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做好电视新闻报道的几点思考

2015-02-26李键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期
关键词:现场感特技电视新闻

如今,在三网融合、多屏互动的媒体跨界传播格局中,建立于高新技术基础上的电视传媒与报纸、杂志、广播、互联网和手机等众多媒体共同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现代传播体系,仍然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和特点,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电视新闻,作为视觉化传媒信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成为当今社会中新闻报道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往往是一个电视传媒的立台之本,生存和发展之基;电视新闻报道的效果,通常是衡量一个电视台软实力的标尺之一,还影响到电视传媒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与此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受众的审美观不断增强,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此,就如何做好电视新闻报道以吸引受众注意力的话题,笔者畅谈几点片面认识和肤浅体会。

1 勤于养成“新闻嗅觉”,发现新闻价值。

简单地说,新闻敏感就是指迅速发现和判断新闻的感知能力,也可以说是媒体(或记者)迅速识别和判断新闻事实中的新闻价值的能力。记者既有一双“新闻眼”,又有一对“新闻耳”,还有一只“新闻鼻”,要能在纷繁复杂的事实中,敏锐地看到、听到或嗅到新闻事实。它表现为记者对正在变化的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而敏锐地捕捉新闻线索、准确地取舍新闻素材、真实地反映新闻事实,也是记者业务水平的外在体现。

“新闻嗅觉”是衡量媒体(或记者)新闻敏感程度的综合标志。其具体表现为:能否及时准确地判断某一新闻事件的政治意义;能否迅速推断某一新闻事实引起受众关注和反响的程度;能否及时判断某一变动事物的新鲜程度及其对宏观的影响;能否敏锐识别相近题材的新闻事实中,哪些事实最具典型性、代表性;能否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判断到哪些方面去寻找新的线索或进一步深入挖掘材料;能否敏锐判断新闻事实背后的有价值的新闻;能否及时判断客观表象的真伪,辨别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以增强采访选题的计划性和新闻报道的预见性等等。

例如,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的大熊猫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2013年12月11日,在宜宾市屏山县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一部用做野外监测的红外线相机抓拍到了一只大熊猫的实体照片和活动视频。川南地区首次发现大熊猫活动踪迹的重大消息一出,中央电视台、新华网、新浪网等各大媒体反应迅捷,予以强烈关注,紧紧抓住这个难得而重要的新闻线索,纷纷展开了各具特色的跟踪报道。

由此看来,一个“新闻嗅觉”灵敏的媒体(或记者)经过长期实践积累,能磨练出这样的职业素养: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产生“条件反射”,能“慧眼识珠”,及时鉴别出新闻价值的大小;在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实中挖掘出新意;能从事物的变化发展中预见到新的内容,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总而言之,电视记者应当时时刻刻保持“新闻嗅觉”,多深入基层、体验生活,从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东西,然后去捕捉和追踪有报道价值的材料,迅速及时地做出反应,并准确地探寻、挖掘出新闻事件背后所蕴藏的“含金量”,最终才能采制得到一条又一条名副其实的好新闻。

2 富于营造“现场感”,增强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具有从声画两个方面“还原”新闻现场的功能,受众通过报道了解事发现场的真实情景,这是基本的要求。现场性决定着电视新闻记者必须到事发现场采访,摄录现场气氛、场景、音响,把当事人的同期声直接传递给受众,这一系列行为都要发生和完成于新闻现场这个特定的时空,通过图像、声音、字幕、图表和动画等各种视听符号,活灵活现地把一个新闻事件再现、还原出来,使千里之外,变成了咫尺之内,人们看到了、听到了刚刚甚至是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新闻事件的发生、进展、结果,当事人的一举一动无不牵动着受众的心,电视受众却并不可能真的来到新闻现场,电视新闻报道正是通过视听兼备、声画合一、生动直观的传播优势,以强烈的现场感、参与感来吸引和锁定受众。

可以说,现场感就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受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它首先是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产生的现场感受,之后再把最能体现新闻事件本质的图像和声音反映到电视屏幕上,传达给受众,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置身于事发现场的记者因为受到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大多时候既不能“第一时间”通过现场直播的技术手段,又无法运用记者现场出像、口头播报的现场报道形式,于是,敏感发现和及时记录的典型的现场画面和生动的现场(效果、采访)同期声,就成为了提升新闻报道现场感的有效手段;除此以外,记者搜集获取的“第一手”的手机视频、监控录像等视听资料,也可能成为加强新闻报道现场感的“好帮手”。

例如:2013年7月24日上午8点26分,在宜宾市人民公园里,一位拄着拐杖的八旬老人脚下被石梯拌了一下,身体前倾摇晃几下后,因站立不稳而滚下石梯跌入湖水中,正好走在后面的74岁的何昌龄见状快步上前,双脚踩在水中,用力牵拉落水老人,在把落水老人及时救助上岸的同时,自己也滑倒在湖边衣裤被水打湿。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完整保留并充分利用了这段21秒钟清晰记录老人突遇险情奋不顾身救人的公园监控视频录像,大大增强了《八旬老人落水 七旬老人出手相救》整个新闻报道的现场感,积极传递和弘扬了社会“正能量”。难怪在互联网上不少人称赞何昌龄是“中国好大爷”。

3 善于借助“动画特技”,提升报道质量。

虽然电视新闻报道声画并茂,现场感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是,也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对于突发事件的现场还原常常依靠事发后的现场画面加上记者的采访描述,导致现场感大打折扣,很难满足受众“探寻现场”的强烈心理欲望。动画特技却能模拟真实或想象出来的形象运动,利用“动”来展现事件、现象以及过程,而不受真实事物的限制,具有虚拟性、可塑性,延展性。这无疑为增强新闻报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供了更多方便,带来了极大帮助。

在电视新闻中根据不同的新闻素材、主题需要等设计出切合内容的、新颖的动画表现形式,真是好处甚多。一是还原事发现场:由于动画特技可弥补记者未能拍摄到现场画面的遗憾,从而使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增强,画面语言更加丰富,受众获取到的信息更直观、形象和生动。二是揭示发展景象:在新闻报道中,电视记者常常会接触到经济类成就性以及规划建设方面的题材、内容,它们大多缺乏“现场感”,报道起来往往显得单调乏味,抽象生涩,在这些新闻中巧用动画特技可增强报道的立体感和可看度。三是强化内容主题:动画特技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不仅可以通过用写实的画面来弥补无法拍摄的内容,也可用写意的动画来丰富和完善电视画面的表现手法,增加电视影像的结构、层次,达到突出表现主题的编导目的。

当下的电视节目制作,伴随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软件的升级换代,从二维到三维数字特技已趋向于普及化和多样化,表现手段在向复杂化、艺术化发展。为此,注重新闻画面的特技处理,强调可视性,让电视荧屏里的新闻画面“活”起来就显得尤为必要,动画作为一种特技表现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电视新闻节目的后期制作加工和形象包装推广中。例如,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我国成功发射举世瞩目的“嫦娥三号”探月卫星,并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中央电视台在一系列的相关新闻报道中大量借助三维动画模拟演示,直观通俗地对“嫦娥三号”的落月过程全面展现,探月任务详细解析。让广大受众易于接受,乐于观看,不但有效揭示了中国朝“登月”迈出重要一步的里程碑意义,也向世人大力宣扬、有力证明了中华民族追求“强国梦”的决心和恒心。

4 小结。

当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处在一个共生与竞合的大数据大变革时代,电视新闻报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靠节目质量去抓住受众眼球,赢得收视市场。笔者认为:在电视新闻的采编摄制过程中,准确而敏锐的“新闻嗅觉”,可帮助电视记者及时地发现新闻线索,寻找到好点子;强化“现场”意识,注重突出“现场感”,能够为新闻报道增光添彩;恰到好处地构思设计一些动画特技,将会增强电视新闻的可看性和传播效果。当然,要想真正做好电视新闻报道,只注意了以上几点是远远不够的。不断提高报道水平,努力提升新闻质量,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理应始终成为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自觉意识和积极行动。

作者简介:李键,宜宾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编导、主任记者。

(上接第26页)

《界面》项目上线。其运用了传统媒体信息选择和整合的能力,实现了传统纸媒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展业务,将传统的内容和信息整合能力转化成资源和优势,帮助用户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迅速获得所需的有效信息,为受众提供对资本市场有影响力的内容。这正是传统纸媒充分发挥信息选择和整合能力,在新媒体领域“攻城略地”实现纸媒“突围”的生动例证。

3 提升专业调查能力,做好深度报道

与以“快”为主的新媒体浅阅读相比,纸媒更加适合做深度阅读。新媒体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对一事件很难有全面、深入和完整的了解,而纸媒这种侧重追踪事件来龙去脉,挖掘事件背后真相的报道手法,更好地弥补了新媒体浅阅读的劣势,更能够满足人们对真相的需求。

深度报道起源于美国的黑幕揭发运动,是报纸舆论监督的“重型武器”,影响力之大不言而喻。深度报道需要有专业的调查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专业的新闻写作和论证能力以及挖掘的技巧和能力,传统纸媒有成熟的操作手法和人才储备等资源,在深度报道层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由于网络媒体在采访权等方面依然存在局限,主要以复制和转载新闻为主,而来自用户自身生成的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还有待达到专业的新闻传播水平。做深度报道也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投入,在有内容、有思想、有深度的报道层面,纸媒依然有优势。在我国,《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纸媒在深度报道方面颇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行业美誉度,其深度报道的成熟经验和范式手法值得其他纸媒学习和借鉴。

笔者认为,不论是传统媒体“一家独大”还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内容为王”并不过时,优秀的内容依然有相当的市场。纸媒可以立足这一优势,注重信息的深加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推出相关事件的解释性报道或调查性报道,这也是受众所需的。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发展给媒介生态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使得媒介融合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纸媒来说,逃避新媒体的挑战不可取,应抓住机会促成纸媒的转型和继续发展壮大,在此过程中需立足自身内容权威、深度报道、信息筛选等优势,并且借鉴、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交互式传播等特点,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向受众提供更多优质且贴近其需求的新闻信息,在现代传播体系中壮大自身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现场感特技电视新闻
The performer of bamboo drifting on the river 霓裳青山间,一苇渡绿江
巧用“特技镜头”写美文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电视新闻现场感初探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特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