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社会语境下国际传播的想象空间——国际传播与信息社会的要素联动与革新展望

2015-02-26马宁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期
关键词:社会化语境要素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普及和全球化浪潮,在我国重点推进国家形象建构和对外传播的趋势下,国际传播借助信息社会发展带来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产物全媒体进入了新的变革机遇期。面对社会化网络等新兴传播形态的快速扩张和传播个体的信息化、主体化趋势,本文尝试性地运用信息社会理论和传播学视角,将国际传播置于信息社会的语境,简要探析了与国际传播相互作用的信息社会宏观环境和传播主体微观特征等语境要素,并通过这些要素的联动对国际传播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全球化浪潮的发展,社交媒体与国际传播、全媒体和媒介融合、信息社会与社会化网络、传播主体变迁与自媒体发展等问题,逐渐成为当前新闻传播学领域研究和实践的热点。在我国重点推进国家形象建构和对外传播的趋势下,如何有效梳理新闻传播领域的新现象、新规律,对于深入实施国际传播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笔者近年在参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媒体传播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在信息社会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全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无论是在发达国家集中的欧美还是信息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亚非拉地区,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手段实施国际传播已成为必由之路。然而,由于缺乏对信息社会宏观语境和传播受众微观行为变迁发展的梳理和洞察,面向全球信息社会的国际传播布局容易遭遇策略缺失导致的诸多问题和困惑。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尝试在信息社会语境下从宏观环境和微观主体的要素梳理入手,在限定范围内通过质化分析简要呈现国际传播与信息社会联动作用的基础和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展望,以便对新闻传播领域尤其是广电行业专业人士借助全媒体渠道实施国际传播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策略依据。

1 国际传播宏观语境的梳理

“在人类信息传播全球化进程中,尤其是近年来在互联网络和个人媒体(媒介)的数字媒介技术支持下,信息跨国界传播的多主体、多渠道、多受众等多维度、多层面性日益显著”。 [1](P3)本文所涉及的国际传播,主要指涉由媒体作为载体而实现的传播。这里所提及的媒体,包含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各个传播层次所涉及的媒介载体,尤其包括因社会化网络发展而出现的社交媒体、Web2.0和自媒体等新媒体模式。

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即全媒体形态的出现,已经成为国际传播语境中越来越关键的构成。在全球化和跨区域化传播中,传统媒体的资源占有和影响力虽远远超过新媒体,但新媒体的发展空间仍是国际传播实现突破的动力和想象所在。

在对国际传播的语境梳理中,本文将全媒体作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合谋助推国际传播发展的核心要素。如果从媒体视角梳理国际传播的语境,则需要对更为宏观的信息社会语境进行解构呈现。

从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到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从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到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对于信息社会的讨论由来已久。“久负盛名的‘信息社会’特征的论述来自于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主义理论”,“大约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人们对计算机和传播科技发展的兴趣盎然,未来学思潮所向披靡,贝尔才开始用‘信息’和‘知识’替换了‘后工业’这个前缀”。 [2](P41)借鉴经典的信息社会理论和当下的热点趋势,简要梳理如下几个基本要素来描述信息社会的语境构成:

(一)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是构建信息社会的基本保障和强劲动力,而三者最新的结合催生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正在主导信息社会发展的新方向

(二)形态: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和农业自动化,是信息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方面信息社会与后工业社会实现了良性的衔接和过渡,另一方面信息社会借此实现了对这四大基础领域的意义赋予和形态变革;

(三)关系:社会化、位置化、移动化,基于前述的技术要素和形态要素,信息社会重要的表征之一“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呈现出SoLoMo(Social,Local,Mobile)的新趋势,最为关键的是,这些关系要素已不只停留于虚拟层面,而发生了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的深度整合;

(四)经济:信息作为新兴的资源,其核心式的发展也逐渐影响着资源占有与配给的方式,并促成了生产方式和劳动力结构的转型,对于在信息社会发挥基础结构和关键主导作用的经济领域,这种变革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关键要素之一;

(五)政治:信息社会的政治要素,其成型与发挥作用,在形式上要相对滞后于其他各个要素,然而信息社会的政治形态变革、传播技术挑战等热点,正在政治领域产生碰撞和火花;无论是信息传播主权、国家信息安全,还是新技术下的传统政治形态革新、网络舆情与新型民主等等,全球化与跨区域化都是信息社会政治要素的鲜明亮点和最大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对信息社会如上要素的梳理可以发现,国际传播形成和发展的语境已经具备了技术、形态、关系和政治经济的基础。但是,全媒体的形态出现和功能实现,同时需要依托于受众主体在信息消费与生产方面的变化。因此,除了对于媒体本身所处的宏观语境进行解析外,同样需要对国际传播的受众主体进行微观层面的深入分析。

2 传播主体微观要素的界定

关于国际传播的受众主体,本文主要关注信息社会语境下所建构出的国际传播图谱中具有信息化特征的活跃和有效受众。基于这些受众的微观行为,可以简要概括出国际传播主体受众跨越地域、时间、文化差异而呈现的一些共同特点:技术壁垒与媒介技能、围观潜水与强弱关系、碎片时间与连续存在、线上线下的分裂与统一、信息消费与信息生产、物理连接与心理依赖。其中,技术壁垒与媒介技能主要指涉因对信息设备和相应使用技能的占有,而对受众主体产生的影响;围观潜水与强弱关系是受众主体在进行内容的消费与生产时惯有的行为,并且因为传播内容的指向性和互动性,而产生了相应的关系差异;碎片时间与连续存在,是在行为上对受众主体矛盾却又统一的描述,受众主体对于信息社会语境下传播的参与愈发碎片化,同时又因为多种错综复杂的信息关系而出现了受众主体对于传播参与的连续存在;线上线下的分裂统一,则指涉受众主体在相关语境下其行为在线上线下的巨大差异;信息消费与信息生产,是受众主体在信息社会语境下参与传播非常重要的特质,在国际传播中,尤其要充分利用伴随而来的Prosumer (Producer与Consumer)群体;物理连接与心理依赖,则是信息社会长期作用于受众主体的结果,也是观察信息社会语境下国际传播受众主体关乎行为和心理层次的要点。

受众传播主体的这些微观行为特点,与信息社会宏观语境要素和国际传播发展相互建构及作用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在个体与社会联动的视野下,国际传播借助全媒体进行拓展要重点关注信息社会传播主体如下的五种综合要素:

(一)信息设备:对物理设备的持有和实现信息网络的接入,依然是信息社会传播主体成立最为基本的特征;在新的物理模式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生物芯片等成为主流之前,对于信息设备的获取与掌握,仍是成为信息社会有效和活跃传播主体必须迈过的资源门槛;

(二)信息身份:信息社会的身份赋予,是解决主体存在的关键之一,需要界定清楚信息社会的身份由来和过程衔接,毕竟信息社会不是独立或完全虚拟存在的,有意义的信息身份需要与其现实存在紧密相连;

(三)信息需求:这是信息社会的传播主体具有能动性的重要原因,对信息的消费和生产,并不仅是一种由技术特点和结构流程而导致的流行、便利或规范、强制行为,更不应与传统行为产生割裂或对立;

(四)信息处理:这里谈及的信息处理,主要指涉作为信息社会主体须具备的信息处理能力,对于现有主体构成来说,信息处理能力仍然是制约信息社会发展和产生信息社会主体差异的主因之一;

(五)信息组织:作为信息社会的主体,之前的论述主要集中于个体层面,然而信息组织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从虚拟的弱关系组织到实体的强关系组织,在信息社会中都有多样呈现,并且信息组织所呈现出的跨区域性甚至是全球性,值得国际传播在信息社会语境中重点关注。

3 国际传播如何分享信息社会发展红利

国际传播在信息社会语境中借助全媒体创新和信息化的受众主体实现变革的进程,恰逢社会化网络在全球范围的高速发展期。

虽然社会化网络(以Facebook、Twiter、Youtube、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为代表)在部分区域因为种种原因形成了一定的阻隔,但其作为信息平台而产生的跨区域和跨文化的传播力量,仍在不断印证社会化网络对国际传播的信息流和关系流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社会化网络的理念本源于社会学领域,却因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六度空间”理论的实践而在互联网得以充分展现。这种趋势进一步揭示了信息社会与之前社会形态的本质关联,也简化了互联网的发展模型:互联网开始时是为了将静态文件连接在一起,之后逐渐发展为包含社交化行为的互联网,现在看到的互联网则是以人为中心建造的,即社会化网络,其中受众作为主体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能够通过移动设备实现接入和互动,越来越多的对于流动空间的接入则成为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决定性特征”, [3](P151)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可以充分利用的契机。

在这样的新语境下,国际传播应该充分把握社会化网络提供的机遇。以近年来在国际和国内都引发高度关注的微博为例,我们亲历了一系列事件,见证了舆论监督与议题设置、公共空间与意见领袖、舆情呈现与新型民主、生产与消费方式革新等现象的出现与深化。在此过程中,信息社会的传播主体成为更为活跃的互联网使用者、新媒体受众和去虚拟化的推动者,而来自社会化网络的声音和活跃受众,也逐步成长为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发展不仅影响了全球范围内信息流动的方向、数量和结构乃至各个文化的影响力,也改变着每一个个体的信息接受环境,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体系,培育和塑造着新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 [4](P224)尽管国际传播是包含了传统媒体、新媒体和其他各类传播途径的跨国跨区域的宏观体系,然而在信息社会的语境中,宏观要素具化到受众个体微观层次并进行联动已成为可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化网络时代,由于个体的影响在传播中正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从受众个体和语境要素联动的角度来观察国际传播,将为信息社会和国际传播的革新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猜你喜欢

社会化语境要素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也谈做人的要素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