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授课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以网络视频公开课为研究对象
2015-02-27张静怡
张静怡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网络授课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以网络视频公开课为研究对象
张静怡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下,随着网络授课出现在人们视野后,网络公开课也随之产生,而语言限制的取消也得到了人们的更多关注。网络公开课不再局限于传统学术性知识的传播,而是根据更多受众的需求有目的地进行信息的筛选和收集,最终达到更广泛的传播效果。本文主要以网络公开课为研究对象,从网络公开课的制作、传播和受众角度逐步分析,以公开课的传播方式和受众对信息的接收爱好为目标进行探索,最终给出对网络公开课今后发展的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公开课;传播效果
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讲授和梳理,学生同时、同地接受同样的知识。近年来,随着传媒技术的突飞猛进,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日益增多。在新媒体时代下,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授课出现在人们视野,网络公开课更是当代教育领域不容忽视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
1 网络公开课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网络公开课最早起源于英国,为英国远距离教学,该方式教学可追溯至1969年英国成立的开放大学。美国在10年前,人们便能够通过网络“享受”世界名校的课程,这得益于一项名为“公开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简称O.E.R)的运动。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决定向社会公布其从本科至研究生的全部课程,从此拉开了全球范围内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十几年间,已有36个国家和地区,250所大学或机构共享超过6200门课程资源,逐步形成课程类、素材类、视频类等不同的资源类型,推动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
由于语言障碍,网络公开课在我国一直乏人问津,直至2010年下半年,人人影视字幕组等国内知名字幕组,给耶鲁、哈佛等国外名校的公开课配上了中文字幕,使这些课程走红网络,受到了广大学习者的喜爱。破除语言藩篱后,“不爱逃课,爱淘课”“今天,你淘课了吗”一度成为网络流行语。
2011年7月,我国教育部发布《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将组织高校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2012-2015年建设900门;2012年决定在“985工程”高校试点建设基础上,将建设学校范围扩大至“211工程”高校及少量具有鲜明学科特色优势的高校,共建设35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从2011年11月9日起推出首批20门课,第二批推出23门,第三批推出17门,并通过“爱课程”网和其合作网站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向社会免费开放。
2 网络公开课的发展现状
现如今,网络公开课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网络公开课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人性化地进行了归纳和分类。根据不同的受众群进行不同的节目策划。不管是生活类、新闻类、民生类,还是军事类,这些都让人们能够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性地观看。过去的那种单纯依靠知识教学吸收受众的网络授课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新的网络公开课在制作机构上、形式上和内容上均有突破。
制作机构方面,网络公开课起初是自上而下的发起方式,由国家教育部下达通知,高校牵头,专家名师具体策划录制,与不同网络电视平台相结合,达到公开传授的效果。现在,各大网络平台、视频播放器均有自主与高校合作完成的精品课程,以及自主创作的一些实用的教育教学公开课。如网易公开课、暴风影音公开课、爱奇艺教学视频等。
形式方面,网络公开课基于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包含电视、广播、光盘以及手机APP各种各样的传播平台。其中,有单向“一对多”网络公开课传播形式,也有依靠一些语音、视频软件实现“双向互动”的传播形式。
内容方面,我国最早的网络公开课是引入并翻译欧美国家的名校公开课。由于其内容涉及文化、信仰、生理等诸多方面,一经引入便引起了不小的争议。随后国家教育部统一安排部署推广高校公开课,内容以传递文化知识为主,质量严格把关,力求打造精品课程,以网络公开课的特殊条件打破区域间文化教育的差异,以及时间空间上对教育的限制。现如今,随着人们对网络公开课理解程度的不断加深,课程内容方面可接受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有些网络平台上的公开课,充分考虑受众需求,将课程分为应试课、生活技能课、精神修养课等。
3 网络公开课的影响
3.1 积极方面
3.1.1 网络公开课打破了时间地域对教育的限制,充分实现大数据时代下
的资源共享。互联网的开放性使信息高速公路将所有入网的学校、教育机构、科研院所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位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通过网络进入浩如烟海的图书馆、资料库进行信息的获取和学习。各个学校的优势科目通过网络分享使每一位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得到学习的机会,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成长。
同时,各式各样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性。无论选择在线观看还是选择下载缓存,都能够学习相关知识内容,而且也更加方便学生的使用时间。
3.1.2 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引导人们更加主动的地自主选择学习。新媒体在学习中的运用,可以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学生可以使用自己认为适合自身学习特点的网站、移动客户端、应用软件进行学习。这些媒体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分析该生的学习特点,强势劣势所在,甚至他感兴趣的科目以及接受程度较高的学习方法。并通过数据分析,为学生制定适合的课程、书籍、方法以及学习计划安排,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
这样的个性化定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学习过程找到更加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解决了传统教育中“赶鸭子”式的教学模式,避免学习中的精力浪费,能把有限的精力分给自身欠缺的方面。同时,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进度,对自己难以理解接受困难的学科或问题进行反复学习或放慢学习进度,不用照顾他人的感受,使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1.3 实现多维贯通的学习模式。从新媒体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分析,通过新媒体进行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这种资源不仅停留在纸上,图、文、声及像并茂,动画、视频并存,二维与三维协同发挥作用,为学生理解学习创造更便利的条件。非线性的知识结构在网络环境下将原本相对枯燥的内容生动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建立个性化学习方式提供极大便利。
从学习过程本身分析,新媒体影响下的学习,可以使处在学习核心位置的授课与学习成果检测,复习与提升及最后的互动交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打破了老师讲学生听,几乎无交流互动的传统中国式学习模式。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可以穿插性地复习原有知识,并与在线学习同学进行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3.2 消极方面
3.2.1 发展后期课程内容多而杂,良莠不齐,难以把控。随着网络公开课平台越来越多,自主制作未经官方认可的网络课程也越来越多。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课程内容难以做到及时把控。网络公开课作为公益性教学课程,内容是重中之重。然而,监管审核力度相对不够,导致网络公开课的发展前景堪忧。
此外,新媒体的发展虽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课程,但其中浅尝辄止、缺乏分析论证的内容随处可见。如果学生自身不对知识加以整合就会发现大量内容重复出现,新的观点却乏善可陈,既不利于培养深入思考的能力,也使大学生对现实的认识逐渐走向浅薄化。
3.2.2 单向传播依旧是主要形式,双向互动以及对学员受众学习程度的把控远远不够,大多数网络公开课学习全靠受众自觉。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网络公开课的方式进行授课,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无法实时掌握,难以作出具有个性化、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同时,虽然网络公开课提供了学生与老师双向交流互动的途径,但互动机制的运用程度远远不够。
除此之外,网络公开课的授课模式较为单一,仍然没有跳脱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创新。
3.2.3 仍有部分网络课程打着公开课的旗号,在受众听课到一半时采取收费继续观看的手段。不少网站及视频播放软件为博取视频点击量,打着“网络公开课”的旗号宣传视频课程,却在学习进程达到一半时,采取收费观看的方式,使受众进退两难,“网络公开课”的公信度大打折扣。
4 针对网络公开课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4.1 网络公开课的制作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传播者的意见领袖效应
每一个制作人都要在制作时成为一个意见领袖,传达一种思想,对受众的信息接收起到引导作用。每一个网络公开课在制作之初,都有需要传播的理念和思想在其中,只有这样网络公开课才能有明确的传播目的,进而才能在课程内容上有较好的把控,使课程精品化。
4.2 网络公开课应充分以学习者为中心
现如今,更多学习者希望网络公开课能够根据他们的需要、习惯以及方式进行信息的传播。这样的方式是他们所接受的,也是网络公开课能够更加有利发展的趋势。
网络公开课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这样一来,才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推动课程内容的二次传播,把单一的课堂空间变成全社会共享的知识空间。
4.3 网络公开课应秉承“开放共享”的传播理念
网络公开课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它的优点在于传播信息面广、信息量大、受众全面。很多公开课拥有独家版权和传播渠道,这样就限制了很多观看者的信息收集。应进一步加大对信息的共享,呈现更好的搜索观看方式,使其观看渠道更加便捷。网络公开课应在“开放共享”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课程的建设、应用和评估,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作贡献。
网络公开课在新形势下可谓是异军突起,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发展完善急需依托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普及,同时也需要依靠制作者、传播者的精心制作和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