显不成熟,如因为年纪尚小、性格情绪化严重,他们往往会把网络当作宣泄个人不满的出口,不顾他人感受在网络上出言不逊;因为思想不够成熟、分辨能力较差,他们很难分辨某些消息的真假,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媒体炒作的工具;因为社会经验的缺乏、阅历的不足,他们不能理性看待社会、不能正视社会发展中的代价,容易在网络世界中发表一些过激言论。正是这样的心理、行为特点,使大学生非常容易在社会负面消息的冲击下参与到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中。例如,“虐猫”女主角蔑视动物生命的做法、“最毒后妈”的“残暴”行为、成都女司机的路霸行径都触怒了大学生的神经,并在这些负面信息的诱发下,最终引爆了一场场网络语言暴力事件。
三、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应对策略
在当前,网络语言暴力给人带来的伤害已远远超过了传统暴力,其对社会道德准则的冲击,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应对这样的状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大学生应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做到自律、慎言
首先,大学生在校学习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注重修德。大学生应把提升自身道德素质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争做一个自律自制的网民,即便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形下,也要自觉地用社会道德标准严格约束自己,坚决不做违背道德、损害他人的事情。其次,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学会理性看待社会。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部分教师强调理论内容太多,但对社会的理性剖析、对认识社会能力的引导不够。因而,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缺乏理性认识,不能够正确看待社会阴暗面,一旦看到或接触到一些社会负面消息,就会忍不住抨击社会、抨击政府。再次,大学生要学会辨别消息。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有些网络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会发布一些假消息来博人眼球。因辨别消息的能力不足,大学生被此类假新闻欺骗情感而恶语中伤新闻事件当事人,给当事人带来身心伤害。
(二)高校应关注大学生思想状态,引导大学生理性上网
首先,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据笔者调查,85%以上的大学生网龄在一年以上,约60%的大学生每天都会上网两小时左右。无论是读书娱乐,还是购物交友,大学生都越来越喜欢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网络已经俨然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但部分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很难做到文明上网,在很多大学的贴吧、BBS里,都有大学生使用暴力语言、传播虚假信息、讥讽社会等不当行为。所以,针对大学生接触网络多、网络信息复杂、大学生自制能力较差的情况,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上网行为的引导。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网络教育的专题讲座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上网行为进行引导。其次,高校应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帮助学生排解负面情绪,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引导大学生积极看待社会;另一方面,高校应组织趣味强、质量高的文体活动,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放松身心,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
(三)政府应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网络舆论监督
为网络舆论立法、惩治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中的不法分子是解决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关键所在。与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相比,网络立法还有待加强,对网民不理性行为的追究更是相对有限。因此,首先,应加强网络审查力度。虽然网络“把关”工作困难重重,但网络“把关”仍极其重要,如果能在“把关”环节屏蔽、删除一些煽动性不良言论,网络语言暴力就会从源头上得到一定的遏制。其次,加强网络立法,利用法律来规范网民言行。我国网络安全立法、管理立法工作都已如火如荼展开,但是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网络状况,网络法制建设仍有些滞后,甚至在网络犯罪的处罚上仍有不足。所以政府应加强立法,使网络执法、网络处罚都有法可依。最后,加大网络犯罪惩处力度,对那些恶意传播谣言、侵犯他人隐私、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不当行为予以严肃处理。对于情节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问题,予以法律制裁。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已经成为一个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应对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既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撑,也需要高校的积极配合,更需要大学生的自律自持,只有三者有效配合,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
[1]毛婷婷,梁昌莲.山西省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行为调查及分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7(4):470-472.
[2]田娟,宋元林,李贺刚.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透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02):25-26.
[3]朱柱.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教育思考[J].德育在线,2011(5):254-255.
G206.3
A
1674-8883(2015)24-0009-02
本论文为楚雄师范学院2013年学术后备人才资助项目(编号:13XJRC1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苏艳春(1987—),女,云南大理人,硕士,助教,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春霞(1979—),女,云南曲靖人,西南大学博士在读,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